【熱門】云南的歌會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jù)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云南的歌會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云南的歌會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感受云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
3.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課時安排
兩課時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四、整體思路
以“短片”為導入,以“歌唱”為線索,以“情感”為切口,以“言語”為立足點。
五、教學流程
(一)短片導入
1.播放《彩云之南》flash短片,激發(fā)學生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
2.提問:從這篇文章中,你想學到些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總結(jié)糾正。)
3.總結(jié)補充學生發(fā)言,明確本文學習目標:
(1)感受云南歌會的特點;
。2)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句;
。3)體會字里行間的情感。
(二)設疑讀文,整體感知。
。▽W生帶著任務速讀文章,一方面可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可“讀”更有針對性。)
1.設置問題
。1)你對文中哪些字詞存在字音、字義方面的疑問?
。2)速讀課文,試著完成表格。(借助多媒體出示表格)
2.讀文
3.學生自由回答,師總結(jié)歸納。
明確:
1.不僅人在唱,鳥也在唱。
2.唱歌的地點:山野、山路、山寨。
(三)分析重點句段,發(fā)現(xiàn)文本意味。
1.精讀全文,勾畫自己覺得有“意思”的句段,并嘗試在旁邊寫些注釋。
2.學生自由回答,師相機指導。
3.總結(jié)。
。ㄋ模┩高^問題,深入探究。
1.提出問題:
(1)文中寫了三個場景的歌唱,且都寫了人、地、歌,是不是有些雷同了?
。2)本文第四段過多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沖淡了“歌會”主題,是不是應該刪掉些?
2.同學自由思考后,小組討論。
3.各小組派代表發(fā)言。
4.師簡介作者及本文寫作背景,解決問題。
總結(jié)。明確:
。1)不雷同。三個場景的描寫各有側(cè)重!吧揭皩Ω琛眰(cè)重寫人:“山路慢歌”側(cè)重寫環(huán)境:“山寨傳歌”側(cè)重寫場面。
。2)第一,這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
第二,這是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一個動人的場景。第三,這與“趕馬女孩的歌唱”相交映,互為輝映。
(四)聯(lián)系現(xiàn)實,拓展思維。
1.總結(jié)本文。
云南的歌會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意、愜意。唱歌的人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地點是隨意、愜意的;唱的內(nèi)容更是隨意、愜意的。
2.聯(lián)系現(xiàn)實。
我們自己的生活隨意嗎,愜意嗎?我們該如何而活?
3.拓展思維。
學生聯(lián)系實際,談談感受。
4.師談認識,升華主題。
。ㄈ┳骷业摹耙馑肌
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此為選入教材時被刪掉的文字)
。ㄋ模┪覀冊撊绾味
四、步驟解說
筆者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云南的歌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語言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云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言外之意是前面所寫的也是有意思的);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言外之意是后面所寫的更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jié)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顯然,這里的“意思”應是統(tǒng)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為,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那么,為什么不以“意思”為主線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于是,就有了以上的教學設計。
1.發(fā)現(xiàn)“意思”:在學生整體感知全文后提出:作者寫的這些有意思嗎。要求學生靜靜地默讀,用橫線劃出有意思的地方。交流時,教師及時抓住學生回答的一些語句引導學生進入字里行間去品味其中的意味。
2.沒“意思”:在學生充分感知本文很有意思的時候,有意識的拋出這個問題,一方面是想讓學生把分散全文的目光聚焦到第四段的研讀上來,從而達“點”“面”結(jié)合的教學境界;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就是想讓課堂的'線性推進出現(xiàn)轉(zhuǎn)折,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表層感知進入深層探析。通過討論,讓他們明白沈從文在自然環(huán)境的描寫上之所以不吝嗇自己的筆墨,是因為作家認為“產(chǎn)生這種山歌實有原因。如沒有一種適當?shù)膶ο蠛吞厥猸h(huán)境作為土壤,這些歌不會那么素樸、真摯而美妙感人”。
3.作家的“意思”:本文節(jié)選自《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選入教材的部分省略了前面的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引出這段文字,其意在要學生明白沈從文認為“意思”在于“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然后抓住這個“活人”的“活”字,利用它的多義性,引導學生再細讀文本,然后從文中去發(fā)現(xiàn)作家是如何描述這些“活生生的”“鮮活的”“充滿活力”的生命狀態(tài)的。
4.我們該如何而活:設計此問題是想讓“語文”貼近生活,走進心靈,關照靈魂,從而讓語文教學從言語的層面進入文化的層面。
五、課后反思
云南的歌會教案2
。薄⒅R目標:
、 積累詞語,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等詞的讀音、字形、詞義,學習運用“即物起興、引經(jīng)據(jù)典、悠游自在、龍吟鳳噦”等成語。
、 了解沈從文及其創(chuàng)作概況。
、 了解云南的歌會,感受當?shù)貪庥舻拿袂槊耧L。
。病⒛芰δ繕耍
、 朗讀課文,整體把握文意,領會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 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詞語和句子,領略文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
、 延伸拓展,橫向比較,體味各地民謠民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引導學生從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從教室走向社會,增加知識儲備。
3、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感受文中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之情,激勵學生關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賞生活,熱愛生活。
【教學重點】
。薄⒋φn文所寫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差異。
。病㈩I略文中優(yōu)美的意境,理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
揣摩語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寫和景物描寫的精妙。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
。病⒗首x法:
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教師宜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用心品味,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與作者直接交流。
。、討論點撥法。
。础⒀由焱卣狗。
【教具準備】
多媒體、錄音機、示范朗讀磁帶、歌帶。
【課時安排】
。闭n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積累詞語,整體感知文意,把握文中三個唱歌場面的內(nèi)容與特點,感受文中濃郁的`民風民情;深入研讀,把握主旨;賞玩品味,揣摩語言,探究文中優(yōu)美的意境,學習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技巧;延伸拓展,溝通課堂內(nèi)外。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沈從文先生是從湘西地區(qū)的靈山秀水中走出來的,因而一直自稱是“鄉(xiāng)下人”的“京派”文人群的首席作家。今天我們學習沈先生優(yōu)美的散文《云南的歌會》。
設計(二):
在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每逢集會或節(jié)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云南的歌會》,去感受那里的民風民俗。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教師播放示范朗讀磁帶,學生循聲低和:
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督促學生積累詞語。
。ǘ嗝襟w顯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詩詞應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樸(chún):誠實樸素。
即物起興(xìnɡ):開頭先詠他物,以觸發(fā)聯(lián)想,誘發(fā)文思。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閑自在。
龍吟鳳噦(huì):龍在吟嘯,鳳在鳴叫。
2、學生練習表情朗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diào)抑揚,讀出感情。
。场⒔處熞髮W生簡要概括文章的內(nèi)容:
明確:課文主要寫了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濃濃的民族風情。
。、學生齊讀課文,放飛想象,感受云南歌會淳樸自然、渾大壯觀的特點。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讀,把握旨趣
。、提問:
在“歌會”的大標題下,課文寫了哪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這三種場合在內(nèi)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
明確:這三種場合分別是: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山野對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寫唱歌人。對演唱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這一場面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以優(yōu)美環(huán)境映襯唱歌的女孩及其優(yōu)美的歌聲。
“山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大展覽。這一場面重在寫唱歌的盛況,有全景描繪,有局部刻畫,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提問:云南的歌會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明確:云南的歌會淳樸自然,氣勢壯觀,融自然、人生、社會于一體,散發(fā)著泥土的氣息,泥土的芬芳,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靈山秀水賦予他們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寫云南歌會,傳達他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而出。
四、賞析品味,揣摩語言
1、請同學們說說,自己讀后喜歡文章的哪一段?為什么?
學生指出各自喜歡的句段,教師擇其精要,與學生一起探討品味。
。ǘ嗝襟w顯示)
⑴ 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 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一面就聽各種山鳥呼朋喚侶,和身邊前后三三五五趕馬女孩子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xiàn)個花茸茸的戴勝鳥……最有意思的是云雀……趕馬女孩子……都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教師點撥學生從人物描寫、景物描寫的角度反復品味其精妙。
提問:第⑴段文字在人物描寫上有什么特點?請閱讀沈從文《邊城》中描寫翠翠的有關片斷,試著比較一下,你更喜歡哪一段?為什么?
(多媒體顯示)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
學生細品兩段文字,討論交流。
教師點撥:第一段重寫實,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tài)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牙齒、衣飾,細致生動,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描寫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顯得飄忽靈秀,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
兩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兩種不同的寫法。
提問:作者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與“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學生默讀這段文字,展開想象,沉浸在文章優(yōu)美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創(chuàng)設的氛圍。
明確:這一段是“山路漫歌”,寫“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要內(nèi)容。這些寫景文字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為“趕馬女孩子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山鳥或悠揚或質(zhì)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相輝映,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學生齊讀這兩段文字,背誦,增加語言積累。
云南的歌會教案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感受云南少數(shù)民族獨特的風俗美。
2、通過品讀,賞析文章的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的精彩語言。
3、分析和學習文章從不同側(cè)面描寫的方法和意義。
4、感受沈從文先生的創(chuàng)作風格,從文中感受到云南人民豐富的精神世界,得到精神的愉悅和啟迪。
一、導入
1、作家風格介紹,突出沈從文先生風情美、人性美的創(chuàng)作風格,可以從《邊城》的題目說起。
2、從課題《云南的歌會》中“歌會”談起:
通過預習,大家說說“歌會”的意思,“歌會”即“對歌的聚會”。由此可以引導到文章的整體感知──文章中描寫了那幾種形式的歌會。(要求各用一個四字短語概括,形式為: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靜靜默讀文章,梳理信息
山野對歌──人自由、活潑、淳樸人物美
山路漫歌──境優(yōu)美、悠閑自然美──生活美、精神美
村寨會歌──場面宏大風情美
三、請再深入每個部分閱讀,畫出你認為最有情趣的`描寫,并談談你的感受
山野對歌中對年輕婦女的描寫非常傳神,通過朗讀品析感受云南人民的那種自由、淳樸和獨立。特別是外貌描寫更為傳神,其中所有喻體都用農(nóng)產(chǎn)。
山路漫歌中最后一句點明了自然環(huán)境的重要,文中也有大量的環(huán)境描寫,似有喧賓奪主之嫌,但實施匠心獨運之妙。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而人們的悠閑、自在不正是欣賞這優(yōu)美環(huán)境的主人嗎?人與自然合一。
村寨會歌中宏大的場面,人員組合的奇巧,特別是點的描寫更為精彩,讓人羨慕不已。
以上環(huán)節(jié)采用:找──讀──品──析的方法,注重對話,在對話與比較中感受云南獨有的風情美、自然美和體會作者的語言美、構(gòu)思美。
四、拓展與提升
用沈從文自己的話和生活背景聯(lián)系起來思考,云南人民為什么會有如此自由、悠閑和懂得生活呢?
“活人”的理解:充滿活力的人,有豐富精神世界的人。
在文中找出表現(xiàn)該思想的語言,再一次品析,把對文章的理解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比較現(xiàn)實生活的埋頭忙碌,精神空虛,我們向往尋找一個被我們不小心失落的精神家園。
云南的歌會教案4
一、導入
1、播放民歌、渲染氣氛。(聽聽是哪個地方的民歌?請同學們說說是哪個地方的民歌。)
2、每個民族、每個地區(qū),他們的民歌都不相同。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他們以歌唱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幕,有的用歌唱來傳授知識,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據(jù)說,解放前的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因此,在許多民族中,小孩還在呀呀學語的時候,就跟著大人學唱歌了。許多有名的歌手在本民族得到特別的尊敬。今天,就讓我們?nèi)⒓印霸颇系母钑保私庠颇系拿窀瑁?/p>
二、朗讀課文
1、朗讀文章(播放朗讀音樂),思考:看看本文寫了什么事?有幾個場面?
2、指名回答:文中給我們描寫了幾個唱歌的場面?分別在哪段?
3、雖然同是唱歌,但它們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我們先來聽聽“對調(diào)子”都唱些什么?“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既然“對調(diào)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diào)子”都是什么的大比拼?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的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作者是用什么方法來描寫這個年輕婦女的?(齊讀這一部分)。這一部分刻畫出一個什么樣的婦女形象?
思考:作者為什么在這里要濃墨重彩地描寫這位唱歌的婦女呢?
4、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思考討論:既然這樣,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一路進城的景色?
、賹懥诵┦裁淳拔?作者寫這些景物運用了哪些手法?
、谀阌X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③假如你處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又是趕馬女孩子中的一員,你會唱出什么樣的歌?(齊讀第4段。)
5、“金滿斗會”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nèi)容的'盛會?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齊讀第5段。)
6、討論:作者描繪了這三個唱歌的場景,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怎樣的情感?表達怎樣的生活態(tài)度?
三、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四、小結(jié)
這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生,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讓我們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美,熱愛生活吧!
五、布置作業(yè)
云南的歌會教案5
學習目標:
1、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2、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課前預習:家長簽字:組長檢查:
一、給下列多音字注音
1、或見景生情,即物起興。()2.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
3.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二、本文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作者描寫了在云南的三種不同場合的民歌演唱及其特點:
形式特點
課堂自學:
賞析品讀課文:
1、由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我們先來聽聽“對調(diào)子”都唱些什么?
2、“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3、既然“對調(diào)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4、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diào)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5、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nèi)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那幾個方面進行描寫?
7、你覺得這個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8、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cè)重寫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合作研討:
1、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2、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3、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cè)重寫唱歌的環(huán)境,請想想,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4、那么“金滿斗會”呢?這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nèi)容的盛會?
5、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6、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展示交流:(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學習結(jié)果)
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無時無刻不在你的周圍,滋養(yǎng)著你,為你的生命提供必須的養(yǎng)分。我們身邊有哪些類似云南歌會般美麗濃郁的民俗呢?請你收集當?shù)氐拿耧L民俗,學習本文的寫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題,寫一篇短文。
云南的歌會教案6
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確定應注意按照新課程的三維目標體系進行分析)
1.能力目標:了解作者及其創(chuàng)作風格;揣摩課文所寫歌會的三種場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體會內(nèi)容和寫法上的差異;體會作者的情感。
2.德育目標:了解云南的歌會,體會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歌會習俗,領略民族風情美。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個場面的內(nèi)容各是什么,寫作手法上的不同特點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的。教學流程示意(按課時設計教學流程,教學流程應能清晰準確的表述本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以及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核心活動內(nèi)容。因此既要避免只有簡單的環(huán)節(jié),而沒有環(huán)節(jié)實施的具體內(nèi)容;還要避免把環(huán)節(jié)細化,一般來說,一節(jié)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最好控制在4~6個之間,這樣比較有利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
導入新課
↓
簡介作者
↓
整體感知: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在哪三個場合唱歌的情景?
↓
研讀探究:山野對歌、山路漫歌、山寨傳歌
↓
課堂練筆
↓
提問總結(jié)
↓
拓展延伸
↓
布置作業(yè)教學過程(教學過程的表述不必詳細到將教師、學生的所有對話、活動逐字記錄,但是應該把主要環(huán)節(jié)的實施過程很清楚地再現(xiàn)。)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一、導入
新課
利用多媒體播放歌曲《蝴蝶泉邊》的視頻材料后導入:學生靜靜地欣賞聆聽
初步了解云南的民歌及相關傳統(tǒng)
二、作者簡介 簡介沈從文作品及風格 認真聽讀
了解名家作品,積累文學知識
三、檢查預習
[多媒體展示]考查生字詞的讀音及詞語解釋
學生積極參與
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整體感知
媒體展示問題: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在哪三個場合唱歌的情景? 學生認真閱讀、思考并踴躍回答問題
用簡單的問題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五、研讀賞析
用多個問題及媒體圖片層層
深入的引導學生仔細認真地探究文本
認真閱讀、思考、回答及發(fā)問
。保獙W生由淺到深地真正了解歌會的相關知識,符合認知規(guī)律;2.有感情地閱讀及賞析文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3.趣味性的圖片,可以引發(fā)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4.師生間的互動,讓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增加了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了綜合能力。
六、課堂小練筆
媒體出示練筆要求
學生積極書寫并展示自己
培養(yǎng)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七、總結(jié)式提問
以問題的形式帶動學生總結(jié)
學生踴躍參與
既能檢測學生課堂所學又能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八、拓展延伸:
補充介紹常見民歌種類,鼓勵學生一展歌喉學生興味盎然,但由于時間關系,選三兩學生展示 增加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真正調(diào)動學生,使全體學生都有發(fā)揮、展現(xiàn)自己特長的機會,使語文課堂變得豐富多彩。
板書設計(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書) 山野對歌--才情智力 對人、自然、藝術(shù) 云南的歌會 山路漫歌--自然情趣
山寨傳歌--藝術(shù)修養(yǎng)的品味與欣賞教學反思(教學反思的撰寫應避免對教學設計思路、指導思想的再次重復。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反思在備課過程中對教材內(nèi)容、教學理論、學習方法的認知變化。 ?反思教學設計的'落實情況,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出現(xiàn)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決等,避免空談出現(xiàn)的問題而不思考出現(xiàn)的原因,也不思考解決方案。 教學設計中精心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尤其是對以前教學方式進行的改進,通過設計教學反饋,實際的改進效果如何。 ? 如果讓你重新上這節(jié)課,你會怎樣上?有什么新想法嗎?或當時聽課的老師或者專家對你這節(jié)課有什么評價?對你有什么啟發(fā)? 在設計這堂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從作者身上去著手剖析。我探討了作者創(chuàng)作這篇文章的意圖。作者沈從文本身是苗族人,所以他對云南以及云南民歌有著不同于一般人的感情,在這種感情的積淀下寫成的文章自然是情真意切,親切感人。作者想借這篇文章表達對云南民歌的熱愛和贊賞,從而歌頌云南人民的樂觀淳樸的民風;谶@一點我將本文的技能目標定為:欣賞品味文章質(zhì)樸生動的語言特色,體會作者的情感。
其次,新課標中對語文的學習作出了解讀,說語文的學習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我在導語的設計上,從民歌在少數(shù)民族生活中的重要性入手,對其進行簡單介紹,讓學生快速抓住云南民歌的特點,引起學生的興趣,以便于快速進入文章的氛圍。
第三、我在對于文章的分析上,考慮到這篇文章的體裁是散文,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快速的理清文章的脈絡,我在設計問題上以一個大問題帶動整堂課需要討論的問題,然后又在各個小問題上根據(jù)課堂進程靈活調(diào)整,這樣使整堂課條理清晰。
第四、我將整堂課設置按照由淺入深、由內(nèi)容到語言、由語言到結(jié)構(gòu)、由文本到實際的順序進行,從文章整體入手,最后落到學生生活實際,實現(xiàn)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多媒體直觀的特點,來輔助教學。使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效果要比教師干巴巴的講授好得多。
想法往往是過于完美和理想化的。所以,在實際的教學當中雖然實現(xiàn)了自己的目標,卻還是有許多的不足。
第一、由于本文篇幅較長,正常情況下應當用兩課時教讀,但受作課限制,使得節(jié)奏有些緊,因而留給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也不夠多。本文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應該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但由于時間關系,我在讓他們?yōu)g覽全文的基礎上只是安排了一名同學讀第三自然段、幾名同學讀第四自然段的好詞好句、全班同學齊讀第五自然段而已,這不利于學生對全篇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
第二、由于之前和學生沒有過接觸和溝通,對學生的情況也不夠了解,使得師生之間的配合不夠默契。學生回答問題不夠踴躍,參與課堂活動不夠勇敢,甚至有些緊張,沒能放開,使課堂氣氛顯得有些沉悶。
第三、從言語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言語的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情感投入也不夠,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的美感。
總之,經(jīng)過這堂課,我深刻體會到要想做好一堂課,不僅要備教材、備學生,還要備好自己的知識儲備和教學基本功。這樣,才有可能上出一堂成功的語文課,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這,也將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云南的歌會教案7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沈從文的資料和《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的原文資料,了解沈從文寫《云南的歌會》的初衷。
2、讓學生通過對相關資料的深入研究,初識歌會的特色,深入理解《云南的歌會》的藝術(shù)魅力。
3、體會歌會的精神內(nèi)涵,培養(yǎng)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通過深入研究這篇文章,走近沈從文先生,感受到他的散文風格。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
首先我們來欣賞幾張照片。知道這是我國的哪個省份?
云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她們以歌舞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傾訴愛慕,或勞動熱情,或表達豐收的喜悅?傊,云南的歌聲可以說是他們的生命的組成部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到云南去!讓自己在純凈的大自然中體驗另一種自我;到云南去!領略云南高原湛藍的天空,呼吸清新的空氣;讓滇池柔媚的微風吹去您的憂傷;到云南去!把俊秀挺拔的石林、“風花雪月”的大理、麗江典雅的音樂,香格里拉的悠閑自得,雪域風光的清雄險峻、熱帶雨林的蒼翠一一珍藏。)
今天就讓我們收拾行囊,跟隨文學大師沈從文的精妙筆觸做一次云南之旅。
二、走近云南看歌會
1、思考:默讀課文,云南的歌會與我們平時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有什么不同?(可從歌唱的人、地點、內(nèi)容、環(huán)境、氣氛等方面進行比較)
云南的歌會:演唱會:
在草叢里、森林里、山野里、山路上、村寨里唱;舞臺上唱
即興演唱,想唱什么就唱什么按照節(jié)目單唱
作用是傳唱,老一代把記憶中智慧的東西為了擁有更多粉絲,
傳給下一代使大家喜歡他
(可以課件表格,顯示不同)
2、在本文中,沈從文先生選擇了幾個地點的歌會,分別是哪里?
山野、山路、山寨(板書)
3、沈從文先生這一次云南之行,原本的目的是不是直接來看歌會的?
鏈接材料背景
大家主要興趣自然在跑馬,特別關心本村的勝敗,和劃龍船情形相差不多。我對于賽馬興趣并不大。……可是當時我實另有所會心,只希望從那些裝備不同的馬背上,發(fā)現(xiàn)一點“秘密”……所謂秘密,就是想趁機會在那些來自四鄉(xiāng)裝備不同的馬背上,再仔細些探索一下究竟。結(jié)果明白不僅有犀皮漆云斑,還有五色相雜牛皮紋……但過不多久,更新的發(fā)現(xiàn),就把我引誘過去。
——摘自《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三、走近歌會賞魅力
1、通過材料我們知道,沈從文先生去云南本來是想去參加云南的跑馬節(jié),去研究馬鞍上的花紋和傳統(tǒng)的油漆工。細心的同學從注解(1)就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可是到了那里,卻被更新的發(fā)現(xiàn)引誘了過去,“這一回卻更加豐富了我的見聞”。那么“這一回”中,有哪些更新的發(fā)現(xiàn)呢?請同學們由“這”出發(fā),找找文中還有沒有“這”字?
第2段:這是種生面別開的場所
第3段: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第4段:“在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這條路……這種鳥……)
第5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
師:同學們,我們讀懂一篇文章方法有很多,今天我們用這種方式:抓幾個關鍵句,抓一個關鍵字,就從文章的字里行間來了解文章內(nèi)容、來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盡量讀懂它,哪怕有一方面的收獲也不錯!如果覺得這種方法不錯,還可以運用它去讀其他文章!接下來,我們就由這幾句關鍵句出發(fā),看看云南這里更新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云南的歌會到底有什么魅力能如此吸引作者呢?請你也打開智慧的雙眼,用欣賞者的眼光,賞析云南歌會的藝術(shù)魅力。
2、請大家賞讀有關描寫歌會的段落,邊讀邊做批注,用“云南的歌會,______最美,因為________”的句式表述自己的想法。
預設生發(fā)現(xiàn)答:
(1)云南的歌會,歌最美。
情歌酬和,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
(2)云南的歌會,人最美。
年輕女人的美:外貌描寫、唱歌態(tài)度從容、輕松,(和“這種年輕女人”相照應)
趕馬的女孩子美:淳樸本色美
傳歌的老人美:不因年老而沮喪,將文化傳承
七十歲的吹鼓手美:
(3)云南的歌會,“文化”最美。
老一代把記憶中智慧的.東西傳給下一代,傳歌——文化傳承
(4)云南的歌會,景最美。
山路漫歌中的景,和“這種環(huán)境氣氛里(這條路……這種鳥……)”相照應,襯托唱歌的女孩及其優(yōu)美的歌聲。
四、走出歌會探內(nèi)涵
(選擇時機講):在《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這篇文章中,也就是本文的刪節(jié)部分,還有這樣一句話: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
——引自沈從文《記憶中的云南跑馬節(jié)》
1、你從這句話中讀出沈從文的云南之旅還有哪些更新的發(fā)現(xiàn)?最為有意思的是什么?
預設學生的回答:生命的頌歌,活
研究性活動:
沈從文禮贊了哪些生命形態(tài)呢?思讀課文,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體查云南歌會的精神內(nèi)涵,說說“這是_______的生命”。
活動反饋:
(1)、這是智慧的生命。他們唱歌方式多樣,貫穿古今,引經(jīng)據(jù)典,隨口而出,
(2)、這是聰明機智的生命——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
(3)、這是美麗的生命,你看,她們穿得如此精致而閃亮。
(4)、這是無拘無束的生命,蕩秋千蹬個十來下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
(5)、這是勇敢、大膽的生命——打秋千,蹬個十來寫就可平梁,還悠游自在,若無其事。
(6)、這是愜意的生命,趕馬女孩在竹子林的小路上一邊欣賞粉藍色的報春花,一邊唱著悅耳好聽的歌,在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里,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連戴勝鳥都被她的歌聲所吸引。這是多么愜意的生命啊!
(7)、這是熱愛生活的生命——由呈貢趕火車進城,向例得騎一匹老馬,慢吞吞地走慢十里路。有時趕車不及,還得原路退回。趕馬女孩子在如此辛苦的十里路上還把歌聲唱得那么美妙有情、悅耳好聽可見她們那種對生活的熱愛。
(8)、這是內(nèi)斂、含蓄的生命——“輕輕打了個吆喝”、“理理頭發(fā),拍拍繡花圍裙上的灰塵,向大家笑笑”,一連串的動作,把婦女雖然歌技超群,洋洋自得,但她表現(xiàn)的委婉、含蓄,具有中國傳統(tǒng)女性的含蓄美。
(9)、這是和諧的生命,全村的男女老幼百多號人聚集在一起,看出他們對傳歌的熱愛,
(10)這是激情的生命,吹鼓手年過七十,牙齒早脫光了,但能十分熱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
教師總結(jié):通過同學們的描述,在純樸、本色的云南人身上我們看到了他們的生命力,云南女子的勇敢、活潑;那張黑中透紅的棗子臉,透露著健康、勤勞;她的比拼在強手如林中取勝,讓我們看到了她們的聰明、智慧。在作者細膩的工筆描寫中,看到了她的漂亮、淳樸的本色美。山路漫歌中愜意的趕馬女孩子,山寨中傳歌活潑的人們,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就這樣躍然紙上。
教師設問:鮮活的僅僅是人嗎?
生:還有戴勝鳥、云雀、報春花
師:所以我們來看,作者的這種擬人修辭的運用使得云南本地的一些原本普通的、平常的、土生土長的花、鳥都具有了一種人的情感、人的活力。所以它們的生命也是鮮活的。
2、小時候常聽老太婆口語,“十年難逢金滿斗”,意思是盛會難逢,參加后才知道原來如此。
(1)日常生活中,我們在什么樣的情境下會用到“原來如此”這個詞?它通常表達一種怎樣的心理狀態(tài)?”
——恍然大悟、驚喜發(fā)現(xiàn)
(2)什么叫“金滿斗會”,它有什么特點?
——人多、時間長、裝勝、民族文化傳承,
(3)這一次看金滿斗會,沈先生有哪些驚喜的發(fā)現(xiàn),又悟到什么呢?
參加金滿斗會的都有哪些人?如果平時你見到他們能將他們和音樂、歌會聯(lián)系在一起嗎?
——所以這些普通人他們不因自己身份的卑微而失去唱歌的快樂。
(4)我們都看到在演唱會中最活躍的是哪個年齡段的人?而金滿斗會呢?
——年近暮年的老人不因年老而沮喪,相反他們卻成為了金滿斗會上最活躍的人群,他們要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而且要反復唱下去,知道大家熟習為止。
(5)反饋總結(jié):
沈從文的這次云南之旅發(fā)現(xiàn)的不僅僅是云南人每天生活在美妙的歌聲里,也不僅僅是他們鮮活的生命。他還發(fā)現(xiàn)原本在俗人眼里那么卑微的生命、看似很難和音樂相提并論的形象,在云南的歌會中都煥發(fā)了異彩。在云南的歌會里沒有燈光閃爍的舞臺,沒有嫵媚多姿的歌者,沒有字斟句酌的曲目,有的只是原汁原味的生活,淳樸本色的情感,也正是這份原生態(tài)的生活和情感,讓他們忽略了俗世的種種困擾,擁有了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
五、今日的云南歌會
沈從文的云南之旅已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情形了,而今的云南的歌會有沒有被繼續(xù)傳承呢?同學們想不想一探究竟?20xx年著名的民族聲樂演唱家宋祖英在在美國最高藝術(shù)殿堂———肯尼迪表演藝術(shù)中心演唱了云南民歌《猜調(diào)》,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宋祖英肯尼迪演唱會云南民歌《猜調(diào)》
欣賞后,學生談感受:
我們倍感欣慰的看到云南的歌會,不僅沒有失傳,還在世界上唱響,登上了世界民族音樂的殿堂。
六、作業(yè):
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一貫追求表現(xiàn)未經(jīng)世俗目光浸染過的純樸自然的人性美,未被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生活扭曲的人情美。課外閱讀他的中篇小說《邊城》,那里有更多這樣鮮活生命的影子。
教學反思:
優(yōu)美的語言與思想的內(nèi)核
文學作品的教與學,一定要抓住文本語言,引導學生以文本語言的學習、品味、賞析、運用為最重要最基礎的學習方式,通過學生的朗讀、品味等,透過優(yōu)美的文學語言,深入把握文章的思想內(nèi)核。
任何寫作技巧的學習是為文章的內(nèi)容服務的。
使學生不單單是學習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得到人文的情感、思想的升華、靈魂的觸動和生命的感悟。所以,沉浸其中、涵詠語言,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云南的歌會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
過程和方法: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nèi)容與特點。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文章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環(huán)境描寫對表現(xiàn)文章主題的作用。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米蹲(dūn)踞
忌諱(huì)酬(chóu)和鐵箍(gū)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二、導入新課
1.導語
云南的歌會
我國有56個少數(shù)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他們能歌善舞,以此來贊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jīng)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慕、或者歌唱激發(fā)勞動熱情、或者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
今天我們隨著文學大師沈從文的抒情美妙筆觸一起領略云南民歌的風采。
2.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聽課文錄音范讀,全班齊讀
課文錄音朗讀
四、理清文章脈絡
明確: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五、再次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zhì),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2.學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六、小結(jié)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我們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
2.課外收集有關云南民歌的音像資料及當?shù)氐拿窀杳袼住?/p>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文章首先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合的特點分別是什么?(生答)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很好的掌握了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云南的歌會也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讓我們繼續(xù)跟隨文學大師沈從文,欣賞云南濃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風情吧!
二、賞析品讀課文:
1.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
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引導: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cè)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nèi)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gòu)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場面——山野對歌,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2.賞讀“山野對歌”
教師導讀: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我們先來聽聽“對調(diào)子”都唱些什么?
。ǔ亩嗍乔楦璩旰停
“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ú荒。“多”說明“對調(diào)子”多數(shù)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
既然“對調(diào)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ɑ蛞娋吧、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diào)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C智才能)
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nèi)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幼鳌⑸駪B(tài)、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ㄐ郧殚_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
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cè)重寫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ê嫱谐龌顫姎g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對,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xiàn)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
3.賞讀“山路漫歌”
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偠寐牭纳礁瑁
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ù緲惚旧溃
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請同學們閉上眼睛,用心聆聽一段錄音,感受那一種離塵世很遠,離心靈卻很近的美。(學生聽錄音“這一條路……接著起飛”)
現(xiàn)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
。ㄌ崾荆何覀兛梢宰プ釉~、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鑒于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適時加以引導:如,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cè)重寫唱歌的環(huán)境,請想想,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咨哼@是寫實。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
云南的歌會教案9
教學目的
1.分析本文結(jié)構(gòu),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nèi)容,體會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歌會習俗的文化知識。
3.識記并理解積累文中的生字生詞。
4.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nèi)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學方法:
以讀講、合作、探討和學習方式圍繞課文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展開。
教學時數(shù):二課時
預習作業(yè)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ǖ)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諱:忌怕而隱避。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別開: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熹 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 樸:誠實樸素。
3、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第四單元的內(nèi)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間文化。提問學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間口頭流傳的詩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個民族、每個地區(qū),他們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請同學們來聽一段音樂,聽聽是哪個地方的民歌?(教師播放兩個地方的.民歌音樂,請同學們說說是哪個地方的民歌。)啊,你們都能聽出來,說明你們對民歌還比較了解。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云南的民歌。(教師板書:16 云南的歌會)
二、云南民歌的簡介
云南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這里的少數(shù)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們以此來贊美自己的生活,他們經(jīng)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傾訴青年男女之間的愛幕,或者歌唱激發(fā)勞動熱情,或者以歌唱表達豐收的喜悅和節(jié)日的歡樂總之。云南的歌聲可以說是他們生命的組成部分,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簡介:
本文作者是誰?提問學生:(沈從文),他是云南人嗎?(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鳳凰人)。那他為什么對云南的歌會特別了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他去了云南,后來在昆明西南聯(lián)大任教。所以對云南的歌會比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說是《邊城》。
沈從文:(1902~1988),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四、學習、研討課文
1、檢查預習作業(yè)(課文早讀課已讀)
(1) 抽讀課后生字生詞。
(2) 解釋詞語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2、分組討論課后練習一。(3分鐘時間)
(主要討論哪三種不同場合,演唱的方式和內(nèi)容,三種場合的特點,還有三種場合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以及作者為什么要感興趣。)板書如下:
三個場合 方式 特 點 在手法上主要寫什么 感受
見景生情即物起興(藍花花)
山野對歌 提問(猜謎音樂)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對少數(shù)民
互嘲互贊 族風俗的
其他故事 熱愛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環(huán)境
村寨傳歌 金滿斗會 盛況空前
民歌課堂 氣勢壯觀 唱歌的場面
3、畫出自己喜愛的語句,細細賞析品味。
五、問題研究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卻有種種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無?種種不同方式具體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說的是云南對歌以情歌為主,但仍有其它他內(nèi)容,因此一多字用得準精當,無可更易。
種種不同方式有總領作用,具體包含以下幾種對歌方式:見景生情,即物起興;提問;互嘲到贊。
六、小結(jié)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別開生面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jīng)據(jù)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云南的歌會教案10
本文是由語文教案工作室上傳的:八年級下冊課文:云南的歌會課后習題答案。
八年級下冊課文:云南的歌會課后習題答案
一、課文主要寫了在三種不同場合聽到的民歌演唱,演唱的方式和內(nèi)容都不相同。想一想,與你通過電視或其他途徑聽過的演唱會、音樂會相比,云南的歌會有哪些特色,作者為什么會對云南的歌會感興趣。
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同時力求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三種不同場合中的民歌的方式、內(nèi)容的差異”參見“課文研討”。教師只需引導學生體會到云南歌會的淳樸自然、氣勢壯觀等特點即可。
二、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沈從文《邊城》)
這是一個發(fā)散性的問題,答案不強求一律,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師一定要引導學生對語言進行細致分析、體味,切忌泛泛而談,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筆描繪為主,刻畫細膩真實,作者的態(tài)度隱含在字里行間。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筆細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著力描寫人物的神韻氣度,流露出作者強烈的情感傾向。為了寫出人物內(nèi)在的精神風貌,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手法,意在寫出人物空靈動人的精神之美。因此,這段文字顯得飄忽靈秀。
這兩段人物描寫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寫實為主,寫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態(tài);第二段側(cè)重寫虛,寫出了人物的精神風貌。
三、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引伴”,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腦。但是作者并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nèi)容。首先,這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也有如此動人的趕馬女孩,作者此時所做的`只是據(jù)實而錄──他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zhì)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靈人杰,誠哉斯言。第三,山鳥或悠揚或質(zhì)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nèi)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主腦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教師在教學中,不一定在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須設法使學生領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創(chuàng)設的氛圍。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學生有所感受即可?傊,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學習、品味,而不是分析、評論。
云南的歌會教案11
《云南的歌會》是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課文,文章介紹了我國云南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發(fā)現(xiàn)無窮樂趣,培養(yǎng)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教學目的:
1.理解積累文中詞語,品味語言
2.把握文意,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云南民歌的特色,培養(yǎng)學生對自然、對人、對生活、對藝術(shù)的熱愛贊美之情。
教學重點:把握文意,領會云南歌會的美。
教學難點:體會少數(shù)民族的民俗風情,讀懂作者寄寓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課:
談話導課。
學生欣賞云南原生態(tài)民歌,體會云南民歌的美。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現(xiàn)代小說家、散文家,歷史文物研究家。原名沈岳煥。京派小說代表人物,苗族,湖南鳳凰人。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海外將沈從文排在魯迅之后的中國最杰出的小說家及文學大師的行列。他的語言淳樸自然、雅俗共賞。
代表作有小說《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生字詞:
注音
蹲(dūn)踞(jù)酬(chóu)和(hé)熹(xī)微龍吟鳳噦(huì)
迤(yǐ)西柞(zuò)木箍(gū)桶忌諱(huì)譬(pì)喻
解釋:
蹲踞:兩腿彎曲,坐著或像坐著的樣子。
酬和:用詩詞應答。
譬喻:打比方。
熹微:形容陽不強。(多指清晨的.)
即物起興:開頭先詠他物起興抒情,起興,指先言他揚以觸發(fā)聯(lián)想,誘發(fā)文思。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來說道理或抒情達意。
悠游自在:從容移動,不受拘束。
龍吟鳳噦:傳說中的神奇聲音。
生面別開:別外開創(chuàng)新的局面或新的形式。生面:新在面目。
四、整體感知:
學生大聲自由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所描寫的三個場景,試著給它加小標題。
五、分析文本、品味語言
(一)山野賽歌
1、起小標題(提示:地點的形式);
2、你覺得山野對歌美的哪里?作者分別從哪幾方面表現(xiàn)年輕女子的美,你能用一詞來概括嗎?
3、作者為什么花那么多筆墨來描寫這唱歌女子,有何目的?
(二)山路走歌
1、起小標題(地點加形式)
2、作者寫了一路上的哪些自然景物?
3、作者為什么花那么筆墨描寫這一路上的美景呢?
4、趕馬女孩子的歌聲美在哪里?(淳樸本色)
(三)鄉(xiāng)村傳歌
1、起小標題(地點加形式)
2、 “金滿斗會”由誰來傳歌?傳些什么內(nèi)容?
3、作者是怎樣評價這盛會中動人的歌聲?
4、 “十年難逢金滿斗”的難得在哪里?
(四)學生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大聲朗讀,并說出理由。
(體會作者樸素、自然的語言)
六、體會云南民歌特點
學生根據(jù)三個場景從中找出云南民歌的特點,并分小組討論。
原生態(tài)即興歌唱形式多樣
生活氣息生動活潑
淳樸本色世代相傳
七、拓展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蹦男⿲儆凇坝锰釂柗椒,等待對方解答”……
例:“見景生情,即物起興”類
藍花花
青線線那個藍線線,藍個英英采,生下一個藍花花,實實在愛死人。
五谷子那個田苗子,數(shù)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喲,數(shù)上藍花花好。
正月里那個說媒,二月里定,三月里交大錢,四月里迎。
三班子那個吹來,兩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進了周家。
藍花花那個下轎來,東張西又照,照見周家的猴老子,好像一座墳。
你要死來,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來,后晌我藍花花走。
手提上那個羊肉,懷揣上糕
我冒上個性命,往哥哥你家跑。
我見我的情哥哥呀,說不完的話, 咱們倆死活喲,長在一搭。
例二:“用提問方法,等待對方解答”類
云南民歌·猜調(diào)(張以達填詞編)
1、(獨)小乖乖來小乖乖,我們說給你們猜:什么長長上天?哪樣長長海中間?什么長長外外喲來,街前賣嘛?哪樣長長你跟前嘍。
2、(齊)(小乖乖)來小乖乖,你們說給我們猜:銀河長長上天,蓮藕長長海中間,米線長長,喲來,喲來來喲外街前賣,絲線長長我跟前嘍來。
八、作業(yè)
同學們課后收集些江西民歌,體會江西民歌的特色。
在歌曲合唱中結(jié)束教學。
云南的歌會教案1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體會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詞語和句子,學習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1
教學難點:目標2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喜歡唱歌嗎?那請大家來聽一首歌。
1、聽《月光下的鳳尾竹》賞云南風光圖,聽了這美妙的葫蘆絲賞了這美麗的圖,大家覺得這是一個什么地方,好今天我們就隨著作家沈從文先生一起走進云南,一起去參加云南的歌會。板書課題
2、出示作簡介,背景資料再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
二、整體感知
1、請大家跟著錄音讀一遍課文,然后想一想,課文寫了幾種唱歌。(找出相關語句)
這是種生面別開、三三五五趕馬、大伙兒唱得、
板書:對漫歌傳
2、山野對歌中對歌的地點在哪里?
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處
唱的是些什么內(nèi)容?
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可不可以去掉?
不可以,說明以情為主,也有其他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對調(diào)子是一個什么作比拼?
機智才能
課文主要寫了“一個年輕婦婦”同學們齊讀這一內(nèi)容看著作者從哪些方面來刻畫這個婦女的?
《云南的歌會》說課稿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悠久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八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所選的五篇課文介紹了我國部分地區(qū)的節(jié)日風俗和民間軼事,組成了一幅幅有聲有色的民俗風情畫卷。
一、說教材
學習本單元,能夠引導學生關注民俗,學會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無窮樂趣,還能增強學生的民族感情!对颇系母钑肥乾F(xiàn)代著名小說家、散文家、古文物研究專家沈從文的作品,這是中學語文課本第一次選入沈先生的作品。文章在“歌會”的大標題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筆描繪了三種不同場面的民歌演唱,對每一個場面的描寫都各有特寫,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學習這篇課文,不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動豐富的民風民俗,從中得到美的享受,還能學習敘事性文章的寫法。在教學中必須扎扎實實地從文本出發(fā),引導學生品析詞語、句子,感受語言文字創(chuàng)設的美妙情境。
二、說學法
八年級學生對寫人記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閱讀基礎,但是對文章內(nèi)容把握的準確度和對文章主題理解的深度上還有待提高。我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fā)動學生,激發(fā)興趣,自主探究,合作提高。通過教材的學習,培養(yǎng)自主、合作、探究問題的能力,質(zhì)疑的能力,動口、動手、動腦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民族文化的熱愛之情。在學法和教法中始終貫徹這一思想。
1、搜集材料課堂交流。
發(fā)動學生廣泛的閱讀,查閱相關資料,尋找有關本文的背景材料,作者沈從文的創(chuàng)作特色,整體感知文章。
2、在歌聲中感受民族文化。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運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多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尤其是云南的民歌。
3、默讀掃清文字障礙。
指導學生運用工具書,互相討論、交流,自主解決字詞,貫通文意。
4、朗讀演繹文本
三、說教法
1、整體感知文章
請同學們研究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
山野對歌具有對抗賽的性質(zhì),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作者主要寫唱歌人,在外貌,神態(tài)等方面對演唱者進行工筆描繪,云南女子的獨特服飾,高超的打秋千本領,顯示了她們開朗、活潑和充滿智慧的性格美。人美,唱出的歌一定會更美!
山路漫歌是即興的自由歌唱。作者著力描寫唱歌人所處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天如此之藍、花如此之美,悠悠鳥鳴如此婉轉(zhuǎn)動聽,而在這樣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兒,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這是以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
村寨傳歌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參加者來自各行各業(yè),不論男女老幼,全都熱情高漲,六人圍坐一桌,足足有三十來桌。傳歌盹地點是住處院子的兩樓和長長的屋廊下,人們唱和相續(xù),一連三天才散場。傳歌的目的是老一輩把記憶中充滿智慧和熱情的東西全部傳給下一輩,使民歌生生不息,代代相傳。作者寫傳歌的場面,有全局描繪,有細部刻畫,點面結(jié)合,生動精妙的向我們展示了云南的民風民俗,讓我們領略到一種獨特的地域美。
2、品讀文章
請同學們充分發(fā)表意見,探究感受最深和最感興趣的。小到一個詞匯,大到文章的結(jié)構(gòu)、寫法和內(nèi)容。
“山野對歌”強調(diào)的是才智,通過外貌和神態(tài)的刻畫,突出人物美;“山路漫歌”通過是花、鳥、人的刻畫突出的是環(huán)境美;“村寨傳歌”突出的是傳歌的場面、特點和目的,展示的是云南的風俗美。
3、寫法探究
點面結(jié)合:歌會有一個人的獨唱、幾個人的對歌、還有眾人的群歌,充分體現(xiàn)了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能歌善舞,豐富的民族文化。
精雕細刻: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格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得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寫面容,寫牙齒,寫衣飾,筆調(diào)細致,人物如在眼前。另外,又以寫實為主,寫出人物的面目神態(tài),細膩真實。
動靜結(jié)合:作者抓住了景物的特點,調(diào)動多種感覺器官,繪形、繪聲、繪色,全方位多角度進行描寫:藍天白云、蔥翠的樹林、山花爛漫的小山坡是靜態(tài)的,是色彩斑讕的;戴勝鳥和云雀邊飛邊唱,嬉戲嗚叫是動態(tài)的,它們的歌唱是歡快悅耳的。作者運用動靜結(jié)合、聲色相融的手法,使這幅立體自然畫卷真得是美不勝收
四、說拓展
作者抓住了云南民族的特點為大家描繪了一幅幅多彩的風景畫,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也有許多獨特的風景畫,滄州是有名的旅游城市,請大家為我們的嘉賓描繪一幅民俗畫。
這個設計既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的生活之美,又是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是在開發(fā)我們身邊的校本資源、豐富我們的教學內(nèi)容。
《云南的歌會》教學反思
《云南的歌會》就這樣呈現(xiàn)在爛柯山下、南孔勝地了!
首先,我想向這座將仙氣與儒氣完美結(jié)合(語文教學只有二氣相和才能彰顯魅力)的城市——衢州表示我深深地敬意,你靜靜地偏安一隅樸實得讓人感動。我想向那些對我課給予肯定的專家和同仁們表示我深深的謝意,你們默默地眼神給了我繼續(xù)前行的力量和勇氣。我想向那些對我課堂語言和課堂教態(tài)提出批評和建議的老師們表示深深地嫌意,真的對不起,下次我會努力的。我想向那些對我課提出批評和本能反對的老師們深表感謝,是你們讓我看到太多的不足,使我變得更為清醒。尤其要向衢州華茂外國語學校初二(6)的全體同學說聲謝謝,是你們讓課堂變得輕松活潑波瀾起伏。
《云南的歌會》雖已上過多次,但總是感到不滿意,這次衢州上下來,似乎已有一些感覺。這也許全得力于仙氣與儒氣的'“天人合一”吧!然而,這堂課還有太多的不足。
第一、課堂語言與教態(tài)影響了課堂的美感。這可能是我的硬傷,我要想法設法去改進改進,爭取有所突破。
第二、生命環(huán)節(jié)用時過少,致使課堂出現(xiàn)頭重腳輕之感,從而讓最后呈現(xiàn)的字幕力不從心,缺少應有的震撼力。原因在于生命環(huán)節(jié)的鋪墊不夠,沒有讓學生很好地體驗現(xiàn)實人生的滄桑與疲憊,故而“清風明月”就難以走進他們的心靈。由此可知,課堂上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必須有相對準確的時間付出,否則將難以達到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鋪墊的妙境。
第三、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還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fā),老師的講解用時過多,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還不夠自然,如何將老師的講與學生的說完美和諧的統(tǒng)一,我一直在努力。
第四、學生大聲朗讀的時間不夠多,“讀”出意思做得還比較欠缺,放聲朗讀可能是初中語文教學應堅持的方向,今后還請飛耀兄多多指教!
第五、從言語到文化的推進過程中言語的功夫做得還不夠透徹,品味言語情味的方法還顯得比較單一。
也許是由于“敝帚自珍”之故,對《云南的歌會》的解讀我自己還是比較珍惜和看重的。在此還是想多說幾句,誠望大家批評指正!
第一、原生價值與教學價值。對一個文本,我們既要關注其原生價值,但更要關注其教學價值。我上《云南的歌會》,就是要將文本放在今天這個忙碌功利的現(xiàn)實人生背景之上,彰顯其鮮活滋潤的生命形態(tài)。對涉世未深的學生而言,可能沖擊力不是太大,但教學的價值究竟是關注學生的現(xiàn)在還是關注他們的未來,我個人比較堅持的是關注他們的未來,將來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而“活”。所以,我“固執(zhí)”地將本文定位在“生命”的立場,就是要學生體驗到,我們應該讓清風明月走進心靈,讓勞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綠的枝芽,讓我們的生命鮮活滋潤地筆立于天地之間!
第二、文本細讀。語文教學一不小心就會進入空洞說教的境地,有“文”無“言”。我個人語文教學理想是:語文教學就是要從言語的層進入文化的層面再從文化的層面進入言語的層,在言語和文化之間走一個來,從而引領學生智慧詩意的言語人生。要達成這樣的理想狀態(tài),文本細讀可能是一個較好的方式。我以“文本細讀”的方式仔細研讀了《云南的歌會》,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的信息點,那就是“意思”一詞。在《云南的歌會》中,沈從文先生兩處提到“意思”一詞。一處是在第四段“最有意思的是云雀”;還有一處是第五段“僅是這個唱法就極其有意思”。其實,本文在節(jié)選時省略了前面一段文字:從馬背上研究老問題,不免近于賣呆,遠不如從活人中聽聽生命的頌歌為有意思了(顯然,這里的“意思”應是統(tǒng)領全文的)。由此看來,“意思”儼然就是貫穿全文的關鍵詞。我以為,這是一個極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那么,為什么不以“意思”為話題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方案呢?于是就有了“發(fā)現(xiàn)意思——沒意思——作家的意思”的整體設計。我以為,本設計的妙處有二。①“意思”這個“教學切口”來源于文本,既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認知,又能自然引領學生去細讀文本,品味語言,從而深入理解語言背后的作家情懷,達到“文”“言”結(jié)合之妙境;②從宏觀上看,整個教學流程能使學生的思維認知始終處于“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動態(tài)平衡之中,其間充滿變化與生機,從而讓整個課堂呈現(xiàn)出起伏變幻的曲線之美,從建構(gòu)主義認識論和現(xiàn)場效果看,這確是一個完整而有效的閱讀過程。
第三、文本細讀要防止“支離破碎”。為防止“支離破碎”,我在“發(fā)現(xiàn)意思”的環(huán)節(jié)始終引領學生圍繞“詩意的生活”這個主話題來展開,在“作家的意思”環(huán)節(jié)始終引領學生圍繞“活的生命”這個主話題來展開,從而讓課堂在“發(fā)現(xiàn)意思——沒意思——作家的意思”的表層線性的推進中潛伏著由“生活”到“生命”的暗線,從而達到“明”“暗”結(jié)合。當然,沈從文先生的三個場面表面看來是平面的,其實它們之間可能蘊藏深深的邏輯聯(lián)系,這可能是有待研究的,說不定其間更有意思,我期待著為我指點迷津。
我是一個語文愛好者,對于名譽與獎次,我看得很淡,關鍵是要把課上好,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語文(你可以認為我說的是漂亮話)。還望大家不吝賜教!
云南的歌會教案13
教學目標
1、從整體把握文章框架,能準確說出文中三個歌唱場面的內(nèi)容與特點;(教學重點)
2、引導學生賞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寫、環(huán)境描寫、場面描寫及精彩的語言;(教學難點)
3、感受作者筆下美好的生活,培養(yǎng)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教學重點)
教學輔助多媒體教學平臺
教學內(nèi)容及過程
課時1
一、導入新課。
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師生欣賞。
教師講解導入:在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每逢集會或節(jié)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fā)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這節(jié)課我們共同來感受沈從文的“云南的歌會”。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二、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諱(huì) 酬(chóu)和 鐵箍(gū) 熹(xī)微
2、解釋下列詞語。
引經(jīng)據(jù)典:引用經(jīng)典中的語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搖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樣子。
熹微:形容陽光不強(多指清晨的)。
淳樸:誠實樸素。
別開生面:另外開展新的局面。
忌諱:忌怕而隱避。
若無其事:好像沒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動聲色或漠不關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為交際往來。
三、聽讀課文錄音,整體感知課文。
。ㄒ唬┞犝n文錄音,理清文章脈絡:課文可分幾個部分?請概括各部分內(nèi)容。
明確:課文分為四部分,總分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ǘ┠x課文,思考: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面各有什么特點?
。ㄒ龑W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明確:
山野對歌――對歌具有對抗性質(zhì),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這是即興自由歌唱,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傳歌――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ㄈ⿲W生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小結(jié)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從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我們要反復品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反思
課時2
一 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初讀課文《云南的歌會》,理清了文章脈絡、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筆調(diào)中汩汩流淌而出。
現(xiàn)在請同學們思考回答:文章首先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然后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每個場合的特點分別是什么?(學生回答)
看來,同學們已經(jīng)很好的掌握了上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對云南的歌會也已經(jīng)有一定的了解。
二、賞析品讀課文。
※ 學法指導:
以不同形式朗讀課文三個歌唱場面。文章對三個歌唱場面的描繪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而在寫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
首先我們讓男同學讀第一個場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學讀第二個場面(第4段)、最后全班齊讀第三個場面(第5段)。對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學們要邊做勾畫批注。
學生讀后,教師評價朗讀并引導:
雖然同是寫唱歌,但側(cè)重點、寫法卻各不相同,也正是因為這樣,文章將云南歌會形式的多樣、內(nèi)容的豐富、個性的獨特盡情展示了出來。我們不禁嘆服作者的構(gòu)思是多么精巧!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第一個場面――山野對歌,去感受那一股撲鼻而來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
。ㄒ唬┵p讀“山野對歌”。
教師導引:同學們注意,由于云南少數(shù)民族生活在大山、叢林里,所以對歌地點就在“松樹林子和灌木叢溝凹處”這就是“山野對歌”。
1、我們先來聽聽“對調(diào)子”都唱些什么?
明確: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2、“多”字說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明確:不能!岸唷闭f明“對調(diào)子”多數(shù)以情歌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內(nèi)容。
3、既然“對調(diào)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明確:或見景生情、或提問、或互嘲互贊。
4、無論采用何種方式,“對調(diào)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明確:機智才能。
5、這里作者著重寫了“一個年輕婦女一連唱敗了三個對手,逼得對方啞口無言”的情景。請同學們齊讀這個內(nèi)容,看看作者從哪三個方面刻畫這個年輕婦女?
明確:動作、神態(tài)、外貌。
6、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濃墨重彩、工筆描繪了人物的外貌,分別從面容、牙齒、衣飾特別是對衣著的描寫,你覺得這個少數(shù)民族農(nóng)村婦女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性情開朗、活潑、聰明、手腳勤快。
7、在這個對歌場面中,作者側(cè)重寫了唱歌人,采用什么寫法?有什么作用?
明確:這是以人襯景的寫法,表現(xiàn)出山野對歌的熱烈與歡樂。烘托出活潑歡快的場面,描繪出樸素動人的情景。)
※ 播放劉三姐的對歌音樂片段,體會民歌的文化魅力。
。ǘ┵p讀“山路漫歌”。
8、我們再來看看那些趕馬女孩, 聽聽她們都唱些什么歌?
明確:悅耳好聽的山歌。
9、她們的歌聲充滿一種什么樣的美?
明確:淳樸本色美。
※ 既然這樣,但作者并不直接寫趕馬女孩唱歌,而是用許多筆墨去描寫由呈貢進城一路的景色,F(xiàn)在請一位同學為我們讀一讀(“這條路……接著起飛” ),同學們邊勾畫出好詞好句,等會讓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們可以抓住動詞、形容詞、副詞和修辭手法來賞析好詞好句)
例如,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用了擬人修辭,顯得活潑生動,它的藍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聯(lián)想,讓人感受到花的靈性和花色的純凈。
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飛”“扶搖”“盤旋”“唱歌”“鉆”等動詞把云雀輕捷的身姿、悅耳的鳴叫描繪得栩栩如生。
10、在這個歌唱場面中,作者移步換景、從視覺聽覺比喻擬人描景,側(cè)重寫唱歌的環(huán)境,請想想,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的歌唱“有什么關系?
。ㄗⅲ捍颂幦珣{學生自己感受,言之有理即可)
例:寫實。云南確實有如此美麗的風光,所以作者要一筆一筆,慢慢描繪,為讀者畫出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圖,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景。在美好環(huán)境中長大的女孩,自然是歌聲動人,情韻動人。
山鳥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交織成一支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總之,這些內(nèi)容既是對“趕馬女孩的歌唱”的真實寫照,又是對中心的鋪墊,還是一種烘托映襯――以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映襯優(yōu)美的人物優(yōu)美的歌!
板書:以景襯人
。ㄈ┵p讀“村寨傳歌”。
11、“金滿斗會”呢是一個以什么為主要內(nèi)容的盛會?
明確:表面說是避疫免災,主要作用還是傳歌。
12、從哪里可以看出歌會盛大?
明確:人多――時間長――盛裝。
13、如此壯觀的場面,給人的感受如何?
明確:盛況空前,十年難逢。
※ 在這個片段中,作者側(cè)重寫的是唱歌的場面,既有全局描繪,又有細部刻畫。
板書:點面結(jié)合
(四)賞讀完三個歌唱場面,讓我們共同來完成這個表格,以更好的體會各個場面獨特的風格。(斜體字部分由學生完成)
內(nèi)容
特 點
寫作重點
寫法
山野對歌
對歌具有對抗賽性質(zhì),
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襯景
山路漫歌
即興的自由歌唱, 發(fā)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環(huán)境
以景襯人
村寨傳歌
這是一次民歌的展覽,
是一間傳授民歌的課堂。
場面宏偉氣勢壯觀。
唱歌場面
點面結(jié)合
三、討論問題
(一) 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渡驈奈<邊城>》
(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 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 明確: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總結(jié)全文。
賞讀《云南的歌會》這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散文,我們似乎與作者進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領下,我們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進行了一番品味,我們領略到了我國民歌文化的豐富多彩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同時在作者的筆下,我們讀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學們,生活就像歌聲一樣美好,讓我們更加熱愛生活,也熱愛那美麗濃郁的民俗文化吧!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后練習一~三;
2、課外收集當?shù)氐拿耧L民俗。
教學反思
云南的歌會教案14
教學目標:
1、讀課文,感知文章內(nèi)容,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從而體會歌會的特色。
2、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合作學習,欣賞品味精彩的語言片段,感受云南歌會的美。
3、體會作者對民俗文化的贊美,領略民俗風情,并激發(fā)學生熱愛民俗文化的熱情。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通過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感受歌會的特色。
難點:
理解我國民俗文化的深層內(nèi)涵,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生命意蘊。
教學方法:
本篇課文雖然脈絡清晰,但是內(nèi)容繁多瑣細,對三個場景的解讀上很難處理,因此我決定從整體上進行把握,并以美為切入點,把對美的賞讀與挖掘貫穿到教學過程中。基于本文的特點,我將借助多媒體等手段創(chuàng)設情境,并充分發(fā)揮學生作為閱讀主體的作用,同時通過點撥教學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其中點撥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關鍵時刻進行恰到好處的點撥,使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路。這樣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引導作用,目的是打開學生思路、激活其思維,同時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自主意識和探索精神,從而領悟課文的內(nèi)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展示民俗文化
1、由單元特點——民俗入手,先讓學生說說我們河南本地都有哪些風俗?
民風和民俗,作為精神文化產(chǎn)物,是我們民族成員創(chuàng)造力和智慧的體現(xiàn),然而在當今青少年的成長過程中這種民俗的聲音已經(jīng)完全被都市的喧囂所淹沒,因此我希望學生并不要拘泥于課本,充分了解我們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讓傳統(tǒng)文化因子再次活躍在孩子們的視野中,所以在講課之前必須要充分調(diào)動起學生們的積極性,引起學生對民俗問題的興趣。
2、導語:
我們的民俗文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我們剛才說了我們河南的民俗,接下來我們就開始美麗的云南之旅,看看那里都有怎樣美麗的風俗?
3、云南之旅: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用多媒體向?qū)W生們展示由我和學生在課前共同收集的材料整理而成的ppt《云南之旅》,通過圖片展示向他們介紹云南美麗的自然風光,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風情。
看完了美麗的云南風情后,接下來讓我們看看作家沈從文是怎樣向我們展現(xiàn)云南的民俗風情的,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這樣的文字,還是沈從文的文字流淌出別樣美麗的云南。
二、了解作者——熟悉寫作背景
作者簡介: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本篇課文選自沈從文的《記憶中云南的跑馬節(jié)》一文。云南是一個多民族的地區(qū),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間歌唱活動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幾乎滲透到云南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尤其是那些沒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識廣博、閱歷豐富的老歌手,以長篇的敘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眾和青少年傳授歷史知識、生產(chǎn)知識、生活知識和禮儀知識!队洃浿械脑颇吓荞R節(jié)》就是沈從文作為歷史文物研究學家對云南民俗——云南的歌會的一種“行為采錄”,是作為作家的沈從文對于民俗文化一種特殊的“搶救性發(fā)掘”。
三、通讀全文——感受文章特色
讓學生大聲的朗讀課文,自己解決文中的生字詞,并在朗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例如本文的特色詞語:
蹲踞酬和譬喻柞木龍吟鳳噦
箍桶閹雞熹微
。ㄗ寣W生在閱讀中掌握正確讀音的同時,并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速讀全文——理清結(jié)構(gòu)層次
本篇文章結(jié)構(gòu)非常清晰,描寫了三種不同形式的民歌演唱。再次快速地閱讀課文,篩選關鍵信息,看看本文可以分為哪幾個部分?各個部分分別寫了什么?
找同學分別說出自己的答案,并請全班同學共同分析,看看那個同學分的最準確?
進而明確:
第一部分(1)總寫對云南的感受和認識,引起下文的敘述。
第二部分(2―3)描寫山野對歌。
第三部分(4)描寫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寫村寨傳歌。
五、合作探究——講述歌會場景
本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哪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都是怎樣描寫的'?(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積極主動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點撥:比如在“山野對歌”中
小結(jié):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間都洋溢著作者對自然、對人、對藝術(shù)的品味與贊賞,在第一課時,要讓學生多讀,在閱讀中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1、關注民俗話題——走進美
導語: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會》,接下來首我將播放一段視頻,這是在我們河南土生土長的曲藝盛會——馬街書會?赐炅宋覀兒幽系鸟R街書會,接下來讓我們再次跟隨作者走進美麗的云南,看看那里究竟有怎樣美麗的風俗?
2、初識文章特色——發(fā)現(xiàn)美
。ㄓ捎诒疚牡钠容^長,在課堂上讓學生反復的朗讀體會并不符合實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環(huán)節(jié))
找特色:
速讀課文,歸納總結(jié)本篇文章都有哪些特色?
教師點撥:所謂“特色”也就是這篇文章所表現(xiàn)出來的特點,咱們可以從全文的結(jié)構(gòu)和文中的語言方面進行分析。
學生明確:
比如:課文結(jié)構(gòu)清晰
表現(xiàn)內(nèi)容豐富
語言自然生動
片段描寫精彩等特色。
在歸納出這些特色后,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們在課文中找出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這些特色?
比如,課文結(jié)構(gòu)清晰,可以分為“山野對歌”、“山路漫歌”以及“山寨傳歌”三個畫面;
片段描寫有:
景物描寫片斷: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
動物描寫片斷:有時面前三五步路旁邊,忽然出現(xiàn)個花茸茸的戴勝鳥,矗起頭頂花冠,瞪著個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對于唱歌也發(fā)生了興趣。
場面描寫片斷:有一次由村子里人發(fā)起,到時候住處院子兩樓和那道長長屋廊下,集合了附近幾個鄉(xiāng)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圍坐一矮方桌,足足坐滿了三十來張桌子,每桌各自輪流低聲唱《十二月花》,和其它本地好聽曲子。
人物描寫片斷: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明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了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學生們通過查找可能還會總結(jié)出還有情景描寫片斷、事物描寫片斷等等。
(接下來為了讓學生了解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及作者的表現(xiàn)手法,更好的體會云南歌會的美,我將從以下兩大步驟來講清本課的教學重點。)
第一步:
3、展示歌會畫面——感受美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我將通過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通過比較閱讀,分析比較云南歌會的三種形式,以及它們在特點和描寫內(nèi)容、描寫重點上都有什么不同?并通過表格的形式將其展現(xiàn)出來。
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加以教師的點撥進而總結(jié)出以下內(nèi)容:
歌會畫面描寫重點描寫內(nèi)容歌會特色
山野對歌人物外貌、動作、才智對抗賽歌
比拼才智
緊張激烈
山路漫歌環(huán)境花、鳥、人即興歌唱
快樂自由
無拘無束
山寨傳歌風俗參與的人、場面、形式民歌傳唱
熱鬧非凡
其樂融融
(這樣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并且用表格的形式加以展現(xiàn),化繁為簡,直觀清晰,讓學生很容易從整體上進行把握。)
第二步:
緊接著我會讓學生對“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進行重點品析,因為本段對景物、動物的描寫都很精彩,而且十四五歲的趕馬女孩子與學生們的年齡相仿,更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4、體會民俗風情——品味美
接下來咱們來具體品味一下“山路漫歌”這一自然段究竟美在哪里?
、俾牳杪
本段生動地描寫了唱歌的場面,試著在文中找出都是誰在唱歌?
通過對文章的閱讀學生很容易就會找出:
云雀在唱歌:一邊飛一邊不停的唱歌······
戴勝鳥在唱歌:“郭公郭公”叫個不停······
趕馬女孩子在唱歌:唱著各種本地悅耳好聽的山歌,充滿一種淳樸本色美。
。ㄗ寣W生通過品味體會作者把自然界的歌聲與人的歌聲相應和,給人一種自然樸實,和諧歡快的美感。)
②賞語言(本段語言非常優(yōu)美,我會找出具有代表性的)
“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的粉藍色報春花,在輕和微風里不住點頭,總令人疑心那個藍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弊寣W生邊讀邊注意著重標注的地方,從而讓學生體會把報春花的顏色和天空的藍色交織在一起,不僅有種醇樸自然的本色,而且使人產(chǎn)生一種聯(lián)想,給人一種意象美,讓人身臨其境。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弊寣W生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云雀起飛的樣子,并體會動詞運用的生動精彩,不僅表現(xiàn)出云雀的輕捷,更形象生動地寫出云雀扶搖盤旋而上的姿態(tài),活靈活現(xiàn)。
、燮访傈c
在此為了激發(fā)學生們的表達欲望,我會先進行點撥:
“這段文字寫的多美呀!比如美在有動有靜:
動態(tài)的有關于云雀動作的描寫: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時常從面前不遠草叢中起飛,一面扶搖盤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藍天空中鉆去,仿佛要一直鉆透藍空。
靜態(tài)的有關于景物的描寫:這條路得通過些果樹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幾個有大半年開滿雜花的小山坡。馬上一面欣賞土坎邊粉藍色的報春花······”
經(jīng)過點撥學生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更多的美點,比如:美在有點有面,美在有聲有色,美在有人有物,以及美在有高有低,美在有詳有略等等。
。ê玫睦蠋熞糜蟹庞惺眨趯W生們的思維被調(diào)動起來后,進而我會提出這樣的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把大量筆墨都用在了景物描寫上,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意圖?
明確:“趕馬女孩的歌唱”是這一段的主腦。但是作者并沒有直奔主題來寫這些內(nèi)容。首先,這是一種寫實:云南確實有著如此美麗的風光,為讀者畫出了一幅充滿自然情趣的山野風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寫到“趕馬女孩的歌唱”。其次,為“趕馬女孩的歌唱”創(chuàng)設了一個動人的場境。山花爛漫,山鳥齊唱,這又是何等的生機活潑,而生活在其間的“女孩”日日領略,潛移默化,在性格氣質(zhì)上早已漸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鳥或悠揚或質(zhì)樸的鳴唱,與“趕馬女孩的歌唱”交相應和,互為輝映,交織成一片動人的山野田園交響曲。
。ㄔO置這個問題也不一定要求學生分析的面面俱到,在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只要有所感受,體會到民俗的形成與環(huán)境人物的密切關系,以及作者熱愛民俗文化的情感就行了。)
5、反思民俗生活——升華美
思考:學習完這篇課文試著比較一下,云南的歌會和馬街書會的異同。(這樣學生在比較中既是對課文的回顧,又能提高分析能力。)
拓展延伸,突破難點:我們的馬街書會雖然歷史悠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卻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尷尬局面,學習完這篇課文,在對待民俗文化方面我們都有哪些思考呢?
教師點撥:
學生明確:
課堂小結(jié):
作業(yè)設計:
1、收集我們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以“家鄉(xiāng)風情”為題目,寫一篇文章。
2、課外閱讀《記憶中云南的跑馬節(jié)》。
板書設計:
山野對歌:對抗賽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即興歌唱風俗美
山寨傳歌:民歌傳唱場面美
云南的歌會教案15
教學目標:
1.分析本文結(jié)構(gòu),理解散文特點。
2.感知文章內(nèi)容,體會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歌會習俗。
3.掌握本文的詞語。
4整體會沈從文的語言和文學風格。
教學重難點:
1.散文特點。
2.理解三種不同場合民歌的方式和內(nèi)容及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人新課:
在云南一些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地區(qū),每逢集會或節(jié)日,人們聚集在一起,即興歌唱,互相問答,游戲傳情。這種古老的歌會形式,蘊涵著濃郁的民間文化氣息,自然引發(fā)了作者濃厚的興趣與由衷的贊賞。
二、作者簡介:
沈從文(1902~1988)苗族,湖南鳳凰人,歷任武漢大學、青島大學、西南聯(lián)大、北京大學教授,《大公報》文藝副刊編輯,中國歷史博物館文物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在散文、小說創(chuàng)作和古代服飾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績,代表作有小說集《邊城》、散文集《湘行散記》、論著《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三、閱讀課文,整體感知:
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泛讀,學生聽讀之后復述文中描繪的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
學生自評、互評。
四、研習課文:
1.指定學生甲誦讀1~3段。
指定學生乙誦讀1~3段。
評議優(yōu)劣。此文轉(zhuǎn)自淘.教。案網(wǎng)
2.歸納第一段:引出歌會地方。
3.討論并歸納第二段的中心內(nèi)容。
分析:“這是種別開生面的場所……卻互不見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隨口而出!
“在場的既多內(nèi)行……解口渴去了”
爭論后歸納:寫歌會的場所、方式、勝負的情況。
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結(jié):
了解文章描寫的別開生面的云南歌會,表現(xiàn)了云南人民無限趣味的生活,給讀者嶄新的視野。
六、布置作業(yè):
1.研討與練習一。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第二課時
一、復習:
聽寫詞語,并用其中的.三個詞語口頭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樸
即物起興引經(jīng)據(jù)典悠游自在龍吟鳳噦
二、繼續(xù)研習課文:
(一)誦讀三~五段。
師生點評誦讀情況。
(二)討論第三段內(nèi)容。
歸納:寫女歌手的情況(性情、外貌、穿著、本領。)
(三)討論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云南的歌會》教案一》,
第四段內(nèi)容。
1.本段屬于什么描寫?
(環(huán)境描寫、景物描寫。)
2.本段側(cè)重寫什么?
明確:歌聲不斷。
(1)山鳥呼朋喚侶(戴勝鳥、云雀)。
(2)趕馬女孩子唱山歌。
環(huán)境:樹林、山坡、花。
側(cè)重“各種美妙有情的歌聲”。
(四)討論第五段。
1.段落主要內(nèi)容:
寫“金滿斗會”。
2.發(fā)起、處所、人數(shù)、曲名、唱法(聲響)、時間、參加者(婦女飾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師傅。
三、討論問題:
(一)下面兩段人物描寫在寫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1.這種年輕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開朗活潑,勞動手腳勤快,生長得一張黑中透紅棗子臉,滿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藍布衣褲,腰間圍個釘滿小銀片扣花蔥綠布圍裙,腳下穿雙云南鄉(xiāng)下特有的繡花透孔鞋,油光光辮發(fā)盤在頭上。
2.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人又那么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fā)愁,從不動氣!渡驈奈<邊城>》
明確:兩段人物描寫不同點是個別與群體,一重精神,一重具體的衣服。第二段文字還運用了比喻的修飾方法,把人物描寫得惟妙惟肖。
(二)課文第四段,用許多筆墨描寫由呈貢進城時一路的景色,寫“開滿雜花的小山坡”,“各種山鳥呼朋喚侶”,還有戴勝鳥和云雀的歌唱。這些內(nèi)容和“趕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關系?你覺得作者寫這些有什么用意?
明確:用環(huán)境作背景,達到詩情畫意的效果。
四、拓展訓練:
課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謠,分小組進行交流,看看哪些屬于“見景生情,即物起興”,哪些屬于“用提問題方法,等待對方答解”,哪些屬于“唱其他故事,貫穿古今,引經(jīng)據(jù)典”的。有興趣的同學,不妨選擇一兩首唱一唱。
學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較。
例如:陜北民歌《信天游》福州民歌(真鳥仔,啄波波,三歲孩子會唱歌……一條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難去放牛)……
五、小結(jié):
《云南的歌會》是一篇極富情趣的散文,在“歌會”的大標題下,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三個場合在內(nèi)容上各有側(cè)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雖然是描寫音樂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
六、布置作業(yè):
1.研討與訓練四。
2.選用課時作業(yè)優(yōu)化設計。
【云南的歌會教案】相關文章:
《云南的歌會》教案08-27
云南的歌會教案11-01
《云南的歌會》優(yōu)秀教案02-18
云南的歌會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12-02
紅歌會方案07-06
公司紅歌會活動方案10-25
云南之旅作文12-26
云南大理作文12-03
美麗的云南作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