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聲》教案范本
教學目的:
一、學習與繼承延安革命精神,激勵學生樹立革命信念,意氣奮發(fā),排除困難向前進。
二、理解并學習本文以歌聲為線索,開展聯(lián)想,縱橫交錯地組合材料與鋪排渲染的寫作方法。
三、咀嚼有關詞句,體會語言的節(jié)奏感與音樂美。
教學時數(shù):
兩教時。
教學步驟:
一、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初二上學期,我們曾學過吳伯簫同志一篇敘事散文《記一輛紡車》。那是他回憶延安生活的一組散文中的一篇,著重描繪的是延安物質生活,運用的寫法是托物敘事見精神。見什么精神呢?是宣傳、贊揚延安的革命精神。請背誦文章的結尾:憑著崇高的理想,豪邁的氣概,樂觀的志趣,克服困難不也是一種享受嗎?跟困難作斗爭,其樂無窮。
今天,我們再學這一組回憶散文中的另一篇——《歌聲》,它仍然寫于1961年,三年困難時期。這篇散文著重寫延安的精神生活,從歌聲這一側面熱烈贊美延安“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和革命的樂觀主義精神。兩篇互為補充,對延安的革命傳統(tǒng)和作風,作了較全面的反映。
這一散文收在《北極星》一書中。
文章中描繪的歌聲不是一般的歌聲,它有鮮明的色彩,有美好的形象,有激越的感情,它反復回蕩,發(fā)自心窩。今天,讓我們通過語言文字塑造的形象,聽一聽:延安軍民唱的是怎樣的歌?為什么會唱這樣的歌? ’
二、檢查預習,學生質疑。
三、學生議論后拎出表現(xiàn)主題的關鍵語句與線索:
第3節(jié):延安的歌聲是革命的、戰(zhàn)斗的、勞動的、極為廣泛的、群眾的。引用列寧對《國際歌》的評價,點明延安的歌聲和《國際歌》是一個節(jié)拍,是無產(chǎn)階級“共同的聲音,共同的語言”。這是延安歌聲的特點和本質。
線索:從歌聲開始到歌聲結束,貫穿始終。歌聲的轉換就是場面的更替,意思的遞進。
四、文章是從對歌聲的議論著筆,論得很精彩。請同學思考:精彩在哪里?
先概說,再申說、發(fā)揮。
在“記”上寫足,逐步渲染,逐步加深。
“深深地留在記憶里”,“烙印在記憶的深處”,“像在記憶里攝下了聲音的影片一樣”,“一幕幕放映起來”。
具體、形象,誘導我們?nèi)ヂ?lián)想、體驗。
(讀第1節(jié))
五、第二部分從一般的“感人的歌聲”,引向特殊的“延安的歌聲”。(第2節(jié)--第7節(jié))(第8節(jié)--第9節(jié))(第10節(jié)--第13節(jié))
1.哪個詞組準確而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延安的深厚感情?(無限戀念)
2.哪個詞拎出下文豐富而又零散的材料?(想)
3.先對延安的歌聲加以概述,從本質上高度評價與贊揚延安歌聲,展示了延安軍民崇高的精神境界——共產(chǎn)主義理想鼓舞他們生活,戰(zhàn)斗。(第3節(jié))
4.概述后從三個方面對延安歌聲的特點作了具體而形象的描述。哪三個方面?
(1)唱歌的熱烈場面;
(2)唱歌的風氣;
(3)唱歌的傳統(tǒng)。
六、具體分析:
1.大合唱的熱烈場面。
(1)唱前是怎樣渲染的?
環(huán)境,天氣,人物,色彩,感受,尤其是氣氛的渲染。(說說笑笑,熙熙攘攘,酣醉)
歡樂來自“大家都是一條心”,爭取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
(2)唱前為何描繪場景?起何作用?
濃郁的詩情畫意,語調親切優(yōu)美(形容詞重疊,雙聲疊韻的運用),經(jīng)過渲染,氣氛加濃。
湯湯:《尚書·堯典》(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
(3)層層鋪墊,千呼萬喚始出來!蠛铣膱鼍敖K于展現(xiàn)在眼前。
怎樣描寫這動人的場景的?動人在哪里?
指揮者,歌唱者;心與口;歌聲,浪聲;群山,延河;前線,后方融為一體。是悠揚的歌聲,是軍民合力、龍騰虎躍的勞動景象,表達了不怕困難,抗戰(zhàn)到底的不屈意志。
比喻,排句,虛實結合,語句變化,氣勢宏偉,激情洋溢。
2.延安唱歌的風氣。(面與點)
(1)為什么說成為“風氣”?
處處唱,時時唱。一比一問。
(2)怎么唱?
不是介紹唱歌方法,而是渲染在革命集體中洋溢著互相激勵、力爭向前、昂揚奮發(fā)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鋪排,渲染)
(3)作用:
團結群眾,組織群眾,是戰(zhàn)斗的前進的武器。(四個“一種”)
3.延安唱歌的傳統(tǒng):
(1)延安歌聲內(nèi)容在新舊時代有何不同?
(2)新的曲調,新的內(nèi)容反映了、突出了怎樣的精神?
是無產(chǎn)階級的共同聲音,共同的語言,四個“歌唱”。
(3)以自己聽歌的感受來加深渲染。
七、要求學生在理解全文的基礎上歸納寫作要點。
這是一篇以回憶延安生活為題材的情文并茂的抒情散文。
它的特點是:一條線索幾首歌,詩情畫意聯(lián)想多。
1.構思精巧。
魯迅先生說過,散文要有“漂亮而縝密的線索”。本文從歌聲始,至歌聲止,高亢昂揚的歌聲就是統(tǒng)貫全文“漂亮而縝密的線索”。古今中外的材料由這個線索貫穿,展現(xiàn)出一幅幅延安生活的歷史畫卷,給人以美的享受,引起人們對革命歷史展開遐想。運用聯(lián)想展現(xiàn)畫面時點面結合,縱橫交錯,層層渲染,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2.感情淳厚。
通篇洋溢著對延安生活的無限眷念。歌聲是思想感情的凝聚,畫面是思想感情的體現(xiàn)。真摯、淳厚的感情植根于革命生活,觀察細,理解深。有革命情懷才寫得出洋溢革命精神的文章。由于感情濃烈,讀該文以后,仍覺歌聲繚繞在耳畔,激蕩在心胸。
3.修辭技巧高超。
為了達到娓娓動聽的目的,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由于技巧高超,文章情思飛越,饒有趣味。
且不說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對偶,反問,夸張,雙關,就看頂真,粘連,倒裝,示現(xiàn)的手法吧。(雙關:像諄諄的教誨,又像娓娓的談話——對偶、比喻中含雙關。)
(1)拈連:“一直唱到人們心里,又從心里唱出來。”從前一句“唱”順連一筆,使歌聲心聲融為一體,喚起強烈的共鳴。
拿適用于甲項事物的詞語,順便說乙項事物,這樣的方法叫拈連。(“拿原來說甲項事物的詞語的反義詞順便說乙項事物或對甲項事物另作說明”暫不講。)如:既煉鋼,又煉人。在高原種下一株株樹秧,也就是種下一個個美好的希望。
(2)頂真:“聲浪碰到群山,群山發(fā)出回響;聲浪越過延河,河水演出伴奏!睂懷影渤铓鈩輭延^,對偶句中穿插頂真,形象生動,神采飛揚,熔寫景、抒情于一爐。
用前一句的結尾做后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蟬聯(lián)而有上遞下接的趣味。多見于歌曲。
(3)示現(xiàn):把說話或寫文章時看不見的事物鮮明生動地描繪出來的修辭方法,叫示現(xiàn)(有過去的示現(xiàn),未來的示現(xiàn),懸想的示現(xiàn))。不計時間空間的隔閡,鮮明生動地描繪出來,使人如臨其境,如見其物。
本文描繪指揮合唱的場面就是追述示現(xiàn),加深文章的思想意義,表現(xiàn)深刻而豐富的主題。
縱觀全文,巧妙的修辭手法俯拾皆是。運用時靈活多變,不拘一格,有時連用幾種方法,有時在一種方式中套用幾種方法,別開生面,妙趣橫生,深化主題,加強文章的感染力。
八、推薦文章:
《北京文藝》1977年第10期吳伯簫《就<歌聲>答問》。
九、作業(yè):
學習“一根線索幾首歌,詩情畫意聯(lián)想多”的寫法,寫一篇散文,題目自擬。
板書設計:
一根線索幾首歌 詩情畫意聯(lián)想多
《國際歌》……《生產(chǎn)大合唱》……《東方紅》——“共同的聲音,共同的語言”唱到心里,又從心里唱出來,仿佛隊伍是群眾,群眾是隊伍,從心里喜歡。
教后:
1.許多同學認為“說的這時候”、“……以后……的時候”表達不清,展開了議論。
2.有些同學問為什么要寫報告,和“歌聲”有何聯(lián)系?
說明當時抗日年代情景,同學能初步理解。
3.有的同學認為“唱遍世界”的提法太夸張,不符合實際。
4.“歌聲拖得很長很長,因此能聽得很遠很遠,”認為“因此”用得不當;有的同學認為這是形容旋律婉轉悠揚,用“因此”也可以,不用更好,“長”與“遠”不一定是因果關系。
【《歌聲》教案】相關文章:
《夜鶯的歌聲》教案03-05
《夜鶯的歌聲》教案10-07
《夜鶯的歌聲》教學教案10-08
《歌聲》教案設計10-09
有關于夜鶯的歌聲的教案10-11
夜鶯的歌聲的教案教學設計10-08
夜鶯的歌聲教案教學設計10-08
《夜鶯的歌聲》教案設計10-07
夜鶯的歌聲教案教學反思11-12
夜鶯的歌聲教學教案設計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