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孔子經(jīng)典語錄370句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經(jīng)典的語錄吧,語錄是對某些事理進行高度概括和總結的言論的實錄或摘錄。語錄的類型有很多,你都知道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孔子經(jīng)典語錄370句,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1、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于予與何誅?
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同上)
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論語·衛(wèi)靈公)
6、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7、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
9、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同上)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11、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論語·述而)
12、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上)
1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1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同上)
1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同上)
16、言必信,行必果。(論語·子路)
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18、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9、既來之,則安之。(論語·季氏)
20、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21、敏于事而慎于言!墩撜Z·學而》
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墩撜Z·為政》
23、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里仁》
24、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25、敬鬼神而遠之!墩撜Z·雍也》
26、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語出!墩撜Z·雍也》
27、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述而》
28、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述而》
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30、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子罕》
31、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32、君子成人之美。《論語·顏淵》
33、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34、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35、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36、小不忍則亂大謀!墩撜Z·衛(wèi)靈公》
37、道不同,不相為謀!墩撜Z·衛(wèi)靈公》
38、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
39、巧言令色,鮮矣仁!《學而》
40、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4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42、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43、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44、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與!
4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48、《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49、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50、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5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52、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53、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54、家貧知孝子,國亂識忠臣。意思是:在家庭貧困的時候,才能發(fā)現(xiàn)真正的孝子,在國家危難的時候,才能識別真正的忠臣。出自《名賢集》。
55、親愛我,孝何難;親惡我,孝方賢。意思是:父母疼愛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難呢;父母討厭我,仍盡孝,才為賢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56、這章經(jīng)文雖然不長。但孔子把人子要及時盡孝的道理講的清楚明白。
57、白話釋義: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58、記住父母的年齡,生日這是最簡單容易的一件事,但這也是孝親的具體體現(xiàn),能做到這一點,也是一個人孝的表現(xiàn)?鬃诱f的話,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準則。
59、孔子有一句名言告訴我們要及時盡孝是:“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
6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61、譯文:朋友交情深厚,可很早就斷絕了聯(lián)系,這是過失之三。樹想靜下來可風卻不停吹動它,子女想要好好孝敬的時候老人卻已經(jīng)不在了!
62、孟子曰:“親親,仁也;敬長,義也!泵献诱f:“親愛父母親,便是仁;尊敬兄長便是義!背鲎(春秋《孟子·盡心上》。
63、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
64、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意思是:父母呼喚,要趕快答應;父母有命令,應趕快去做。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規(guī)》。
65、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鬃印墩撜Z》
66、14.勞苦莫教爹娘受,憂愁莫教爹娘耽。意思是:不要讓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讓父母分擔你的憂愁。出自《勸報親恩篇》。
67、“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最早出自《孔子家語·卷二·致思第八》。意思是樹希望靜止不擺,風卻不停息;子女想贍養(yǎng)父母,父母卻已離去。
68、慢人親者,不敬其親者也。意思是:不尊敬別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會敬重自己的父母。出自《三國志·魏書》。
69、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遠游必有方!墩撜Z·里仁》
70、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71、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72、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意思是:孝是天經(jīng)地義的。出自《孝經(jīng)》。意,面帶歡笑。出自《勸報親恩篇》。
73、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鬃
74、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這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鬃印墩撜Z》
75、博學于文,約之以禮?鬃
76、第二要做一個有理想的人?鬃诱f過,凡事預則立。每個同學都要給自己定出一個明確的目標,有一個偉大的人生理想。如果你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每天庸庸碌碌,從此停止進步,那未來你一輩子的日子堆積起來將永遠是一堆瑣碎。
77、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鬃印抖Y記學記》
78、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于"禮"?鬃右"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79、內(nèi)不欺己,外不欺人!鬃
8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81、孔子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鬃印吨杏埂
82、時間過得真快啊,眼看六一兒童節(jié)就要來臨咯,在我們歡慶歡呼過后,高考又要來臨了!于是乎我忍不住感慨一下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感慨完之后我又感嘆這個句子是多么的華麗,可恨的是它被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給我先用掉了!哼哼!
83、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摘孔子《論語》
84、蜂采百花釀甜蜜,人讀群書明真理。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鬃
85、後之人不及孔子顔子逺矣,而常嘆仕宦不達,何愚之甚。
86、子曰:君子不浪言。 ——孔丘
8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88、解釋孔子從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行學,規(guī)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忠學,是修養(yǎng)學。是培養(yǎng)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yǎng)人判斷力的學問。
8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鬃
90、愛國心再和敵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來-只有這樣的愛國心才能導向勝利。奧斯特洛夫斯基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91、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論語》
92、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9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說(對待任何事業(yè)和學問)懂得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這段主要講學習的三個層次,只有以之為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
94、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鬃印墩撜Z》
95、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后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根據(jù)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shù)胤郊由蠘它c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鬃拥奈恼聻槭裁幢缓笕艘玫梅浅6嗄?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后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么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96、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鬃印墩撜Z》
97、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鬃
98、孔子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鬃印墩撜Z》
99、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王道”向“霸道”轉變的時期,此時的“想象力”已經(jīng)開始顯露出專業(yè)化的趨勢。“老莊”這樣一些具有高度想象力的世外高人,已經(jīng)完全脫離國家權力體系。只有孔子試圖介入權力體系,但他以放棄“想象力”為代價(他的語錄干巴巴的,都是一些老人的經(jīng)驗之談,一點想象力也沒有)!獜垯
100、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孔子
10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10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鬃
103、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guī)范和生活準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fā)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后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
104、父母之所愛亦愛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呵飼r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
105、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立身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鬃釉f人而無言,不知其可也。信用是一種現(xiàn)代社會無法或缺的個人資產(chǎn)。
106、益者友,損者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孔子
10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孔子《論語》
108、詩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鬃印墩撜Z》
10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110、孔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鬃印墩撜Z》
111、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鬃用
112、一個人如同時具有孔子提倡的愛心孟子的正義墨子的實踐韓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莊子的慧荀子的自強,就一定能成為領袖。
113、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孔子
114、君子憂道不憂貧?鬃
115、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孔子
116、君子之行也,度于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孔子
117、朝聞道,夕死可矣?鬃
118、孔子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鬃印墩撜Z》
119、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孔子
120、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
121、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122、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鬃
123、事君數(shù),斯辱矣。朋友數(shù),斯疏矣。
124、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125、人而無恒,不可以作巫醫(yī)。
126、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27、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
128、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129、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
130、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矣!
131、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
132、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13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34、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135、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倪,小車無杌,其何以行之哉!
136、予獨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137、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138、道不同不相為謀,亦各從其志也。
139、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14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141、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
142、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143、愚而好自用,賤而好自專,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災及其身者也。
144、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145、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
146、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
147、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148、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149、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
150、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
151、信近于義,言可復也。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
152、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15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154、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155、未知生,焉知死?
156、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157、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158、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159、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160、君于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161、故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162、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16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164、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
165、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166、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nèi)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
167、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168、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169、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170、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171、圣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172、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173、不以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氣若蘭兮長不改,心若蘭兮終不移。
174、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175、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76、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177、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178、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179、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180、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181、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182、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183、知我罪我,唯其春秋。
184、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185、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186、諦,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187、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188、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189、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190、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191、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192、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193、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194、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95、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196、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197、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
198、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19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20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1、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02、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03、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204、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05、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
206、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孔子《論語》
207、巧言令色,鮮矣仁。 ——孔子《論語》
208、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孔子《論語》
209、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論語》
210、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孔子《論語》
211、君子博學與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論語》
212、子曰:“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孔子《論語·衛(wèi)靈公》
213、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 ——孔子
214、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孔子《論語》
215、“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論語》
216、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孔子《論語》
217、故君子居易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 ——孔丘《中庸·十四章》
218、古者言之不出,恥恭之不逮也。 ——孔子《論語》
219、君子憂道不憂貧。 ——孔子
220、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孔子
221、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孔子《論語》
222、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 ——孔子《論語》
223、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論語》
224、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22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226、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227、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228、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
229、吾日三省吾身。
230、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
23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32、巧言令色,鮮矣仁!
23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234、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
23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236、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237、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2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3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24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41、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42、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4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45、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24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247、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248、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249、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250、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251、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252、損者三樂:樂驕東,樂佚游,樂宴樂,損矣。
253、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
254、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贫鴱闹洳簧普叨闹?述而)
255、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25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
257、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子罕)
25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25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路)
260、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wèi)靈公)
261、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262、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263、當仁不讓于師。
264、往者不可諫,來著猶可追。(微子)
26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266、既然有教無類,那么學生的層次肯定有諸多差異,這也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67、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排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268、做好了官,有余力就要學習,學習好了,有余力就去做官。
269、教育不是買菜,要挑挑揀揀,而是對所有人的一種啟蒙。
270、一個孩子孝順仁厚,誠懇誠信,愛護別人,做到這些才能開始學習文化知識。
271、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薄妒龆
272、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273、人品是一個人立身的根基,是一個人最硬的底牌。
274、每個人其實出生的時候都差不多,但是因為后天的教育所以才變得不同。
275、老師為人師表,往往有更多的道德要求。
276、“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堅守正道,才能火盡薪傳,只有這樣才能把文化和文明傳承下去。
277、春秋時期陽虎弄權,孔子對這個人很不感冒。
278、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
27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出自:孔子《論語》
280、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281、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孔子《論語》
282、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nèi)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28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薄蹲雍薄
284、忍不住一時的小忿,就會毀壞整個大事。
285、如果不能融會貫通,那么就比較難了。
286、朽木不可雕也。--出自:孔子《論語》
287、孔子說:“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288、翻譯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涂;思考不讀書,就無所得!
289、執(zhí)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出自:孔子《論語》
290、第三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291、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出自:孔子《論語》
292、第一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93、一個人學習并且實踐,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嗎。
294、無論貧富地位職業(yè)智愚都可以接受平等的教育。
295、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同上)
296、后世被用來提醒人們用老實的態(tài)度對待知識問題,來不得半點虛偽和驕傲。要養(yǎng)成踏實認真的學習態(tài)度,實事求是的作風,避免魯莽虛榮的風氣。
297、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薄蹲訌垺
298、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孔子《論語》
299、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孔子《論語》
300、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301、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
302、走著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謀劃。志趣不同的人就無法共事。論語中最初指的是君子和小人之別。
303、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
304、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粨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305、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
306、面對同樣的問題,孔子給出了不同的答案。
307、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出自:孔子《論語》
308、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出自:孔子《大學》
309、主張不同,不相互商量事情。
310、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出自:孔子《大學》
311、一個人交往什么樣的人,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312、大德不逾閑,小德出入可也。--出自:孔子《論語》
313、三軍中最重要的統(tǒng)帥是可以換人的,但是,一個普通人的志向卻不可以改變。
314、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同上)
315、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316、往昔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出自:孔子《論語》
317、翻譯孔子在河邊感嘆道:“一去不復返的時光就像這河水一樣,日夜不停。”
318、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319、古人云:“德才兼?zhèn)洌缘聻橄!?/p>
320、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出自:孔子《論語》
321、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32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
323、諸葛亮曾說: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24、一個學生努力鉆研,陷入困境的時候,老師再出手幫他,才能事半功倍。
325、孔子捋須笑答:“周游列國,講學傳道!
326、學以致用
327、多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
328、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2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30、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331、孔子是中國第一位平民教育家。
332、時間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感慨人生世事變化之快,亦有惜時之意在其中。
33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同上)
334、真正好學的人,不會在意飲食起居,而是努力做事,謹慎說話,有錯誤就盡快改正。
335、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體觸萬物時生發(fā)出的精粹思想,有更為普遍的意義,那就是要我們珍惜時光。
336、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出自:孔子《論語》
337、你要求別人做什么時,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這樣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別人這樣了,那么你的要求才會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別人去做到。
338、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稙檎
339、冉有問“聽到了就該去做嗎?”
340、一個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鋒利的工具。
3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34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43、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p>
344、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345、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346、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
347、老而不死,是為賊。
348、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349、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350、巧言令色,鮮矣仁。
351、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35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35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54、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355、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356、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35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35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359、以約失之者鮮矣。 ——孔子《論語》
36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孔子《論語》
361、“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孔子《論語》
362、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孔子《論語》
363、子曰:君子不浪言。 ——孔丘
364、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孔子
365、過則勿憚改。 ——孔子《論語·學而》
366、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孔子《論語》
367、不能自強不息,不可能達到遠大的目標;不勤勞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可能有功效;不發(fā)自真心而有分寸地去對待他人,不可能得到他人的親近;自己不講信用,不可能使別人對自己講信用;不拿出誠心而謙遜地對待他人,不可能符合禮義。如果能夠慎重地從這五個方面去做人做事,就能夠做得長久。 ——孔子
368、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 ——孔子
369、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孔子
370、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孔子
【孔子經(jīng)典語錄】相關文章:
孔子的語錄06-06
《孔子》教案10-11
[精華]《孔子》教案07-07
《孔子游春》教案03-07
孔子游春教案10-21
[精選]孔子游春教案11-05
論孔子作文12-22
我看孔子作文08-24
我遇到了孔子作文01-01
【精華】孔子游春教案15篇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