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現(xiàn)當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艾青詩歌的真善美

  • 相關(guān)推薦

艾青詩歌的真善美

  艾青詩歌的真善美【1】

艾青詩歌的真善美

  摘 要:本文通過對艾青三首詩的解讀初步探討了艾青的詩學理論中關(guān)于真善美的觀點。

  真實是藝術(shù)的生命,真善美是一個有機融合的整體。

  關(guān)鍵詞:艾青 真實 善和美

  詩人艾青在寒冷的東北森林和干旱的新疆沙漠中咀嚼了20多年命運所給予的冤屈,但是詩人的意志是剛強的,激情仍然如火,喉嚨依舊歌唱。

  艾青的名字早已超越國界,因為他的詩歌已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流向世界各方,但是艾青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他的詩作,還有他建立在創(chuàng)作實踐基礎(chǔ)上的詩學理論。

  一、詩之真

  真實是藝術(shù)的生命。

  艾青在復出后也提出了“詩人必須說真話”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詩人和藝術(shù)家要反應(yīng)生活的本質(zhì)和規(guī)律。

  艾青認為無論在什么樣的情況下詩人都要說真話。

  艾青詩歌的真實首先反映在對生活和社會的準確認識。

  30年代前期,東北華北基本不復存在,這個時期的祖國充滿著苦難,在貧弱的局面上作著苦苦的掙扎,這個時期的詩人也幾經(jīng)輾轉(zhuǎn),但他敏感地感受到了祖國受到的欺辱和必須要做的抗爭,也如實寫下了心中升騰的憤怒。

  38年出版了詩集《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yīng)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

  “土地”象征著生他養(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

  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

  在詩里,詩人所描述的環(huán)境是真實的,是緊扣著時代背景的,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也是被各種欺壓所凌虐著的祖國,是九一八事變滿洲國成立,東北地區(qū)幾近淪喪,七七事變,日本全面侵華等各種磨難打擊之下的歷史悠久的文明國土。

  詩人心系國家命運,關(guān)乎民族前途,用歌聲訴說了當時的黑暗環(huán)境,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真切認識。

  是詩的內(nèi)容的真實。

  亞里士多德指出,詩比歷史更加真實,歷史所述為具體事件,而詩所講的是符合本質(zhì)規(guī)律的必然事件。

  在炮火連天的不安環(huán)境中,詩人應(yīng)當寫的不是歌舞升平也不是某一具體事件而是抽象出來的真實的當時環(huán)境。

  “假如我是一只鳥”,全詩以這樣一個出人意料的假設(shè)開頭,在此有人或許會問為什么描寫土地時會寫到小鳥?“我也應(yīng)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在祖國的生死關(guān)頭國家民族機器為難的時刻,哪怕是祖國大地上的一只小鳥都不會屈服于敵人的腳下,用自己的歌喉發(fā)出不屈的聲音。

  這使人聯(lián)想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象征著長期郁結(jié)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

  “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土地上空吹刮著的風,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

  “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小鳥活著時,傾盡全力為土地而歌唱,死后,又將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懷抱,連羽毛都與土地融為一體。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眼里常含淚水”這樣一個靜態(tài)的特寫,表現(xiàn)了悲憤痛苦的情感恒久縈繞于“我”的心中。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現(xiàn)實,對祖國愛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強烈。

  最后兩句凝練了全詩,提點了全詩,也是全詩的精華,在那個艱難困苦的的歲月里,一切愛國知識分子除此之外無法對祖國訴說的最真摯的愛。

  這種愛刻骨銘心,至死不渝,不僅來自詩人內(nèi)心深處,更是全民族普遍的愛國情緒的濃縮。

  艾青以這兩句詩,抒發(fā)了那個時代華夏兒女共同的心聲。

  詩人寫出了在當時環(huán)境中靈魂中迸發(fā)出來的悲歌,是“真實情感的自然流露”。

  艾青的筆寫下的是對祖國濃郁的深情,真實深沉,有著極強的內(nèi)心體驗。

  這是詩的情感的真實。

  艾青有言,詩是生活的結(jié)晶,它比生活更真實純粹。

  他也一直秉持著這樣的美學觀念。

  這是藝術(shù)的真實。

  艾青之詩準確反映了他的詩學理論,詩要真實。

  二、詩之善

  艾青在《詩論》中明確宣言:“永遠和人民群眾在一起,了解他們靈魂的美,只有他們才能把世界從罪惡中拯救出來”。

  艾青是喝農(nóng)民保姆大堰河的乳汁長大的,他的氣質(zhì)他的個性他的生命他的靈魂都表明他是真正的“人民的兒子”。

  他要為人民歌唱,為人民吶喊。

  詩人是善的,用一顆良善的心寫出了對保姆的感情,對勞動人民的感情。

  詩中寫道“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地主的兒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長大了的,大堰河的兒子”。

  “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莊的名字,她是童養(yǎng)媳……”然而,這周是卻不是為她一人而作,確切的說,不是單單寫她一人,她是一個象征,象征了在祖國大地上所有辛勤勞動的人民。

  象征了所有為養(yǎng)育兒子而披荊斬棘的母親。

  大堰河并沒有名字,大堰河只是一個地名,是生她的地方。

  大堰河是普通的。

  她的生活中都是些平常普通的小事,那是她苦難生活的剪影。

  她的生活空間是有“枯死的瓦扉”的故居,是“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園地”,死后也只是“草蓋的墳墓”。

  她的生活是“烏黑的醬碗”,是“為兒子縫補被荊棘扯破了的衣服”,是在冰冷的河里洗菜、切菜。

  她的兒子、丈夫都在她的照料下過著相對安穩(wěn)的生活。

  在她死后,他們就再也無法享受到這種關(guān)愛,失去一切,屈辱的活著。

  她的形象,同時也是那些和土地連在一起的勞動人民的形象。

  他們守護著大地,生在大地上,根植于大地,他是一切勞動者的偉大代表。

  詩也是善的,艾青《詩論》中說,一,詩應(yīng)以提高人類崇高的情操為標準。

  二,詩既人格,必須崇高與完整。

  藝術(shù)的宣傳深刻自然難以消滅,作為藝術(shù)之冠的詩,自然承擔了揭示真理的使命。

  詩人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勞動人民的歌頌,也是在戰(zhàn)爭年代中對“天良未泯而覺醒于正義的人”的贊美。

  三、詩之美

  真善美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體,水乳相溶,密不可分。

  長久以來,中國詩都強調(diào)“勸美懲惡,王化本焉”但是本身的美卻不常讓人發(fā)現(xiàn)。

  動作多么活潑,精力多么旺盛,

  在浪花里跳躍,在大海里浮沉;

  不幸遇到火山爆發(fā),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了自由,被埋進了灰塵;

  過了多少億年,地質(zhì)勘察隊員在

  巖層里發(fā)現(xiàn)你,依然栩栩如生。

  但你是沉默的,連嘆息也沒有,

  鱗和鰭都完整,卻不能動彈;

  你絕對的靜止,對外界毫無反應(yīng),

  看不見天和水,聽不見浪花的聲音。

  凝視著一片化石,傻瓜也得到教訓:

  離開了運動,就沒有生命。

  活著就要斗爭,在斗爭中前進,

  當死亡沒有來臨,把能量發(fā)揮干凈

  在《魚化石》中,詩人是在寫魚,也是在寫人。

  “火山”“地震”爆發(fā)后,一條跳躍浮沉的魚被埋進灰塵,失去生命。

  這種鰭鱗完整而不能動,失去自由的痛苦是多么深切。

  詩人說“這些年變成化石的人太多了。”詩人不是只想著個人的哀怨和命運,而是想著許許多多人的。

  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詩人直率的提醒人們接受教訓。

  艾青的詩一切從時代生活人民的需要出發(fā),詩人在變動中說出了時代的想法,這是詩歌的美,是詩歌的內(nèi)容美。

  這首《魚化石》以化石為意象,不僅在內(nèi)容上是對化石的描寫,在詩的形式上,也極似一塊魚化石,全詩共分為七小節(jié),每小節(jié)字數(shù)相似,十分規(guī)整就像詩中描述的化石一般帶著些許僵硬,整首詩架構(gòu)極似一塊完整的魚化石。

  艾青感于人們往往注重詩的內(nèi)容美而忽略詩的形式美。

  他說:“一首詩必須把真善美如此和洽的融合在一起,如此自然的協(xié)調(diào)在一起,它們?nèi)卟幌嗟钟|而又互相因使自己提高而提高了另外的兩種――以至于完全!

  一首真正美的詩,真正成功的詩必是形式與內(nèi)容的統(tǒng)一,是真善美的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 陳良運.詩的使命與詩的美學[J].詩論家研究,2002(3).

  [2] 艾青.詩論[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3] 楊旭麗.艾青的詩歌美學體系淺探[J].太原教育學院學報,2006,(6).

  品讀艾青詩歌的美【2】

  摘要:現(xiàn)代著名詩人艾青,以高度的藝術(shù)敏感和最誠摯的激情和樸素自然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輝煌的經(jīng)典詩篇。

  艾青的詩總是美的,他詩歌的美主要表現(xiàn)在:真誠美;繪畫美;語言樸素自然美;取材單純明凈美;寬闊情懷的象征美。

  關(guān)鍵詞:艾青詩歌;真誠美;繪畫美;樸素自然美;取材單純美;象征美

  現(xiàn)代著名詩人艾青,中國詩壇的“泰斗”。

  他以高度的藝術(shù)敏感、最誠摯的激情和樸素自然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輝煌的經(jīng)典詩篇。

  對中國詩歌的發(fā)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并推向了新的高度。

  使中國的詩歌,真正成為了時代的強音。

  讀艾青的詩歌,百讀不厭。

  誦讀他的詩篇,一種真誠、一種激情、一種責任、一種美油然而生。

  且詩人激越的愛國之情激蕩人心,常常催人淚下。

  因此,我說,艾青的詩總是美的,不管何題何材,何情何景。

  結(jié)合其作品來品,本人認為他詩歌的美主要表現(xiàn)在如下幾方面:

  一、真誠美

  艾青在《詩與時代》中曾說“以自己誠摯的心沉浸在萬人的悲歡、憎愛與愿望當中!

  詩人就是這樣做的。

  他將自己充沛著誠摯的激情,獻身民族解放斗爭的愛國情感融入了自己的作品。

  他的每首詩歌都有著真情實感,感情是那樣至真至純。

  例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詩人把自己最真實的感情宣泄出來,抒寫了自己大堰河的感情,醇厚而濃烈,催人淚下。

  你看這些樸實深情的句子:“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在你打好了灶火之后/在拍去了圍裙上的炭灰之后,/你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懷里,撫摸我。

  //大堰河,/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長大了的/你的兒子/我敬你/愛你!”對保姆多么鮮明的感激與愛呈現(xiàn)在眼前,是如此自然、真誠。

  又如《我愛這土地》,你看:“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這詩句是如此平易,但有著驚天動地的憾人力量,這淚水里,含著多么豐富的情感啊。

  詩人真誠的深厚的感情是如此美麗!詩人更像那只癡情的鳥兒,聲嘶力竭之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

  鳥兒對土地的癡情就是詩人愿為祖國母親奉獻一切的赤子之情。

  再如《復活的土地》,詩人最真誠堅決的心,伴隨激蕩的情感傾瀉于詩行之間,我們強烈的感受到他那震撼心魄的赤子之情。

  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如此真實,如此動人心弦。

  二、繪畫美

  “一首詩里,沒有新鮮,沒有色調(diào),沒有光彩,沒有形象――藝術(shù)的生命在哪里呢!

  這是艾青的話。

  他不僅是個詩人,而且也是個畫家。

  詩作中,他都很自然的將繪畫中色彩的表現(xiàn)與意蘊引入詩歌,因此,他的詩,既有詩情,又有畫意。

  例如《當黎明穿上了白衣》,詩人點染了色彩鮮明的詞“紫色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綠的草原”,構(gòu)成了美麗的圖畫,而且畫面漸有層次的展開,使田野的美清晰的呈現(xiàn)在眼前。

  又如《曠野》,詩人描繪了山坡、小路、池沼、小屋、農(nóng)人……,這些景色在詩中用白描方法勾畫了一幅生動凄蒼的圖畫。

  再如《沙》猶如一幅水墨畫:“太陽照著一片白沙/沙印著我們的腳跡/我們走在江水的邊沿/江水在風里激蕩/我們呼叫著擺渡的過來/但呼聲被風飄走了!痹娋臣串嬀,有聲有色,有層次,有意蘊,共鳴了讀者的聽覺、視覺。

  繪畫的美使這首小詩有了更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還有《獻給鄉(xiāng)村的詩》,詩人濃墨重彩、繪聲繪形的描繪了自己美麗而窮苦的家鄉(xiāng)。

  你看山崗上形形色色的樹,鄉(xiāng)村邊上澄清的池沼,幽靜的果樹園,園里的種種果實、籬笆、紡車花、蜜蜂、蟋蟀,汲水的青石井,不停勞作的小溪,古老消瘦的木橋,平坦的曠場,窮苦勤勞的人們。

  一組鮮明的畫境自然而然地呈現(xiàn)于眼前,詩的構(gòu)思猶如畫的布局,詩人繪畫了自己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繪畫了那里的父老鄉(xiāng)親。

  就這樣,一幅龐大的鄉(xiāng)村濃郁色彩的畫卷,不經(jīng)意間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語言樸素自然美

  詩人的作品,口語化的語言,樸實中含有深情,自自然然地流露出來的,讓我們感覺不到什么痕跡,給人親切感,又能滲入人心。

  例如《沙》,寧靜的江邊,寧靜的渡口,寧靜的人物。

  沒有什么華麗的矯飾語言,而是樸素真誠生活化的詩句,描繪了清純而有情趣的畫面。

  讓讀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本色美。

  又如《我愛這土地》詩中 “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yīng)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多么樸實的句子,多么明朗,掀動著我們的感情,我們被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所感動。

  你看,詩篇語言多么樸實平易,但詩情是如此動人。

  再如《冬日的林子》,“我歡喜的走過冬日的林子―/沒有陽光的冬日的林子/干燥的風吹著的干燥的冬日的林子/天要像下雪的冬日的林子//沒有色澤的冬日是可愛的/沒有鳥的聒噪的冬日是可愛的”這些句子樸素極了,沒有雕琢,但它以自自然然的特色,使詩的感覺更加清澈明亮,讓我們看到了干凈明亮的可愛的冬日。

  四、取材單純明凈美

  詩人的靈感材料,多是單純的意象,它們明朗又集中,無蕪蔓之感,但它們又是豐富的、含蓄的,能誘發(fā)我們多方面的聯(lián)想。

  如《三株小杉樹 》,是單純的小樹而已,可愛的小杉樹,長滿了嫩芽,充滿了生機,如此簡單,但讓我們也聞到了芳香。

  又如《燈》,燈是那樣普通,但詩人就把這燈光寫得可愛,把燈的形象繪得崇高。

  再看《浪》,有海的地方便有浪,且浪無所不在,形象很單純很熟悉。

  但我們一點也不覺的乏味,相反感到一種興奮,感受到了海浪的力量與美,一并誘發(fā)了我們對海浪的遐想。

  還有《小藍花》,意象更單純,就是小藍花。

  但詩人展現(xiàn)的小藍花是天然的美麗,藍花清澈、晶瑩,神態(tài)可愛。

  詩人筆下的小藍花有形有色,有情有味。

  你看,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點小事物,多么單純,但在詩人的筆下,卻很有詩味,如此生輝。

  真可謂是單純明朗的美。

  五、寬闊情懷的象征美

  詩人在眾多的作品中,都顯示了藝術(shù)靈感的象征美。

  例如:《我愛這土地》中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了“土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意義,使詩形象鮮明,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太陽》一詩中,用“太陽向我滾來……”這樣氣勢磅礴的詩句來謳歌太陽,來歌頌這偉大的時代。

  太陽在詩歌中便是一種象征,使我們感受到了一個光明自由的時代即將誕生了,鼓舞了人心。

  《黎明的通知》整首詩是一種象征,詩歌中的黎明象征著走過艱難曲折的路途而定將到來的光明、幸福、美好的新社會新天地。

  你看,詩人總會這樣執(zhí)著的贊美象征光明和民主的太陽、黎明、火把等,如《太陽》、《黎明》、《向太陽》、《給太陽》、《 火把 》《 黎明的通知》等作品,一并顯示了詩人的寬闊情懷。

  艾青詩歌的抒情特色【3】

  摘 要: 艾青是中國新詩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具有獨特風格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他善于運用豐富多彩的意象、托物言志和繪畫的手法抒發(fā)感情。

  本文運用一定的美學理論和具體的實例論證了這一特色。

  艾青是中國新詩史上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具有獨特風格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

  他堅持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善于把現(xiàn)實生活的本質(zhì)和自己獨特的藝術(shù)感受統(tǒng)一起來,把個人的悲歡融合到時代的悲歡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反映現(xiàn)實的生活和斗爭,從而比較鮮明地傳達出時代的呼喚和人民的心聲。

  這種感情的抒發(fā),不是由作者在詩中直抒胸臆,不是流于口號式的宣傳,而是運用豐富多彩的意象、托物言志和繪畫的手法去表現(xiàn),將深沉與奔放、雄偉與細膩、抒情與哲理、樸實與綺麗融為一體,形成了獨特的抒情特色,產(chǎn)生了極強的藝術(shù)效果。

  1.借助意象 生動傳情

  艾青的詩往往以意象取勝,注重將詩情轉(zhuǎn)化為具體可感的審美意象,借助意象深入表現(xiàn)生活和抒發(fā)情感,而不是由作者在詩中直抒胸臆,這就避免了詩歌流于口號的傾向。

  艾青在《詩論》中說:詩應(yīng)該“用可感觸的意象去消泯朦朧暗晦的隱喻”,“意象是詩人從感覺向他所采取的材料的擁抱,是詩人喚醒感覺感官向題材的迫近!痹谠姼鑴(chuàng)作中,艾青恪守著“詩人要忠于自己的感受”和“詩只有通過形象思維的方法才能產(chǎn)生持久的美麗”的主張,他努力尋覓具體的、鮮明的、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激情。

  《北方》是艾青、也是中國現(xiàn)代自由詩的代表作,是一首充滿愛國主義情操的抒情詩。

  詩中,作者凝視著北國冬日原野上那一派荒涼、陰郁和惶亂的景色,心頭強烈地浮起了北國人民失去“生命的綠色”,無望地渴求著“那滋潤生命的流泉”的感受,通過塞外瘋狂肆虐的沙漠風、漫天暗淡而灰黃的沙霧、荒漠的原野、凍結(jié)的村莊、山坡、河岸、頹垣與荒冢,以及在風沙里掙扎著前進的孤單的行人,拖著厭倦的腳步的驢子,枯干了的小河,天幕下惶亂的雁群,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的黃河等一組組暗淡、荒涼、陰郁、悲哀的意象,描繪了一幅戰(zhàn)爭陰云籠罩下,北方國土蒼涼的圖畫。

  這是對當時慘遭戰(zhàn)亂的現(xiàn)實所作的藝術(shù)寫照,不僅表現(xiàn)了自然界的暗淡、荒漠、陰郁,更是中華民族命運的暗示,表達了作者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痛恨、對自己民族的深沉的愛以及對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北方人民的無限同情。

  這種感情,沒有直接表達,而是通過具體可感的意象暗示出來,用具體的、鮮明的、生動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出來,讓讀者自己去揣摩分析,使詩更加耐人尋味。

  《我愛這土地》是艾青的代表作。

  詩中凝聚了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

  詩人用寫實和象征的手法,描繪了一組鮮明的詩歌意象,分別賦予了“大地”“河流”“風”“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

  詩人把自己假設(shè)為一只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它謳歌土地、贊頌土地,盡管這土地被暴風雨打擊,河流洶涌澎湃,風雨遙無止息。

  但是,在詩人的心中,希望和未來還是有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也會到來,因為“我”深愛這土地,贊美她,保衛(wèi)她,熱戀她。

  由此我們不難得出艾青的詩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象世界。

  “土地”這一意象象征祖國,通過描繪這一意象表達了對祖國無限熱愛的深情。

  艾青作品中出現(xiàn)的最多的意象便是土地和太陽。

  在“土地”的意象里,浸透著詩人對土地、對祖國的深厚的情感;在“太陽”的意象里,流露出詩人對光明的謳歌,對理想、美好生活的熱烈的追求和向往。

  2.托物寓理含蓄表情

  托物寓理,是艾青詩歌突出的表現(xiàn)手法之一。

  詩人把抽象的思想情感和生活哲理巧妙地寄托在具體的物象之中,達到凝練含蓄、情感蘊藉的藝術(shù)效果。

  清人劉熙載說:“余謂詩或寓義于情而義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藝概詩概》)詩歌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既要表現(xiàn)作者的情感,又要表現(xiàn)作者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認識。

  情與理的結(jié)合還必須通過景――一定的形象把它們表現(xiàn)出來,才能感人。

  艾青認為“詩的語言必須飽含思想與情感;語言里面也必須有暗示性和啟示性”(《詩論》)。

  所以,他的很多詩歌正是“用生動的形象來表現(xiàn)”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認識,蘊含著深邃的哲理。

  可以說,艾青的這類詩,是詩化的哲理,哲理化的詩,是情理兼美的詩。

  在《魚化石》一詩中,通過對魚化石的描寫,含蓄地揭示了一個最普通、最基本的人生哲理。

  魚化石曾經(jīng)是一個動作活潑、精力旺盛且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躍、浮沉的生靈。

  但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難――火山爆發(fā)或地震,把它埋進灰塵,變成了生物化石。

  多少年以后,它重見天日。

  雖然“鱗和鰭都完整”,“卻不能動彈”。

  通過魚生命毀滅的悲劇,啟示人們:缺乏運動的生命是可悲的,生命來自運動,斗爭顯示生存,人活在世上就要奮斗。

  這類抽象的觀念,是通過對具體可感的魚化石的凝視、描寫形象地表現(xiàn)出來的,是詩人從親歷的特殊體驗中所總結(jié)的慘痛的人生感悟,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

  在《虎斑貝》一詩中,通過對虎斑貝的外貌及質(zhì)地、虎斑貝的人生命運的描寫,比喻人要學會展示自己的漂亮,把握機遇,讓自己賦予生命價值,賦予社會價值。

  這其實是詩人多少年的痛苦經(jīng)歷,以及后來重新回到陽光下的喜悅心情的真實寫照,更是艾青開闊的襟懷和頑強意志的真實寫照。

  《礁石》是一首詩情濃郁而又耐人尋味的詠物小詩。

  詩人從全新的角度觀察事物,通過對海浪的描繪,塑造了搏擊海浪、不折不撓、頑強抗爭、樂觀向上,在狂濤中巍然屹立的礁石形象。

  艾青擅長于運用象征手法來抒寫他的真情實感,把他對生活的獨到思考熔鑄于“礁石”這一象征性的形象之中,不僅使礁石人格化,而且賦予礁石以“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旨”。

  詩中“礁石”不僅象征了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更象征了我們民族的那種不可或缺的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頑強斗爭精神。

  全詩含蓄蘊藉,寓意深刻。

  《啟明星》、《鴿哨》、《珠貝》、《鏡子》等短詩,它們或是寓含一種哲理,或是抒發(fā)一種情緒,或是描繪一種心態(tài),借物喻志,思索人生,給人以深刻的哲理啟示。

  3.繪畫入詩形象抒情

  艾青說過:“繪畫應(yīng)該是彩色的詩,詩應(yīng)該是文學的畫。”“一首詩里面,沒有新鮮,沒有色調(diào),沒有光彩,沒有形象――藝術(shù)的生命在哪里呢?”艾青早年學習美術(shù),對繪畫頗有研究。

  他在寫詩的時候,往往以一個畫家的眼光去觀察生活,醞釀構(gòu)思,用富于鮮明色彩的語言描繪生活,因而他的不少詩作,既有詩的激情,又有畫的意境。

  在《手推車》中我們可以看到艾青在早年的繪畫實踐中所獲得的藝術(shù)素養(yǎng)。

  詩人將色彩、線條、構(gòu)圖等這些本屬于繪畫藝術(shù)的要素,融匯入詩,組成一組色彩斑斕而富有動感的圖畫,將“北國人民的悲哀”形象具體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在黃河流過的地域 /在無數(shù)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車/以唯一的輪子/發(fā)出使陰暗的天穹痙攣的尖音/穿過寒冷與靜寂/從這一個山腳/到那一個山腳/徹響著/北國人民的悲哀/在冰雪凝凍的日子/在貧窮的小村與小村之間/手推車/以單獨的輪子/刻劃在灰黃土層上的深深的轍跡/ 穿過廣闊與荒漠/從這一條/到那一條路/交織著/北國人民的悲哀!

  詩人以畫家的感受力,將景、情、光、色、圖乃至音響,較完美地組合起來,形象、生動、準確、傳神地勾勒出一幅色彩鮮明、動靜結(jié)合、聲響呼應(yīng),情景交融的北方國土的風景圖畫。

  這幅圖畫的色調(diào)是陰暗、荒涼、凋敝而又頹敗的,這與冬季的肅殺相互映襯,成為當時中國現(xiàn)實的真實寫照和象征。

  “景語即情語”,這種色調(diào)是詩人內(nèi)心感受、內(nèi)心情感外露的反映,是詩人用“我”的主觀感受去觀察事物、把自己的情感移附到景物之中,表達了對祖國災難深重的憂慮和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更重要的是,回蕩在畫面、節(jié)奏中的有一種強烈而深沉的對祖國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摯愛。

  正是這種真摯深厚的感情要素的滲透,才使作品產(chǎn)生了感人的藝術(shù)力量。

  艾青在詩歌抒情中,很善于根據(jù)感受對自己藝術(shù)表現(xiàn)所提出的特殊要求,靈活地運用實寫、虛寫和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構(gòu)成抒情形象。

  他所塑造的抒情形象總是既要去表現(xiàn)“生活就是這樣”的實寫的形象,又要去表現(xiàn)“生活應(yīng)該是這樣”的虛寫的形象。

  《北方》這首詩的第一部分,“從實處入”,如實描寫“悲哀的北國”,給讀者描繪出了一幅凄涼、悲慘的畫卷,展現(xiàn)了北方人民在戰(zhàn)爭中蒙受的災難和不幸。

  但是,詩人并不是為了一味地去抒發(fā)“悲哀”的情感,而是為了透過這種“悲哀”表達一種特別的感情。

  因而在第二部分筆鋒一轉(zhuǎn),高聲唱道:“而我/――這來自南方的旅客,/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薄拔覑圻@悲哀的國土,/一片無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痹娙送高^北方“悲哀的國土”,看見了“我們的祖先”生活于此,勞動于此,搏斗于此,保衛(wèi)土地的情景。

  這些情景非眼前物,而是詩人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想象出來的情景,是詩人運用“化實為虛”的藝術(shù)手法創(chuàng)造出來的虛景。

  從實處入,化實為虛,虛實相生,滲透著詩人深厚情感――從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斗爭歷史中汲取力量,感受到一種堅定和頑強的信念,深深地愛戀這古老而又苦難的國土,并堅信中華民族具有反侵略的戰(zhàn)斗傳統(tǒng),我們一定能夠堅強而自由地活下去,而絕不會滅亡。

  有的詩通過對人物形象美的刻畫表達某種感情。

  如《給烏蘭諾娃》,是一首吟詠舞蹈的詩。

  詩中用比喻、對比的方法描繪蘇聯(lián)芭蕾舞藝術(shù)大師烏蘭諾娃的精湛的表演。

  詩的第一節(jié)以柔云、輕風、明月、靜夜等一系列的景物織成一種優(yōu)美的意境,把舞姿描繪得輕柔、蔓妙;把氛圍烘托得靜謐、甜美,是一幅出色的情景交融的動態(tài)寫意圖。

  第二節(jié)以仙女、女神比喻舞蹈藝術(shù)家,融入了作者對藝術(shù)家高超技藝的贊美。

  這首詩的確讓人“想起一些更深遠的東西”:美是一種巨大的勞動與付出,勞動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造一切。

  讀后受到啟發(fā)和鼓舞。

  參考文獻:

  [1]朱金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268-269.

  [2]楊匡漢,楊匡滿.艾青詩歌藝術(shù)風格散論[J].文學評論,1980,(4):47.

  [3]張希民 . 論繪畫的整體[M] .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8:66-67.

  [4]曾祖蔭.中國古代美學范疇[M].華中工學院出版社1986:169,174.

  [5]黃良才.《北方》的抒情藝術(shù)[J] .文學教育(下) ,2007,(12):114-115.

【艾青詩歌的真善美】相關(guān)文章:

艾青詩歌文學中的悲劇精神10-06

真善美征文11-14

真善美 征文11-22

真善美的作文400字-真善美的作文09-30

關(guān)于真善美征文10-09

真善美作文02-23

少年真善美征文10-15

身邊的真善美征文10-26

身邊的“真善美”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