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文學作品氛圍感染力
文學作品(literature,literary works),指散文或詩歌或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yōu)美并表現(xiàn)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
文學作品氛圍感染力
有一類作品,讀過之后,我們或許還沒有完全明白作品中到底潛孕了些什么,但明確感到有一種運動著的力量、復(fù)雜的韻味和一種難以言傳的深層意蘊,霧狀般彌漫在整個作品中,也縈繞在我們的心頭,強烈地感染著我們,讓人經(jīng)久不忘,這類作品就是有氛圍而且較濃的作品。
何立偉的《百色鳥》剖開來看,寫兩個孩子在一個寧靜和平的自然環(huán)境里玩耍,似乎并無多大意義,然而,那富有象征意義的潔白如雪的百色鳥,在空曠靜寂的河灘自由自在的浮游,空氣清新,無一絲雜質(zhì),世界似乎像玻璃一樣透明,它展示給我們的簡直是一塊凈土,一塊仙境。
同時,孩子的純潔,天真無邪,又展示給我們兩個透明的稚童的心靈世界。
它們的自然融合,太純太凈中,自有一股飛動的靈氣。
但作品在煞尾時,這種寧靜和平的理想世界在瞬間被無情地粉碎了,于是,我們心中形成一種強烈反差,我們的審美期待陡然失落。
這種反差失落又導致我們審美期待的回歸,這種回歸卻又高于既已形成的審美定勢。
也就是說,那無情的鑼聲,不但沒有破壞原來那純凈飛動的靈氣,反而強化了它。
原來寧靜和平的環(huán)境在讀者的心中不是被破壞了,而是還增加一種耐人尋味的意蘊。
這種運動的氣韻,攝人的力量,就是作品藝術(shù)氛圍的體現(xiàn)。
所謂氛圍,是指彌漫于作品局部或全部的特定氣氛,能夠體現(xiàn)作家的價值取向,凸現(xiàn)作家所描繪的不同藝術(shù)形象的特點,給讀者一種濃烈的美感。
具有濃郁氛圍的作品,不僅是為了作品主題和情節(jié)的需要,而更主要是讓讀者從中享受到一種情調(diào),一種韻味,一種閱讀快感,領(lǐng)悟到一種深層的意蘊。
讓讀者從中對世界有新的或更進一步的認識。
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我們不能不為文中彌漫著的沉郁的人生況味,閃爍著的澄明的智慧之光所震撼。
作者筆下的地壇,沉寂冷落,蕭瑟幽深,“荒蕪但并不衰敗”,一種濃烈的氛圍,縈繞在我們的心間,揮之而不去,由此折射出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歷史滄桑感和喧囂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識。
hTtP://Www.XcHeN.COm.cn
氛圍是作品的一種表現(xiàn)。
意境是心中之“意”和心中之“境”的獨特形態(tài)的結(jié)合,在意與境的和諧統(tǒng)一中,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東西”,藝術(shù)氛圍是其中之一。
有強烈氛圍的作品離不開意境的創(chuàng)造。
宗白華說:“意境是情與景(意象)的結(jié)晶品。
”通過情與景的高妙設(shè)置創(chuàng)造出意境,意境中騰蒸出一種美的氛圍,這種意境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shù)效果便是當讀者還沒有仔細評味作品時,就已感受到作品中有一種強烈的攝人心脾的氣韻在不由自主地流動著。
孫犁的《荷花淀》就是一篇創(chuàng)造了獨特意境而又生成了強烈氛圍的佳作。
文章開篇渲染環(huán)境的清新寧靜就令人神往;中間描繪清香四溢的荷花淀,景中寓情,令人回味;結(jié)尾寫日常生活,情景交融,真切感人。
很明顯作者在有意無意中釀造了一種獨特的讓人流連忘返的氣氛。
文中明月清風,薄霧荷香,銀白的湖水,碧綠的稻秧,粉色的荷花,日常生活的情趣……一切都是那么清新、明朗、完美,簡直像神話世界一般。
由此文章形成了一種氛圍,即淡雅疏朗的詩情畫意和樸素清新的泥土氣息的完美統(tǒng)一。
文章的意蘊——對家鄉(xiāng)的愛,對生活的愛,對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歌頌,在這種氛圍的籠罩下顯得更加含蓄、深邃有加。
氛圍也可以說是就是作品中洋溢著的一種氣。
我國古代文論家都喜歡以“氣”論文,有“文以氣為主”“氣韻生動”之說。
“文氣”指作品的一種內(nèi)在之氣,它有其自身的節(jié)律感和韻味感,對作品具有決定作用,是作品成功的必要條件。
所謂“有氣則文章活,無氣則文章死”。
有氛圍氣的作品自有一種內(nèi)在的“氣韻”、“文氣”,而景物、場面、環(huán)境等的烘托渲染有利于氛圍氣的生成。
好的作品不一定都具有強烈的氛圍氣,而有濃郁氛圍氣的作品則一定是感人至深的好文章。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能成為名篇,就是因為作者通過情景交融,委婉細膩地營造了一種渺茫、隱約、恬靜、朦朧的氛圍;郁達夫的《故都的秋》能讓人回味無窮,
就是因為作者“客觀色彩”與“主觀色彩”自然地融為一體,渲染了一種清靜、悲涼的濃烈氛圍;黃河浪《故鄉(xiāng)的榕樹》一舉奪魁,就是因為作者借助有形的具體形象表現(xiàn)無形的主觀感情,披露摯誠的精神世界,
創(chuàng)造了一種似仙似夢的審美氛圍;粟良華的《一碗陽春面》能感人淚下,就是因為作者通過一個個動人的場面釀造出一種團結(jié)向上、充滿溫情的氛圍……
“氛圍氣”作為一種較高的美學規(guī)范,歷來受到重視。
不少作家都自覺不自覺的追求作品中氛圍美的創(chuàng)造,何立偉說他的作品“不拘文章成法,既不重情節(jié),亦不重人物塑造。
只重那么一股意緒,一股淡淡的土墨意境”,他所說的“意緒”、“土墨意境”也就是作品的氛圍氣。
汪曾祺也說:“寫文章就要講究文氣”,而且提出“氣氛即人物”的論斷。
早在汪、何以前的郁達夫則把氛圍氣的有無作為評價作品好壞的標準,他說:“歷來我持以批評作品的標準是‘情調(diào)’兩字,只教一篇作品,能夠釀出一種‘情調(diào)’來,使讀者受了這‘情調(diào)’的感染,
能夠很切實感到作品的‘氛圍氣’的時候,那么不管它的文字美不美,前后意思連續(xù)不連續(xù),我就能承認,這是一個好作品。
”國外的史蒂文森則說得更為徹底:“先有一定的氛圍氣,然后再去找出可以表現(xiàn)或?qū)崿F(xiàn)這氛圍的行為和人物來”,他把氛圍提到了至高地位。
作品中的氛圍創(chuàng)造或者說氛圍生成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結(jié)果。
情感是藝術(shù)的血液。
作品中的氛圍氣更多的體現(xiàn)為一種情感烘托與渲染,所以重“情”是作品氛圍生成的根本因素。
當然,這不是讓情感直接的傾瀉和剖白,也不是直露淺顯的抒情寫意。
中國人的傳統(tǒng)審美卻傾向于節(jié)制和規(guī)束,講求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含蓄意境,也就是說作家是借助一定的物象“境”的選擇。
另外,一些藝術(shù)技巧也是探討氛圍生成不可回避的問題,具有氛圍氣的作品,是很注重空白的設(shè)置,構(gòu)成一種含蓄的美,形成一種氛圍。
同時又特別重情于某一點大力渲染,讓它浸透于整個作品中,給讀者造成一種強烈的印象,由此彌散成氛圍,氛圍就成了作品中的一種積極的力量,引領(lǐng)讀者與作者站在同一視角,同一立場,完成對作品的欣賞及再創(chuàng)造活動。
而在講究這一切時,又極力讓讀者看不出一點雕飾之處,追求那種自然天成的藝術(shù)手法。
【文學作品氛圍感染力】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文學作品10-05
國內(nèi)的文學作品08-08
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08-16
文學作品賞析10-26
幼兒文學作品10-05
如何分析文學作品11-01
對文學作品的認知10-26
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10-26
文學作品閱讀與欣賞11-15
中國經(jīng)典文學作品片段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