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什么是羅森塔爾效應
羅森塔爾效應是什么?羅森塔爾效應是哪來的?一起來看看吧。
什么是羅森塔爾效應【1】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過一個有趣實驗:他在某高?疾鞎r,隨意從每班抽了該校的百分之二十的學生做“預測未來發(fā)展的測驗”,
交給校長,十分認真地說了一個權威性的謊言:“這些學生經(jīng)過科學測定全都是智商型人才,將來一定會有很高的成就,并叮囑校長不要告訴任何人。
02
八個月之后,羅森塔爾又回到該學校,發(fā)現(xiàn)這些學生確實超過一般的學生,又非常大的進步。
再后來這18人全都在不同崗位上取得了非凡的成績。
這個現(xiàn)象后來就被稱作“羅森塔爾效應”。
03
羅森塔爾效應給我們的啟示:對一個傳遞積極的期望,就會使他進步得很快,發(fā)展的更好,尤其在老師教育兒童的階段。
也是一種暗示效應。
04
暗示作用往往會使別人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動,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見或信念。
可見,暗示在本質上,是人的情感和觀念,會不同程度地受到別人下意識的影響。
什么是羅森塔爾效應【2】
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即教師的自我期望效應。
源于一次實驗,實驗者通過暗示教師哪些學生有天賦,致使教師對這些學生付出格外的關注,而教師的行為也傳達給學生,學生會按照教師的期許向好的方向發(fā)展。
有一位名叫羅森塔爾(RobertRosenthal)的人,在1966年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研究變態(tài)心理學的人,可能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把研究結果“污染”了。
他設計了一些實驗,試圖證明實驗者的偏見會影響研究結果。
其中有一項實驗是這樣按排的:他讓大學生用兩組大白鼠做實驗,主持實驗的人告訴大學生們說,這兩種大白鼠品種不一樣,一組是十分聰明的,另一組特別笨。
事實上這兩組大白鼠沒有什麼差別,而大學生們都相信,實驗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
學生們讓這兩組大白鼠學習走迷宮,看看哪一組學得快。
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聰明”的那一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組學得快。
他推測說,這有能是由于實驗者對“聰明”的動物和藹友好,對待“笨”的動物粗暴而造成的。
上述情況為什么會發(fā)生呢?用心理學的術語來說就是因為人們的頭腦中事先就存在著一種定勢,定勢又作何解釋呢?這需要從頭說起。
定勢也可以說是一種心向,是指在對某一刺激發(fā)生反應以前,就已經(jīng)存在的某種意向。
比如你聽別人說過,張某近來對你很不滿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時,即使他沒有說一句對你不滿的話,你也會體驗到一種不自然的感覺。
如果你聽別人說這個人專會挑別人說話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講話時,就不如平時講話那樣流利。
這就是因為事先你的腦子里存在著一種趨勢,由于這種趨勢的存在,使你的反應同平時大不一樣。
什么是羅森塔爾效應【3】
1968年的一天,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L.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要進行7項實驗。
[1] 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了3個班,對這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fā)展趨勢測驗”。
之后,羅森塔爾以贊許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并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
8個月后,羅森塔爾和助手們對那18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復試,結果奇跡出現(xiàn)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欲旺盛,更樂于和別人打交道。
效應原理
實驗者認為,教師應收到實驗者的暗示,不僅對名單上的學生抱有更高期望,而且有意無意地通過態(tài)度、表情、體諒和給予
更多提問、輔導、贊許等行為方式,將隱含的期望傳遞給這些學生,學生則給老師以積極的反饋。
這種反饋又激起老師更大的教育熱情,維持其原有期望,并對這些學生給予更多關照。
如此循環(huán)往復,以致這些學生的智力、學業(yè)成績以及社會行為朝著教師期望的方向靠攏,使期望成為現(xiàn)實。
【什么是羅森塔爾效應】相關文章:
化學教學中羅森塔爾效應的運用論文10-08
羅爾和她的小貓優(yōu)秀教學教案10-10
察爾森水庫導游詞范文10-01
塔爾湖休閑度假村導游詞范文10-07
面試效應10-05
淺談評語的效應10-08
稅收籌劃效應10-08
羅小黑的語錄10-10
有趣的3個心理效應10-08
學習方法的陡坡效應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