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怎樣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陣地是在課堂上,那么怎樣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關的參考答案,請看下面
怎樣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
一、精彩導入,提高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案例1】:八年級地理下冊2.10《祖國寶島—“臺灣省” 》
同一課題,三節(jié)平行課,三位來自不同中學的教師,三種不同類型的課堂導入:
筆者作為其中的第一位上場的開課教師,在講授“祖國寶島—臺灣省”時,采用了以下的導入方式:
(欣賞鋼琴和小提琴協奏曲《鼓浪嶼之波》,展示鼓浪嶼日光巖圖片。
教師講授:每當這悠揚的旋律響起的時候,很多人的心中都會涌起一股思鄉(xiāng)之情,這是一首很多廈門人耳熟能詳的歌曲,名叫《鼓浪嶼之波》。
“登上日光巖眺望,只見云海蒼蒼,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見到你,美麗的基隆港。
這首歌的歌詞樸素而真摯,像老水手對親人講故事一般,深情地把鼓浪嶼與美麗的基隆港聯系在一起。
那作者朝思暮想的基隆港究竟位于哪里呢?
學生回答:臺灣省
教師講授:對了,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二章“沿海萬里行”的第十節(jié)“祖國寶島——臺灣省”。
教師2:以視頻《七子之歌——臺灣》導入,并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教師3:以《反民族和國家分裂國家法》引入,接著播放視頻、圖片等說明臺灣省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的神圣領土。
無論是歌曲欣賞、視頻資料,還是其它方式的導入,三位老師對該課的導入都做了精心的準備。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往往需要一個恰當的課堂導入。
它或者給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感覺,或者巧妙地切入主題,能為教學設計的層層深入做好流暢的銜接,使課堂一開始就像一塊無形的磁鐵將學生緊緊吸引,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也能有效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
當然,課堂導入的用時要恰當,一般是3~5分鐘,它作為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不能脫離教學內容。
二、優(yōu)化教師課堂提問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一節(jié)優(yōu)秀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安排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課堂教學,無論教學設計如何完整出彩,教師的“獨角戲”如何惟妙惟肖,缺少了學生主動參與、各抒己見的舞臺,它終究是不成功的。
課堂提問涉及問題的設計和問題拋出后的“后續(xù)處理”。
(一)問題設計清晰明了,目的明確。
【案例2】:七年級地理下冊2.2《南亞》之“南亞的位置和范圍”
在講授《南亞》一節(jié)中的“南亞的位置和范圍”時,其中一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教學安排:先請同學用紅筆畫出南亞與亞洲其他地區(qū)的界線,用藍筆描出印度半島的海岸線,再用紅筆描出北回歸線。
當學生將這些重要線條勾勒完后,他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南亞位于哪些地理事物之間?大部分學生感覺一頭霧水,舉手回答者寥寥無幾。
究其原因,關鍵在于這個問題問得太模糊了。
哪些地理事物?它可以是山脈、河流,又或是寬廣的海洋?選擇的余地太多,反而造成了不必要的誤導。
倘若把這問題改成:“南亞位于什么山脈和什么大洋之間?”那么學生選擇回答的內容就非常明確,也才有利于教師有效控制教學進程和方向。
由此可見,課堂上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必須精心設計,具有明確的指向,陳述盡量具體化,突出啟發(fā)性,切忌含含糊糊、不得要領。
(二)問題提出后,要學會等待、善于傾聽
【案例3】:《祖國寶島—“臺灣省” 》之景觀圖片欣賞
有一位教師在用課件展示完“阿里山、玉山、日月潭”等景觀圖片后,提出問題:同學們,你們覺得臺灣風景如何?學生回答:太美了,可惜沒有去過。
接著該教師進一步設問:我知道班上有位同學來自臺灣,請舉手一下。
這時底下的那位臺灣籍學生非常興奮地舉了手,并已做出要站上來發(fā)言的準備。
可惜這位教師并沒有給他發(fā)言的機會,用了一句“哇,你這些地方都去過了,太讓人羨慕了!”敷衍了事。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不禁要問:既然有一名臺灣籍學生,為何不給他機會來向同學們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呢?本來可以塑造的課堂教學亮點就這樣無端地錯過了。
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應該鼓勵學生自主發(fā)問或回答,切忌漠視與干涉;另外,問題提出后,不能一問完就馬上叫人回答,要給學生留有充足且有一定深度的思考空間。
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要認真傾聽,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對他的尊重;學生回答完后,教師還應作中肯評價。
三、不可或缺的教學承轉
(一)由已學知識承轉到新知識:
【案例4】:《南亞》之“南亞的地形”
教師講授:在講南亞地形特點之前,我們回顧一下北美洲的地形特點。
北美洲地形呈三大南北縱列帶: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高地。
那么,南亞的地形特點又如何呢?
學生紛紛舉手發(fā)言,教師概括總結:
北部:喜馬拉雅山地
三大地形區(qū)中部: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
南部:德干高原
這樣的教學承轉不僅讓學生回顧了已學知識,還鼓勵他們在原有知識儲備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知識,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推向更高的層次。
(二)由相互關聯的兩個知識點之間自然承轉
【案例5】:《南亞》之“南亞的河流”
教師講授:一般來講,大江大河往往是地形地勢的塑造者。
一條大河經過的地方會沖積形成平原,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亞馬孫平原,是由亞馬孫河沖積形成的。
那么,南亞中部的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主要由哪兩條大河沖積而成的呢?
學生回答:印度河和恒河。
教師講授:那這兩條河流有沒有受到地形地勢的影響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南亞河流流向受地形、地勢制約,由北部山地流入中部平原區(qū)。
南亞地形受河流影響,在中部塑造了廣闊的沖積平原,成為主要農業(yè)區(qū)和人口密集區(qū)。
一個個發(fā)現在教師的及時引導下,成為新教學內容的起點。
同時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伴隨每個承轉引出的探究活動步步深入,讓學生自主感悟到了“地形與河流”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微妙關系。
地理課追求精細化教學,正是這些“功不可沒”的教學承轉保證了課堂教學如行云流水般順暢。
但值得一提的是:各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那些不可或缺的承轉,終究不是教學內容的重點所在,過渡時應該簡化處理。
四、合理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是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當堂完成的一些學習任務或活動,也是課堂教學落實基本知識點、強化重難點的有效方式。
教師在安排課堂練習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活動”模塊里的題目本身就是很好的課堂練習,是對教材內容的及時補充,教師分發(fā)布置的課堂練習材料應該是在“活動”模塊里的題目順利完成的前提下進行,切忌喧賓奪主。
(二)課堂練習題的設計從標題到內容,都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點,盡量新穎有趣、富于變化而又難度適中。
1、在標題用詞方面,將傳統的“填空題”改為 “這些知識你記住了嗎?”,“單選題” 改為“你能找到正確答案嗎?”,“連線題”改為“找搭檔”,“讀圖題”改為“這些地理事物你熟悉嗎?”,僅僅幾個字的變化有時能于無形中激發(fā)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并通過練習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2、在內容選擇方面,應與教學目標相一致,除了給學生一些知識記憶性的練習外,還可布置一些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發(fā)揮空間的題目。
(三)先小結后練習:初中生正處于智力發(fā)育成長期,接受知識容量較為有限,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將大量課堂上教師傳授的知識立刻“消化”成自己的知識,更別說靈活運用到題目中。
因此,課堂練習前,教師要給學生以適當的幫助:學生獨立做練習前,教師對作業(yè)做適當的解釋并先復習幾個和課堂練習里相關的例子;學生開始做練習后,教師應在小組間來回巡視,及時給那些解題有困難的同學提供必要的講解。
總之,有效的課堂教學滲透于教學過程中的方方面面。
教師應具備深厚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在專業(yè)實踐歷練中不斷加以鍛造;樹立“開放性”課堂教學理念,為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探究舞臺,用創(chuàng)造性的“教”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學”,切實有效地優(yōu)化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初中生物教學課堂的效率【2】
提高教學效率的主要陣地是在課堂上。
課堂教學是高中地理教學活動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組織形式,高中學生的課外時間很少,絕大部分地理知識的獲取都來自于課堂。
提高課堂教學,講究課堂效率。
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已經有不少的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摸索,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總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東西。
我在教學中也借鑒和利用他們的一些經驗、方法,自己付出了,但效果不是很明回過頭來進行思考、總結,應該對以后的教學有幫助。
顯。
要上一節(jié)高效率的地理課,首先教學目標要明確,重難點要分清,詳略要得當,根據不同底內容選用適當的方法和多種方法來講授;其次,還要注意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躍課堂的氣氛。
再次要從語言上進行總結,講究語速、語調,語言的精練和直觀,讓學生聽的懂,聽的明白。
1.合理組建地理教學框架2.恰當使用現代地理教學媒體3.發(fā)揮地圖冊、圖片、實物等在教學中的作用
4.精心設計生動形象的地理教學語言,努力實施情感激勵,創(chuàng)設良
好課堂氛圍
精心設計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創(chuàng)設良好課堂情境,努力實施情感激勵,有利于形成良好課堂氛圍,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
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體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它是人的心理動力機制。
為達到師生間的情感共鳴,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學語言的恰當運用就顯得尤為重要。
語言既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又是人們的思維工具,有人說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
就教師而言掌握語言工具,有效地發(fā)揮它“粘”的作用,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非常關鍵的。
因為地理教學本質在于通過教師的語言敘述幫助學生形成地理表象和地理概念,進而達到抽象概括出符合地理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性認識。
地理的這一特點就決定了它對教學語言的特殊要求。
地理教學語言是一種以地理知識為基本內容,以學生為主要施教對象,以規(guī)范化的語言為傳播媒介的專業(yè)語言,實際上是一種地理學、教育學和語言學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語言。
【怎樣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相關文章:
如何提高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0-26
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實施方案范文10-08
初中的政治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論文10-09
怎樣提高初中化學概念教學10-06
小學數學怎樣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論文10-09
提高求職簡歷投遞的有效性10-08
怎樣提高自信10-05
淺議如何提高初中化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