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關(guān)于認識千克的教學方案
一、教學內(nèi)容:北京市21世紀教材小學數(shù)學第四冊61——63頁。
二、教學目標:
1、在實際操作的活動中,初步認識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
2、在測量活動中,初步了解用秤稱物體質(zhì)量的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能力。
4、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1、初步認識質(zhì)量單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知道1千克(kg)=1000克(g)。
2、了解用秤稱物體質(zhì)量的方法。
四、教學難點: 建立克和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
五、教具準備:課件、臺秤、各種實物。
六、教學過程:
(一) 趣味引入、初步感知:
1、同學們都玩過蹺蹺板吧?如果老師和明明玩蹺蹺板,會怎樣呢?為什么?
2、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物體是有輕、有重的。說一說,你身邊那些物體輕,那些物體重?
3、感受身邊物體的質(zhì)量
拿出包裝大小相似的一袋鹽和一袋薯片,分別掂一掂,說說自己的感受。
(二) 充分感受、自主探究:
1、認識計量工具“秤”。
。1)我們身邊的物品都有質(zhì)量。要準確地知道物體的質(zhì)量,就要借助測量工具“秤”去稱。生活中有哪些秤呢?
(2)把你認識的秤介紹給大家。(課件演示:臺秤、電子秤、桿秤、盤秤、彈簧秤、健康秤)
2、認識常用的計量單位“千克”、“克”。
(1)測量長度要用到長度單位,稱物體的質(zhì)量要用到質(zhì)量單位。你們知道有哪些質(zhì)量單位嗎?
。2)國際上通用的質(zhì)量單位是“千克”和“克”(板書課題)!扒Э恕庇米帜竗g表示,“克”用字母g表示。(對于學生提到的“斤”、“兩”,告訴學生是我們生活中人們習慣的說法。)
。3)認識臺秤:當指針指向1時,表示1千克,指向2時表示幾千克呢?看一看,想一想最多能稱幾千克的物品?
3、建立1千克的質(zhì)量觀念。
。1)我們每組桌上都有一袋鹽,請把它放在秤上稱一稱,看看這袋鹽的質(zhì)量是多少?
。2)每個同學把這袋鹽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1千克的物品到底有多重,把你的感受告訴小組同學。
(3)請各組稱出1千克的蘋果,裝在塑料袋里掂一掂,再數(shù)一數(shù)有多少個?
(4)想一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些物品的質(zhì)量大約是一千克?
4、建立1克的質(zhì)量觀念。
。1)每個同學都有一枚2分硬幣,把它拿在手中掂一掂,感覺怎么樣?(很輕)一般,稱比較輕的物體的質(zhì)量,我們通常用“克”作單位,用天平來稱。
。2)簡單介紹天平的使用方法。
。3)操作實踐:小組合作用天平稱2分硬幣的質(zhì)量,并匯報稱得的結(jié)果。
(4)把1克重的2分硬幣拿在手中再掂一掂,閉上眼睛感受一下1克的質(zhì)量,換只手再掂一掂。
。5)用天平稱出1克瓜子,看看有多少粒。
。6)想一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大約重1克?
(7)再掂一掂100克的薯片大約有多重,500克的餅干大約有多重。
5、千克與克的關(guān)系。
。1)誰愿意把你們手中的100克的薯片借老師用用?(向?qū)W生借100克的薯片,裝在一個大袋子里,邊借邊數(shù),借了多少克。)
。2)老師借了1000克的薯片,放在臺秤上稱一稱,是多少千克?1000“克”是以克作單位,1“千克”是以千克作單位,它們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呢?
。3)小結(jié)、板書:1千克(kg)=1000克(g)。
(4)對比:一手掂2分硬幣,一手掂1千克的物品,有什么感受?想像:多少個2分硬幣的質(zhì)量是1千克?
(三)、解決問題、拓展延伸:
1、分別稱出1千克的毛線和1千克的釘子,說說自己的感受。(體會要知道物品的質(zhì)量,不能僅憑它的外觀、用處去判斷,而要實際去稱一稱。)
2、先估計物品的質(zhì)量,再稱一稱,填入表中。(表略)
3、小組活動。課下稱出本組同學的體重,填入表中,并提出問題。(表略)
(四)質(zhì)疑小結(jié)、概括評價:
1、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和感受,能和大家分享一下嗎?
2、概括:今天我們通過掂一掂、估一估、稱一稱、比一比,認識了質(zhì)量單位“千克”和“克”,而且能運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認識千克的教學方案】相關(guān)文章:
千克的認識教學教案10-09
認識千克教學教案10-09
《千克與克的認識》教學教案(通用10篇)08-27
《千克克噸》教學教案10-09
克千克噸的認識復習資料數(shù)學教案10-10
三年級數(shù)學《千克的認識》教案10-09
認識時間教學方案設計(精選10篇)08-30
認識時間的活動方案10-12
《認識周長》教學教案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