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西晉初期儒學對文學的影響
論文關鍵詞:晉初;儒學;文人心態(tài);文學創(chuàng)作
論文摘要:西晉初期,儒學重新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儒學的積極影響和晉初的社會環(huán)境,形成了士人“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反映在文學創(chuàng)作上,就是恢復了儒家傳統(tǒng)的詩教精神,繼承了“美刺”的文學觀念;在作品中,流露出積極進取的用世精神,以“兼濟天下”作為創(chuàng)作主題。
西晉是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關于西晉文學的成就,劉冊《文心雕龍》云:“晉室群才,稍人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衙;才褥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鐘嶸《詩品序》在描述了建安文學的“彬彬之盛”后,接著指出:“爾后凌遲衰微,迄于有晉。太康中,三張、二陸、兩潘、一左,勃而復興,踵武前王,風流未沫,亦文章之中興也。”劉、鐘二人都熱情洋溢地描繪出了西晉文學的繁榮景象。
一個時代之文學,其思想內(nèi)容、形式、風格及發(fā)展變化不可避免要受到這個時代的思想意識的影響。西晉文學的發(fā)展,同西晉的思想文化環(huán)境密不可分。玄學的興盛,是西晉文化學術(shù)領域中最引人注目的現(xiàn)象。西晉玄學崇尚清談,標榜任達,西晉士人的心態(tài)與士風的形成均與其密不可分,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亦不可忽視。由于玄學的興盛,其被視為此時期的主流思想,就連很多以儒學立身的士人都沾染了玄風的余緒,似乎儒學在西晉走向衰微。事實上,儒學在西晉衰微,只是從嚴格經(jīng)學意義的角度而言,尤其是相對于儒學在兩漢的地位而言。西晉實質(zhì)上常被以后的士人譽為儒禮之學的盛世。
晉武帝登基后多次下詔倡導儒學,“……敦喻五教,勸務農(nóng)功,勉勵學者,思勤正典,無為百家庸末,致遠必泥”《(泰始四年詔》)。他還采取擴建太學、封崇孔子后裔等措施,復興儒學,“置博士十九人,九州之中,師徒相傳,學士如林,猶選張華、劉皇居太常之官,以重儒學”。處于低潮的儒學在西晉之初逐漸顯露出撅而復振的局面。在西晉初期,士人尤其是那些出身寒素的士人又重新回歸“學而優(yōu)則仕”的傳統(tǒng)人生軌跡,掌握儒家的禮儀知識和具備儒家倫理道德成為士人人仕的重要工具。儒學思想在普初重新上升到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作為一種為皇權(quán)所推崇的思想,儒學的政治思想和處世原則不可能不對百姓產(chǎn)生影響,也不可能不對晉初士人的心態(tài)產(chǎn)生影響,并影響他們的文學創(chuàng)作。
儒家思想有很強烈的政治追求,儒學本就是積極入世的學說。孔子有治世之心,“三月無君,則惶惶如也,出疆必載質(zhì)”《(孟子·膝文公下》)。孟子與孔子一樣,大部分時間都在尋求政治上的突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在孔孟的影響下,儒家后學都有一種自覺的政治要求,都有學而為民生政治的信念。漢武帝獨尊儒術(shù),以官方的形式強化了儒學與政治的關系,儒學及儒學引發(fā)的自覺的政治參與意識逐漸成為一種民族性的精神存在。西晉去漢不遠,儒家士族在社會上還普遍存在,再加上統(tǒng)治者的提倡,儒學在西晉的影響力依然極大,在儒家建功立業(yè)、追求不朽的思想指導下,晉初士人亦表現(xiàn)出積極進取的意識。
《左傳·襄公二十四年》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為不朽。”從此,追求“不朽”成為士人們?yōu)橹畩^斗的目標,成為一種人生觀。據(jù)《晉書》記載,“預好為后世名,常言‘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刻石為二碑,紀其勛績,一沉萬山之下,一立現(xiàn)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為陵谷乎?,”‘杜預好為后世之名,追求不朽的心態(tài)可見一斑。而“立德”既為“太上”,唯圣人所能,一般士人莫能當之,況且西晉的政治環(huán)境亦無道德可言,所以西晉士人往往把自己的追求目標放在“立功”“立言”上,猶以“立功”為要。
【淺談西晉初期儒學對文學的影響】相關文章:
淺談《古詩十九首》對唐宋文學的影響10-06
文學對人的影響10-05
文學對中國的影響10-26
淺談電商對物流的影響10-26
淺談物化意識對政治的影響10-05
淺談語文學習的方法01-11
淺談入園初期幼兒規(guī)則意識的培養(yǎng)10-08
文學對現(xiàn)代人的影響10-26
文學作品對人的影響10-26
淺談“虛靜”與古典文學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