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姜女故事的流變與地域習俗
畢業(yè)論文是每個畢業(yè)生都要經過的一道門檻,下面就讓我們學習下怎么寫畢業(yè)論文?
摘要:孟姜女故事作為我國最為流行的民間傳說之一,源遠流長,而其流傳的形式也是因地而異、因時而變。在江西省廣昌縣甘竹鎮(zhèn)一帶即流傳著以孟姜女哭長城為題材的民間戲曲,俗稱廣昌“孟戲”。作為一種文化范本的孟戲,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流傳演變至今仍生生不息,體現(xiàn)了文化傳承演變的本土化過程以及文化范本的功能與意義。
關鍵詞:孟姜女;故事;地域習俗;廣昌;孟戲
孟姜女故事以不同的文本形式和內容在我國廣為流傳,至今已有2 500年的歷史。從文本形式看,有傳說、戲曲、歌謠、詩文等;從文本內容看,既有與歷史時勢和風俗相融的縱向變化,又有橫向的地域差異。在時間方面,從春秋戰(zhàn)國到西漢乃至于隋唐五代,其故事情節(jié)得到極大豐富,思想內容也得到不斷深化。在地域方面,孟姜女故事沿長城一帶發(fā)展演變,出現(xiàn)了諸多文本。長城西到臨洮,有敦煌寫本之孟姜女尋夫的小唱、敦煌卷子之孟姜女變文。長城東到山海關,有《同賢記》之孟姜女哭夫崩(秦)長城。陜西、山西、湖南亦出現(xiàn)了孟姜女傳說和孟姜女古跡。南面的廣東、廣西則一方面承受了北方傳來故事的影響,衍化出了海豐的孟姜女傳說和福老民族的孟姜女傳說;另一方面又往東傳到福建、浙江,并由浙江傳到江蘇,故事結合了當?shù)氐拿袼罪L情,發(fā)展出了眾多版本的戲曲和歌調。明嘉靖至萬歷年間(1522-1620年),由于受到士大夫的大力支持,海鹽腔先后流傳于浙江嘉興、湖州、溫州和臺州以及南京、北京、江西等地,與弋陽腔同時風行大江南北,盛極一時。據(jù)一些學者的考證推斷,江西省的廣昌“孟戲”就是從浙江海鹽腔流傳發(fā)展而來。
最初對孟姜女故事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民俗學家顧頡剛先生。繼他之后,又有諸如鐘敬文、魏建功、劉半農、路工及飯倉照平(日本)、李福清(蘇聯(lián))等一批國內外著名的學者加入到該研究行列并產生了豐碩的研究果實¨ 』。近年來,不同地區(qū)學者又對他們所處地區(qū)孟姜女故事文本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孟姜女故事文本的流變。
江西省廣昌縣流傳著以孟姜女哭長城為文本的民間戲曲,即廣昌縣甘竹鎮(zhèn)大路背劉家“孟戲”和赤溪曾家“孟戲”,并演變?yōu)榧易鍛,綿延四五百年。
2006年,江西省廣昌“孟戲”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末以來,學術界也對廣昌“孟戲”給予極大的關注,產生了一系列的優(yōu)秀研究成果,主要以中國戲曲學會常務理事流沙和毛禮鎂的研究為代表 。本文擬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將民間戲曲形式的孟姜女故事與當?shù)氐淖谧寮漓牖顒蛹捌鋫鹘y(tǒng)儀式習俗結合起來,進而探討孟姜女故事以民間戲曲形式在這一特定區(qū)域內流傳和演變的過程及歷史意義。
一社區(qū)概況與宗族由來
廣昌縣位于江西省東部邊境、撫河上游,現(xiàn)屬江西撫州地區(qū)管轄?h境四面環(huán)山,北鄰同屬撫州市的南豐縣,南界贛南的石城,西連寧都,東與閩西建寧、寧化二縣接壤,地處贛、閩、粵交通要沖,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志載:“易日,地險山川丘陵,邑有形勝地險之謂、非佳山水游觀之謂,昌故僻。邑因界壤深阻,數(shù)有寇攘。” ‘卷 《志略》\’ ’廣昌縣甘竹鎮(zhèn)位于縣城之北境,東靠千善鄉(xiāng),南連盱江鎮(zhèn),西接翠雷山墾殖場,北鄰南豐縣,總面積為114平方公里。早在宋代,其地為蘆毛淵(即甘竹圩),盛產之蘆毛形似甘蔗、翠竹,故名“甘竹” ‘ 鄉(xiāng)鎮(zhèn) 甘竹鎮(zhèn) , ¨。又由于鎮(zhèn)政府所在地甘竹圩,距縣城l3公里,為溯撫河人盱源的第一個圩鎮(zhèn),故有“盱源首鎮(zhèn)”之稱。甘竹境內地勢平坦,河網(wǎng)縱橫交叉,平原面積占總面積一半,為全縣之首。故其境內交通比較方便,水路古有舟楫之利,今盱江雖沙淤水淺,但春汛期間竹筏仍可直通撫州市;陸路有南城至于都公路干線縱貫南北,各行政村也均有公路相通。具有明代南戲四大唱腔之一的海鹽腔余韻— —赤溪曾家和大路背劉家“孟戲”正是發(fā)祥于此。
赤溪村與大路背村隔河相望,僅1公里之距。
其中,赤溪村的主要居民為曾姓,相傳是曾鞏的后裔。今天甘竹赤溪曾姓各戶中堂的“天地國親師位”上,都題有“魯國郡上昭穆祖”幾個大字。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續(xù)修曾文定公族譜》對曾姓源流記載道:曾之先姒姓,夏禹五世孫少康分封次子曲烈于鄯(音c ng,今山東嶧縣東),因其封國而命之氏,自是子孫遂以為姓焉!歷魯僖公十九年諸侯會于曹南,鄂君不及與會,宋襄公使邾人(鄒人)執(zhí)而用之。至魯襄公元年,鄙子復修先君之業(yè),六年秋莒人滅邯,世子巫奔魯,依襄公官。故失其守更仕于魯,立為桑梓焉!巫因嘆日:國即滅矣,邑亦宜除,遂去邑為曾。 ‘卷首《撰述序此為曾姓之始。又載:曾之得姓自巫始,巫三傳至點,四傳至參父子,為圣門高第。童冠詠歸所以臻乎道之化也,忠恕一貫所以悟乎道之真也,而曾之著姓自點與參始。歷周、秦、西漢至十九世日據(jù),為關內侯,不仕王莽,南遷豫章之廬陵,清風亮節(jié),不激不隨,所以守乎道之正也,而江右之有曾氏,自據(jù)始。 ]‘卷首 同 。巳舊譜大序此為曾姓人贛之始。后經兩晉五代到晚唐傳至四十三世曾洪立“仕唐為南豐令,時值王仙芝倡亂,黃巢應之,群盜蜂起,特募義兵防剿!蚣夷县S,卒葬南豐,故南豐之有曾氏自洪立始,而又別為一世祖’’ 卷首 同治己巳‘ 譜大序\"。此為南豐曾氏一世祖,其時廣昌仍屬南豐縣。曾氏族譜康熙丙子舊譜大序云:豐邑稱世家望族,惟曾氏為最盛。蓋曾氏自洪立公發(fā)祥以來,由唐而宋或以功名顯,或以節(jié)烈著,或以文章而垂不朽,其為史書所標名而邑乘所記載者,固多流芳古今,即自三文以后,其間賢哲挺生,人文蔚起,不可勝紀。[ 。](卷首《康熙 子 譜大序)’“洪立生延鐸,延鐸生仁旺,仁旺生致堯,致堯生易占,易占生曄、鞏、牟、宰、布、肇”[19]‘卷首‘撰述序\",鞏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為南豐曾氏六世祖。
除曾鞏外,其祖輩、兄弟亦皆功名顯赫。據(jù)《續(xù)修曾文定公族譜·撰述序》記載,曾鞏祖父曾致堯,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士,志稱“盱江進士”,曾任主簿著作佐郎、戶部郎中等職,并先后封為密國公、沂國公,以散文名世;父曾易占,登宋仁宗天圣二年甲子(1024年)進士,曾任如皋、玉山等縣縣令,仕至太常博士、銀清光祿大夫,亦善詩文;兄弟曄、牟、宰、布、肇皆舉進士。曾鞏次子曾綜后裔、南豐曾氏22世的曾永宣,于元末明初由南豐渣溪曬禾石遷居廣昌甘竹舍溪,由此,曾永宣成為廣昌甘竹的曾姓一世祖!独m(xù)修曾文定公族譜》的“廣昌甘竹赤溪舍溪世系分
圖”記載:文定公十一傳至復古公,復古公五傳至永宣公,乃岳宗公次子伯清公四世孫,由南豐渣溪曬禾石遷居廣昌甘竹市舍溪,永宣公生二子,長圓居零角里甘竹下次(毛禮鎂作‘麟角里下市’,今甘竹鎮(zhèn)一帶),次匾居甘竹舍溪(后稱舍上),為本支共祖… … 匾公生子,紫榮居煅上,紫華居舍溪,紫明居大小洋背,俱為本支分祖… …以后子孫分遷各處。E ](卷首《廣昌甘竹赤溪舍溪世系分圖》)族譜上記載,匾之孫曾以清(圣洙公)約于明成化年間(1465—1487年)遷居甘竹鎮(zhèn)盱河之東赤石渡,即現(xiàn)在的甘竹鎮(zhèn)赤溪村。由此可知赤溪曾氏家族是由曾鞏次子曾綜一支發(fā)展而來,為廣昌甘竹的名門望族。赤溪的曾姓村民也一直自稱本族是曾鞏的嫡系后裔,除了《續(xù)修曾文定公族譜》中有明確記載外,在曾文定公祠堂內也供奉著曾鞏的金色木雕像和刻有“魯國姒鄯曾列祖列宗之位”的牌位,F(xiàn)在的赤溪村除了曾姓居民外,也有一小部分魏姓村民,其各戶中堂懸掛的“天地君親師位”上,都題有“鉅鹿郡上昭穆祖”。據(jù)毛禮鎂在《江西廣昌孟戲》中考證,巨(鉅)鹿郡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現(xiàn)巨鹿屬河北省邢臺地區(qū)所轄。從中可看出,甘竹赤溪的魏姓也是北方遷來的客住居民。
大路背位于甘竹鎮(zhèn)政府所在地。其地名的由來,據(jù)說原是一條大路(即贛粵通道)后面的村莊,后取名“大路背”。居住在甘竹大路背的劉姓,據(jù)考是漢高祖劉邦的后裔,F(xiàn)劉姓中堂都題有“彭城郡上昭穆祖”,彭城郡,即今江蘇省徐州市。根據(jù)《外塹劉氏九修族譜》記載:漢太上皇煸公,是我劉氏始祖。章公,陶唐氏帝堯的第七子,封于劉國,受姓為劉的第七十四世裔孫,是漢高祖劉邦的父親。
煸公生有四子,伯、仲、交,邦公是我太平崗劉氏的遠祖,交公是外塹劉氏遠祖,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受封為楚元王,封邑在彭城(今徐州I)。 ‘卷首《序劉氏族譜上進一步記載,劉孟隆為三十四世劉寅的宗支后裔,劉寅為江南探訪使,移居撫州的赤欄關(今撫州石門驛),為江西臨川劉姓始祖。劉孟隆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進士,曾任彭山縣丞,后因江南大饑,兵民吞噬,無法生活,遂帶領族人百余口從臨川赤欄關溯盱江而上,散居各地,劉孟隆自身則攜子定居南豐上游圖石大井頭,成為廣昌甘竹劉姓的始祖!锻鈮q劉氏二修族譜總序》云:此二氏亦各有聞人,而最先最著者無如劉,予江右之劉又無如豫章之梓溪與建武之廣昌,纓縷互綴金石,齊名海內,稱鉅族者,必首歸焉!又《外塹劉氏四修族譜序》載:予祖曷公由隆公分支,自本支四世祖四琪公,由明經歷婺州主簿,與呂東萊先生講學問難,賦詩贈答,以后世無顯者。然而忠厚之風,詩書之澤,代不乏人,皆由祖宗積德所致。[20](卷首《序》)從中可看出劉姓亦為廣昌乃至甘竹一帶頗具影響力的氏族。除劉氏外,甘竹鎮(zhèn)大路背一帶,還居住著其他幾大姓,如魏、姚、羅、謝、李等。每姓每戶的中堂上也都題有原始祖的居住地,魏姓為“鉅鹿郡”(河北)、姚姓為“平陽郡”(山西)、羅姓為“豫章郡”(江西南昌)、謝姓為“陳留郡”(河南)、李姓為“隴西郡”(甘肅)等,說明這幾大姓亦多為北方遷來的客住居民。
以上可以說明一點,廣昌甘竹鎮(zhèn)是客家氏族的一大聚集區(qū)。據(jù)姚瑞琪撰《廣昌縣志》所記載,廣昌人口中,已沒有土著先民的后裔存在,先秦以來世居廣昌的氏族,溯其本源,均為外籍移民,其中中原氏族輾轉遷居廣昌者尤多 ‘卷 人 ‘人。源流 ’ ’。說明整個廣昌縣都是客家氏族大聚集區(qū)。
二 曾、劉兩家“孟戲\"的源起傳說與傳承沿革關于廣昌“孟戲”的源起,目前尚無學者查找到原始確切的文獻記載,只是在民間流行著這樣一些傳說。
姚瑞琪在《廣昌縣志·雜記·奇聞趣事》中記載日: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甘竹鎮(zhèn)舍上村曾子(紫)華素性孝友。其母雙目失明,子華噓寒問暖,端茶捧飯,久而不倦。
某年春,戰(zhàn)亂至,情勢險惡,子華背母逃避深山,忽有三員神將自天而降,退亂兵。子華正待拜謝救命之恩,三員神將化作旋風,不知去向,但聞鑼鼓之聲發(fā)自山谷。子華循聲四找,競在一個山崖后面發(fā)現(xiàn)二只斗大木箱裝滿《孟戲》戲本及二十四只大小面具,其中有三只大面具正像殺退追兵的三員神將。他呼喊群眾認領,但四周空寂無人。子華將木箱搬出,母親用手一摸,頓使瞎眼重光。此時,子華認為是神靈相助,這二十四個面具就是《孟戲》中扮演的角色,三元大將即蒙恬、王翦、白起,賜《孟戲》戲箱乃是要他依此演出,以傳后世。子華回家,與族人籌建戲班,按戲本和面具分角色排練。從此,赤溪、舍上、黃泥排三地曾姓每年新春時節(jié)必演《孟戲》,藉以酬神祭祖,祈年求雨。[ ](《<盂戲)的傳說》,Pl。 一 03 )從史料記載我們得知,至少從明初開始(有認為是明永樂年問,有認為是明正統(tǒng)年間),曾氏就已開始唱孟戲,同時三元將軍被曾氏家族奉為家神,每年正月十二曾氏族人開鑼唱戲,藉以酬神祭祖,為曾氏家族納祥祈福。
曾紫華的長子曾圣洙(名以清)在世時,舉家由舍溪(舍上)遷入赤溪居住,其后人修建了曾以清公祠,并于其側修建戲臺。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戲臺時,將族人曾孔增撰寫的關于曾紫華偶拾戲箱、三元將軍顯靈保佑村人諸事鐫刻于木匾上。如今曾以清祠堂和戲臺雖都已不復存在,但祠堂原址早被列為縣文物保護遺產。木匾在文化大革命時也遺失,可慶幸的是匾文被抄留在族人中。明初曾紫華所拾得的兩只戲箱,雖歷經了五六百年的滄桑,現(xiàn)也仍完好無損地保存在赤溪村一曾姓家中。現(xiàn)將匾文抄錄如下,以作又一例證:赤溪曾以清公祠,同治五年戲臺重修捐資花名匾之序(花名略):三元將軍蓋自宗致公,事親至孝,素敬神佛,相感而來,其時兵變,流寇擾亂,公因母瞽,負背奔逃,適賊圍至,公惟仰天告祝,余無活計,母日勿懼。祥空三神,下拒賊敗,他鼠矣;仡櫮割孛,意甚奇之,夜尋金光處,得三元圣像,捧祝于母,母悅日:顯圣神符,此非兒之素性孝行、喜敬神佛,焉有此感耶!因以遺傳子孫,為永遠之福主,歷經數(shù)百余年矣。
茲因西匪肆虐,滅像欺神,三元金容損其二,人民逃離。積九年,我曾姓避于永吉砦,交諱三元,置坐一像,暫在關樓中,祀奉香火。值甲子初夏,鄰砦為賊攻急,炮火連珠,一無O齋,我砦唇齒為援,欲發(fā)炮驚坐(疑為“挫”字)賊銳。信士榮華,叩神祝畢,踹炮發(fā)火,霹靂一聲,滾翻炮向,直擊賊之大隊,斃賊無笄(通“算”,計算之意),一時瓦解。想孽匪流
毒,人神共憤,惟三元將軍之震怒,暗中使擊,甚奇!榮華之祈禱成功,明公虔誠不謬。嘗聞神藉人力,人賴神扶,正此之謂也!爰是同人,凜神通之赫應,體祖宗之深遺,各房捐資,仍在砦新建殿宇,重塑金身。我以清公支下,捐資五十五兩八錢,助入公用,而我赤溪戲臺,被賊焚毀,合堡復又開捐重新構造,今凡事竣成,立匾刊名于不朽,并志神靈之奇顯云。
又傳大路背劉家“孟戲”開演于明萬歷年間(1572—1620年)。有一年新春之夜,甘竹赤溪村曾姓族人照例上演“孟戲”,與赤溪村隔河相望的大路背村村民劉金鐸①帶著孫子過河看戲,戲演完后,其孫子仍眷戀劇情而遲遲不愿回家,劉金鐸只好以“明年我們自己也來做戲”一語哄騙孫子回家。冬去春來,劉金鐸卻沒有兌現(xiàn)自己的諾言。夜里,他夢見神人以“君無戲言”相責。于是,劉金鐸立即創(chuàng)建大路背劉家戲班,以對其孫子踐諾。對此,姚瑞琪在《廣昌縣志·雜記·奇聞趣事》中同樣有著詳細的記載:弘治間(1488-1505年)新春某夜。赤溪村曾姓裔孫照例上演《孟戲》。當?shù)卮舐繁炒遛r戶劉金鐸攜孫兒過河看戲,戲演完,小孫仍眷戀戲情,不愿回家。金鐸只好以‘明年我們自己也來作戲’一語哄孫兒。
冬季去,新春到,但金鐸卻沒有實現(xiàn)自己的諾言。入夜,夢神人以‘君無戲言’相責。
于是,他立即組織族人學戲,創(chuàng)建劉家戲班。形成與曾家《孟戲》(二夜本)不同的劉家《孟戲》(三夜本),同樣在新春演出。[18](((孟戲)的傳說》,P 03 一 036)雖然縣志所載的劉家“孟戲”創(chuàng)建時間與傳說中存在出入,但基本情節(jié)還是一致的。由于赤溪曾氏族規(guī)明確規(guī)定曾家“孟戲”不傳外姓,當時劉家只好從廣昌縣宜黃班請了浙江人宋子明師傅來傳教“孟戲”傳奇本《長城記》。至今,在大路背劉家三元將軍殿里供奉的木刻戲神牌上,除了中間刻的“西川灌口清源妙道真君之神位”②外,右邊也刻有“宋子明師傅”字樣,以供后人瞻仰祭拜。
于是,廣昌甘竹鎮(zhèn)就形成了曾、劉兩家的“孟戲”劇本。每年的春節(jié)期間,在隔河相望的赤溪村和大路背村同時上演著“孟戲”,這種上演家族戲的習俗在曾家已經延續(xù)了500多年,在劉家也有了400多年的歷史。
分別開演于明正統(tǒng)年間的赤溪曾家“孟戲”和萬歷年間的大路背劉家“孟戲”,在祖祖輩輩的老藝人和曾氏、劉氏后裔子孫的共同努力下,承前啟后,一直沿演至今。清道光年間(1821-1850年),由于以宜黃腔為主的亂彈在江西盛行,廣昌各地民間戲班紛紛成立,這些戲班盛演亂彈,甘竹曾、劉兩家“孟戲”也深受影響,除了唱高腔外,也唱亂彈,成為高腔、亂彈并存的地方大戲。清末民初,高腔戲開始衰落并漸次失傳,只有甘竹曾、劉兩家“孟戲”保留了下來。建國以后特別是在十年“文革”期間的破“四舊”下,孟戲停止演出,老藝人只能暗中傳教“孟戲”。“文革”以后,曾、劉兩家“孟戲”再度復蘇。赤溪曾氏后裔曾國良、曾卓文,老藝人曾風孫、曾貴云、曾壽文、曾德祺等重新組織曾氏“孟戲”劇團并吸收年輕學員學戲排戲 ,大路背劉家也同樣地積極組建劇團并廣納村民排演“孟戲”,一直至今。
不管是曾家子孫還是劉家子孫,只要是男丁都有學演“孟戲”或擔任劇中某角色或參加后場樂隊伴奏的責任和義務。就傳承方式而言,兩家孟戲都是El傳心授。曾家“孟戲”按照族規(guī),只傳曾姓后人而不外傳異姓,只傳男而不傳女①,且不出村演出。
近年稍有放寬,規(guī)定如若他姓多代在本村居住想學孟戲者,須經曾氏德高望重者擔保方可上臺演出。
傳承也基本上是在家庭中進行,一般是上一輩扮演什么角色下一輩就接任這個角色。為了使“孟戲”更好地傳襲繼承,曾家有~套專門供孩童學戲用的兒童戲服。據(jù)曾氏“孟戲”劇團老團長曾國梁說,近年來很多角色都由娃娃們來扮演,這些娃娃大的十五六歲,小的才七八歲,至今“孟戲”已傳到了第二十六代。相比之下,大路背劉家則沒那么嚴明的規(guī)定,早在清康熙年間劉家就請外族人參加演戲n ]‘ ,這是由于劉氏家族人丁一直不旺,所以有甘竹街上的魏、謝、李等姓(均為客家人)來參加演出。劉家“孟戲”開始時也是只傳男不傳女,后又可以傳給女性,并形成即使是遠嫁他鄉(xiāng)的,如果戲情角色需要也要回大路背參加演出的習俗。
近些年來,曾、劉兩家劇團在經濟條件上出現(xiàn)了差異。一方面劉家“孟戲”劇團經常應邀外出上演孟戲、吉慶戲、折子戲或皮簧戲等,掙得一些經費補充給養(yǎng),另一方面更為主要的是得到了劇團內外各方人士的贊助,所以在表演場所、舞臺燈光、道具、服裝及化妝等方面都向專業(yè)劇團靠攏。而曾家“孟戲”劇團則沒有接受像劉家那么多的贊助,故經濟條件有限,在表演場所和舞臺燈光等方面也稍顯遜色。因此,在當?shù)鼐土鱾髦@樣一句土話:“甘竹是個戲窩子,大路背的神氣,赤溪村的土氣。”三 曾、劉兩家“孟戲\"的劇情內容及演出風格赤溪曾家“孟戲”劇本《孟姜女送寒衣》是兩夜本,共六十四出,分兩個晚上演出。
其首夜本有三十三出,分別為:一出“打錢”;二出“報臺”;三出“排朝”;四出“采花思凡”;五出“許念三濟貧”;六出“金星奏朝”;七出“貶下凡塵”;八出“還愿”;九出“遇四郎”;十出“產孟”;十一出“慶壽”;十二出“發(fā)愿”;十三出“阿單起病”;十四出“說媒”;十五出“美女觀燈”;十六出“發(fā)兵”;十七出“打報”;十八出“奏朝”;十九出“起兵大戰(zhàn)”;二十出“復命”;二十一出“觀花”;二十二出“出榜”;二十三出“議事”;二十四出“掛榜”;二十五出“看榜游玩”;二十六出“分別”;二十七出“登程”;二十八出“蒙恬監(jiān)筑”;二十九出“筑城寬限”;三十出“行訪”;三十一出“復點”;三十二出“浴水遇范”;三十三出“受責團圓”。二本也有三十一出,分別為:一出“報臺”;二出“賞花”;三出“李信掛榜”;四出“四郎看榜”;五出“四郎扯榜”;六出“畫橋分別”;七出“元華招兵”;八出“銅頭大戰(zhàn)”;九出“娥皇寄書”;十出“斬范”;十一出“姜女拾書”;十二出“辭父登程”;十三出“元華差將”;十四出“姜女被捉”;十五出“杭山相會”;十六出“拜別元華”;十七出“嘍羅送孟”;十八出“四郎尋主”;十九出“主仆相會”;二十出“姜女投見”;二十一出“招雷劈城”;二十二出“滴血認夫”;二十三出“蒙恬勘城”;二十四出“廟中被捉”;二十五出“四郎尋兄”;二十六出“落萬公店”;二十七出“姜女見蒙”;
二十八出“兵刑勘問”;二十九出“金殿對詞”;三十出“河邊超度”;三十一出“天宮團圓”。
大路背劉家“孟戲”劇本《長城記》是三夜本,共七十出,分三個晚上演出。
其中首夜本是二十一出,分別為:一出“老君上壽”;二出“王母謫星”;三出“范氏生兒”;四出“秦王排朝”;五出“如珠生反”;六出“盧生啟奏”;七出“將軍接旨”;八出“范母慶壽”;九出“許公訓女”;十出“范張講學”;十一出“姜女觀燈”;十二出“將軍議事”;十三出“姜女游園”;十四出“差官掛榜”;十五出“張看榜”;十六出“杞良寄母”;十七出“得成分別”;十八出“范張啟程”;十九出“將軍點夫”;二十出“五月劃船”;二十一出“蒙恬奏帝”。二本是二十四出,分別為:一出“姜女慶壽”;二出“命使筑城”;三出“起工筑城”;四出“將軍查夫”;五出“范張?zhí)幼?rdquo;;六出“夢教武藝”;七出“浴水遇夫”;八出“杞良拜見”;九出“大行爭長”;十出“勸姑不從”;十一出“七朝赴宴”;十三出“差人訪范”;十四出“杞良被捉”;十五出“范郎宿廟”;十六出“姜女得夢”;十七出“趙卒生反”;十八出“將軍聞報”;十九出“二比大戰(zhàn)”;二十出“父女分別”;二十一出“經歷勘問”;二十二出“主仆分別”;二十三出“將軍斬范”;二十四出“板橋遇兄”。三本是二十五出,分別為:一出“開場”;二出“兄弟宴樂”;三出“擄掠姜女”;四出“元華歸里”;五出“姜女送衣”;六出“范母問卜”;七出“范母歸寨”;八出“哭倒長城”;九出“得成榮歸”;十出“歸家遭叱”;十一出“四郎報主”;十二出“父女途會”;十三出“婆媳相會”;十四出“李斯奏帝”;十五出“四郎辭主”;十六出“將軍出師”;十七出“天王抗剿”;出“將軍破賊”;十九出“定計受撫”;二十出“元華納款”;二十一出“將軍回旨”;二十二出“元華榮歸”;二十三出“杞良還陽”;二十四出“合家團圓”;二十五出“天闕團圓”。
從曾、劉兩家“孟戲”的劇情內容看,兩家“孟戲”故事有著很多相似性,比如都有虛構的色彩,都有神仙下凡的情節(jié)以及玉皇大帝、金星、金童玉女等人物,且戲本所發(fā)生的故事都以秦王修筑長城為背景,都描寫秦王朝為修筑長城,就是單丁獨子也要服役,使范杞良拋棄無人照料的年邁父母,身處忠孝不能兩全其美的境地,后因筑城逃逸被捉回并斬首于長城下。但兩家“孟戲”后來的劇情發(fā)展稍有不同:曾家“孟戲”故事中的孟姜女為送寒衣,千里尋夫來到長城下,咬破手指滴血認夫骨,但蒙恬不但沒有同情孟姜女的悲苦,反而垂涎其美色。孟姜女以心中對蒙恬的三不平,抨擊了秦王朝。雖然秦王見孟姜女美若天仙欲立其為正宮皇后,但孟姜女對愛情堅貞不渝,以死殉節(jié)?梢娫“孟戲”中的孟姜女很具有反抗性,她的以死殉節(jié)烈舉對統(tǒng)治者有著極大的諷刺。而劉家“孟戲”故事中的孟姜女對丈夫死于筑城處雖有悲苦怨恨,但卻顯得有點逆來順受,除了向秦王哀奏千里送寒衣之苦以博得同情外,還請求秦王的寬恕以攜丈夫尸骨回家為滿足。劉家“孟戲”中也沒出現(xiàn)秦王想立孟姜女為正宮皇后的故事情節(jié),而是發(fā)展出秦王見孟姜女如此賢孝,封其為天下一品夫人,賜玉帶和黃金令其護丈夫尸骨回故里,并為孟姜女修造節(jié)義坊,流芳萬古。另外,兩家“孟戲”劇終的“大團圓”方式也不盡相同,曾家“孟戲”中的范杞良與孟姜女是在天宮團圓的,而劉家戲本中范、孟二人則是在人間團圓的,如此等等之例不復詳舉。兩家“盂戲”故事之所以出現(xiàn)如此大不相同的結局,筆者以為大概與兩家“孟戲”戲本所產生的年代背景有關。曾家“孟戲”戲本源于古南戲,寫于明代《永樂禁令》頒布之前,所以敢于出現(xiàn)這種譏笑辱罵反抗朝廷乃至皇帝的寫法,而劉家戲本形成于明代萬歷年間,由于受到禁令的余威,反抗統(tǒng)治階級的主題思想自然而然也就被隱去。 在演出風格方面,赤溪曾家和大路背劉家“孟戲”演唱的曲調都比較優(yōu)雅,旋律婉轉。一般用本嗓演唱,只是到了幫腔處才把調門提高。據(jù)曾家老藝人介紹,早先的“孟戲”從頭至尾都是一個人清唱,沒有幫腔,在后來傳唱的過程中,由于演唱者多為農民,有時容易忘詞或把不準音,在音調起伏較高處由眾人幫唱一下,形成了今天一唱眾和的演唱形式。兩家“孟戲”的演唱都用廣昌官話,中間有唱有念,曲調中夾雜著道白。除了上述共同的演唱特征外,兩家“孟戲”高腔在曲調上也各具特色。曾家的高腔詞曲較為土俗淺顯,音調較平且字多腔少、原始簡單,故當?shù)厝硕挤Q之為“民戲”或“俗戲”;劉家的高腔則詞曲較為文雅深奧,唱腔委婉且種類豐富,被當?shù)厝朔Q為“官戲”。雖然曾、劉兩家“孟戲”都以唱高腔為主,但兩家的高腔也各有自己的分類。曾家“孟戲”高腔的曲牌在戲本中標有名稱的共42支(其中12支失名),分五大類;劉家的高腔曲牌在戲本中標有名稱的則有98支(其中11支失名),分六+ 米[23](附錄4《曾家“孟戲”高腔曲牌名目及其分類》,附錄5《劉家“孟戲”高腔曲牌/ 、.名 及其分類》)。兩家的曲牌板眼形式也略有不同,曾家“孟戲”通常在一支曲牌中板眼變化不多,而劉家的變化則相對明顯。此外,在演出形式方面,曾家“孟戲”與劉家基本相同,都是由演員根據(jù)角色妝扮好后在臺上表演,樂隊則在臺側或臺下伴奏。臺上演員一律清唱,配鑼鼓等打擊樂伴奏用于過門。兩家樂隊的組成形式也基本相同,都由鑼、鼓和鈸組成,其中鑼又分為大鑼、小鑼和云鑼,鼓有邊鼓和堂鼓兩種。起先樂隊中無管弦樂器,后來為了使表演者能把好音準,也為增加唱戲的藝術效果,兩家戲班在演出時才加入笛子或二胡之類的管弦樂器伴奏。戲臺布置方面也較為簡陋,臺上僅擺放著一張桌子、兩把椅子來作為模擬情景的道具?傊,曾、劉兩家“孟戲”在表演風格上,既原始簡單,又不失文雅;既富土俗鄉(xiāng)味,又不落入俗氣,確實在地方戲劇中別具一格。
綜上所述,廣昌甘竹曾、劉兩家“孟戲”在劇情內容和演出風格方面雖然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但由于兩家“孟戲”文本不同,開演時期不同,其劇情和風格也各具特色。
【孟姜女故事的流變與地域習俗】相關文章:
孟姜女哭長城作文04-23
孟姜女哭長城縮寫01-04
國慶節(jié)習俗故事10-05
孟姜女廟導游詞10-08
孟姜女廟的導游詞10-01
陜西地域文化論文10-01
有關地域文化的論文10-09
慈溪地域文化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