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古代文學教學談片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文學教學談片的論文,歡迎各位古代文學畢業(yè)的同學借鑒哦!
摘要:當下經(jīng)典失位、價值失衡,古典文學陷入困境。隨意,古代文學教師應有自己的文學之路,既要適應學生,又要影響學生,要在自己的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汲取古典文學的精華,消弭浮躁心理,平衡文化心態(tài),促進和諧發(fā)展,完善自我。為此,筆者進行了積極的教學探索:一是整合教學策略,詩與史結(jié)合,文學史與文學作品講解雙管齊下;二是靈活教學手段,讀與寫結(jié)合,文學閱讀與文學創(chuàng)作比翼雙飛;三是機智教學方法,學與思結(jié)合,文學感悟與審美體驗并行不悖。
關(guān)鍵詞:古典文學;教學策略;教學手段;教學方法
受市場經(jīng)濟大潮的沖擊,我國的大學教育也不可避免地染上了重技能、重實用的功利化色彩,大學生的社會心理變得異常浮躁,大學生與傳統(tǒng)文化有些陌生甚至冷漠,尤其是于古代文學的學習處于“雞肋”狀態(tài)。如此情形,古代文學教學何去何從?或做老學究,在脆弱的象牙塔里負隅頑抗?或成為時髦者,以文學為幌子,替媚俗、庸俗、低俗搖旗吶喊?或做騎墻派,拿古典的招牌與世俗談判?古代文學教學改革迫在眉睫,急需走出一條特色化道路來,要朝著審美化方向努力,力求夯實大學生的精神底蘊,力圖構(gòu)建大學生的精神風貌,傳承文化,提升能力。
在消費文化的語境中,由于“詩性”意識的淡化,文學的身份正在變得模糊和可疑,教師在課堂上可能扮演的是獨語者的尷尬角色,古代文學教學已岌岌可危。故此,在“唐詩咀華”和“宋詞掇英”專題教學中,進行了一些實踐探索:一是整合教學策略,詩與史結(jié)合,文學史與文學作品講解雙管齊下;二是靈活教學手段,讀與寫結(jié)合,文學閱讀與文學創(chuàng)作比翼雙飛;三是機智教學方法,學與思結(jié)合,文學體驗與文學審美并行不悖。其間,詩與史結(jié)合是古代文學學習的原始積累,讀與寫結(jié)合是古代文學學習的實踐創(chuàng)造,學與思結(jié)合是古代文學學習的終極價值。
一、整合教學策略:詩與史結(jié)合
所謂詩與史,詩者,文學也,主要指文學作品而言;史者,史學也,主要指文學史來說。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以詩為主,以史為輔,以史證詩,以詩明史,史詩結(jié)合,雙管齊下。這樣一種教學策略,于大學生的成人、成才大有裨益。讀詩可以使人靈秀,讀史可以使人明智。使大學生在欣賞唐詩、品味宋詞的同時,不僅可以積累知識,儲藏學問,增長才干,而且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經(jīng)驗,提升自我。
1. 以史證詩,以詩明史
以史證詩、以詩明史是詩與史結(jié)合的理論原則。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談到“詩”與“史”的關(guān)系時曾說:其一,史必征實,詩可鑿空;其二,詩具史筆,史蘊詩心。前者是就“詩”與“史”的差別而言,后者是就二者的聯(lián)系而言。而錢先生所看重的不是詩的“史化”作用(詩具史筆),而是史的“詩化”作用(史蘊詩心)。與史書相比,詩(含戲劇、小說)在反映歷史真實方面,雖不如史書翔實,卻比史書來得高明。它通過文學手段所達到的藝術(shù)真實更具有典型性,更富有魅力,是一種更高級的真實。
詩具史筆。文學作品具有一種無法超越的精神價值,孔子說“詩可以興、詩可以觀、詩可以群、詩可以怨”,“詩”(文學作品)具有超強的歷史意蘊,“文變?nèi)缓跏狼,興廢系于時序”(劉勰),他記錄著歷史、又演繹著歷史、更傳唱著歷史。我們學唐史可以直接讀唐詩,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可見: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誠如(清)朝蘅塘退士評說一樣:“世運之治亂,年華之盛衰,彼此之凄涼流落,俱在其中。”詩歌語言極平易,而含意極深遠,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凝結(jié)著四十多年的時代滄桑、人生巨變。那種昔盛今衰,構(gòu)成了尖銳的對比,使人感到詩情的深沉與凝重,堪稱“二十八字詩史”(蕭滌非)。通過凝練的詩歌語言,我們對唐朝的興盛衰敗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也有了一個歷史的判斷和一個現(xiàn)實的體認。
史蘊詩心。勃蘭兌斯說:“所有的文學史都是當代史。”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是現(xiàn)實生活的反應與折射。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文學內(nèi)容和文化傳統(tǒng),不止記錄當時,其影響可謂深遠,但傳統(tǒng)并不意味著過去,遵循傳統(tǒng)也并不意味著回歸歷史。從本質(zhì)上講,傳統(tǒng)是一種進程,其內(nèi)容、價值、意義是不斷開放和重建的。繼承文學傳統(tǒng),發(fā)揚文學精神,其根本要義在于指向現(xiàn)在,射向當前,面向未來。文學史的建構(gòu)自然更需一種現(xiàn)代精神或者說當代意識,一般的文學事件和文學細節(jié)的單純考證,不應只是對一位作家,一部作品的復述和描繪,單純地去搜集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而忽視文學史的當代關(guān)懷。文學史的闡釋必須注入當代意識,以當代意識反觀歷史,通過現(xiàn)在來理解過去。詩與史吻合,有時,詩(詩歌)甚至比史(歷史)更能表現(xiàn)其真實,是一種更高級的真實,“詩”勝于“史”,甚至詩的內(nèi)容與史料的記載相左,卻能曲折地傳達人物的心理,寄托作者的情意。如范成大《州橋》一詩:
州橋南北是大街,父老年年等駕回。
忍淚失聲詢使者,幾時真有六軍來?
此詩系乾道六年(1170年)范成大出使金國經(jīng)北宋舊都汴梁所作,州橋在汴梁城內(nèi),據(jù)范成大日記《攬轡錄》記載,斷沒有“遺老”敢在金國“南京”的大街上攔住宋朝使臣問為什么宋兵不打回老家來的。然而也可見范成大詩里確確實實地傳達了他們藏在心里的真正愿望。寥寥二十八字里濾掉了渣滓,去掉了枝葉,干凈直捷地表白了他們的愛國心,以此激發(fā)家里人的愛國行動,我們讀來覺得完全入情入理。詩中洋溢的愛國主義熱情,激蕩著陸游的心靈深處: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影響著丘逢甲的浩然正氣: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澎湃著余光中心間永遠的《鄉(xiāng)愁》。
2. 以詩為主,以史為輔
以詩為主、以史為輔是詩與史結(jié)合的實踐操作。如在講授東坡詞這一章節(jié)時,引用三句話作為標題來講解:一是“以詩為詞”(陳師道《后山詩話》),二是“指出向上一路”(王灼《碧雞漫志》),三是“一洗綺羅香澤之態(tài)”(胡寅《題酒邊詞》),這三句話既是當時學者對蘇軾在詞作方面的經(jīng)典評價,也是后世文人對蘇軾在詞壇上貢獻的價值認同。在具體授課中,又用三個詞語替代此三句話來講解,一是創(chuàng)新詞,二是豪放詞,三是婉約詞。三個詞語的性質(zhì)不同,“創(chuàng)新詞”是動賓結(jié)構(gòu),“豪放詞”和“婉約詞”屬偏正結(jié)構(gòu)。三個詞語內(nèi)涵也就不一樣,“創(chuàng)新詞”為標題是從文學史的層面上來講,講解蘇軾創(chuàng)新詞的作為和對詞的貢獻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川眉山三蘇祠聯(lián)),這是“史”。“豪放詞”和“婉約詞”為標題是從文學作品層面上來講,講解蘇軾詞作品的不同風格和內(nèi)容,這是“詩”。在詩的層面上來講,蘇軾作品中,豪放詞代表杰作為《念奴嬌·赤壁懷古》,婉約詞又分戀情詞、悼亡詞、中秋詞和詠物詞。戀情詞如《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主要是書寫人生之友情,“多情卻被無情惱”,此乃人生中的“美麗的錯誤”,清麗舒徐;悼亡詞如《江城子·已卯記夢》,主要是悼念亡妻,書寫人生之愛情,“明月夜,短松岡”,留下了永久的記憶,此乃人生中的“永恒的剎那”,哀感頑艷;中秋詞《水調(diào)歌頭》,佳節(jié)思念親人,書寫人生之親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一語期盼和祝福,此乃人生中的“痛并快樂著”,真摯纏綿;詠物詞如《水龍吟》(似花還是非花)和《卜算子》(缺月掛疏桐),對花感傷,顧影自憐,書寫人生之心情,“似花還是非花”,認識自我,還原自我,此乃人生之“我思故我在”,哲思深沉。
【古代文學教學談片】相關(guān)文章:
古代文學教學10-08
中學古代文學教學思考的論文10-08
關(guān)于對比教學古代文學的論文10-08
和諧教育與古代文學教學論文10-08
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的“做”論文10-08
古代文學古今結(jié)合教學模式論文10-08
課程教學中優(yōu)秀古代文學論文10-08
對古代文學參與性教學討論論文10-13
高職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改革10-08
古代文學史料與古代文學研究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