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古代漢語教學改革【1】
【摘要】古代漢語是閱讀我國古代文獻典籍、繼承古代文化遺產(chǎn)的語言工具,是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史學、哲學、語言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基礎,更是進一步探求現(xiàn)代漢語源起和發(fā)展的基礎,改革古代漢語教學意義重大。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改革
一、調整古代漢語的教學目的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語言學界的前輩們明確提出了古代漢語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現(xiàn)在的教學大綱也非常明確地作了規(guī)定。
作為一門工具課,這一教學目的無疑是正確的,而且還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
然而,如單一地實施,不加多元化的調整,顯然不適合時代的需要。
現(xiàn)在的學生大部分具有較強的功利性,他們實際需要閱讀古書的機會并不多,因此認為學而無用,不如不學。
對教師來講,目的太單一,也束縛了教學多樣化的開展,使教學走向了死胡同。
因此,筆者認為,在堅持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的同時,還應加強與現(xiàn)代漢語的聯(lián)系,把培養(yǎng)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運用能力作為教學目的。
古今漢語是一脈相承的,有源與流的關系,現(xiàn)代漢語的文字、詞匯、語法、語音、修辭等都是從古代漢語演變而來的,要讓學生認識到,要學好現(xiàn)代漢語,必須要學好古代漢語,學習古漢語,并不脫離現(xiàn)實生活與學習,是學而有用,不是學而無用。
我們教學要以此為目的,培養(yǎng)學生運用古漢語知識去深刻認識現(xiàn)代漢語,去解決生活、學習中碰到的問題,并從古代漢語中汲取營養(yǎng),增強現(xiàn)代漢語的表現(xiàn)力。
教師在施教過程中,要注意古今聯(lián)系,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也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古漢語知識在現(xiàn)代漢語中的運用能力。
二、更新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
更新古代漢語的教學內容,其中教材建設是關鍵。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包括三個部分,即文選、通論、常用詞。
這三部分有機結合,感性認識和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其合理性被學術界所公認,以后編的教材基本上只是在此模式上作些調整。
但正如教學目的一樣,此類教材也與當前的知識體系不甚吻合,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文選與中學教材所選的文言文重復太多。
現(xiàn)在的中學語文教材加重了文言文的比例,有相當一部分以前大學才講授的作品現(xiàn)在在中學課本中出現(xiàn),盡管側重點和深度不一樣,但學生總覺得在“炒冷飯”,沒有興趣;二是注釋太簡單。
僅有釋義,沒有相應的例句,沒有整句的串講,學生容易過目就忘,留不下深刻印象。
還有當注不注的地方較多,不便于學生自學;三是理論知識沒有汲取當前的研究成果,使知識處于滯后狀態(tài);四是常用詞部分選詞和釋義不精要,貪多圖全,反而象字典、詞典那樣,給人留不下深印象;五是解字、釋義上也沒有突出歷代演變的概貌,缺乏古今聯(lián)系。
因此,編寫一部更新、更精、更實用的教材是教學內容改革的重點與難點,也是我們每一個教學工作者的期盼。
當然,教學內容的革新還在于任課教師授課時的把握。
教材固然起指導作用,但教師還是有很大主動權的,選講什么,精講什么,補充什么,要求什么,一般都由教師來決定。
三、改革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
傳統(tǒng)的古代漢語的教學方法比較刻板,大都按照教材內容,按部就班地系統(tǒng)講授,往往教師在上面“咬文嚼字”,學生在下面昏昏欲睡,造成了教師費力、學生乏味、效率低下的局面。
筆者以為,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教學方法上應突出要改革的是以下三個方面:其一,教學方法要有現(xiàn)代化手段。
在多媒體時代,運用現(xiàn)代化手段進行教學,既能增加知識的形象性,符合當今學生的需要,也能節(jié)省課堂時間,事半功倍。
教師可制作一些課件,把講義中的重點、難點、例句放進去,可利用圖片形式展示相關資料,也可利用語音播放功能和視頻播放功能把一些語音材料、名篇朗讀、經(jīng)典場景提供給學生,還可在網(wǎng)上建立自主學習平臺把重點提示、難點解析、練習答疑、復習指導等內容放上去,便于學生隨時自學;其二,教學方法要有互動式內容。
古漢語教學要生動活潑,教師必須設計互動式內容,采用啟發(fā)式和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參與其中并展開廣泛的思考和討論,教師主要作些點撥、指導,最后作好歸納、總結,其教學效果比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要提高百倍;其三,教學方法要有實踐性活動。
實踐性活動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練習訓練。
在古漢語教學中,我認為閱讀方面的練習訓練必須突出,因為我們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古文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離不開實踐性閱讀。
實踐性活動的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走出課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起來。
如可以帶學生到圖書館、藏書樓去,真實感受古籍的原貌;可以帶學生到名勝古跡中去,真實感受古代的氛圍,用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中的語言現(xiàn)象。
總之,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學以致用。
參考文獻
[1]高興娟.關于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06(1)
[2]錢毅.古代漢語教學之現(xiàn)狀分析與改革建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3)
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與教材建設【2】
摘 要:當前,全面總結古代漢語教學的經(jīng)驗,客觀分析古代漢語教學的現(xiàn)狀,進一步推進古代漢語的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古代漢語;教學改革;教材建設
一、古代漢語課程的形成和教學定位
我國是一個文獻積累極其豐富的文明古國,中華悠久輝煌的文明創(chuàng)造,依靠歷代文獻得以記載和保存。
歷代文人學者傳承古代文化的主要途徑就是熟讀經(jīng)典。
因此,培養(yǎng)閱讀古書能力一直是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基本任務。
傳統(tǒng)語文學在培養(yǎng)學生古書閱讀能力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也形成了一套基本方法。
如:通過學生閱讀記誦,逐步熟悉古代文章,感知古代語言;通過塾師疏通文字、辨章析句,幫助學生理解古文內容,積累語言知識;通過學生文言文寫作訓練,提高學生學習運用古文的水平。
這種教育方式使學習古代文獻典籍成為一個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受教育者只有通過長期的經(jīng)驗積累,最終才會具備閱讀古籍、撰寫文言文的能力。
今天看來,這種傳統(tǒng)語文教育方式,雖然也有效地培養(yǎng)了一代代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甚至名家大師,但是其缺陷則是十分明顯的。
直到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現(xiàn)代教育體系的建立,這種長期沿襲的傳統(tǒng)語文教學方式才逐步退出歷史舞臺。
在我國現(xiàn)代大學制度建立的歷史進程中,與傳統(tǒng)語文教育密切相關的中文學科是最早建立的學科門類之一。
以傳承中華歷史文化為使命的中文學科,研究傳習古代文獻典籍和語言文字是其基本任務,因此,古籍原典研讀和古代文字、音韻、訓詁類課程自然是中文學科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古書閱讀能力對中文學科師生來說也是他們所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在現(xiàn)代大學建立的初期,傳統(tǒng)語文教育方式依然有一定的影響力,對那些從小就接受過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學生來說,要求他們閱讀古籍原典也并不是什么難事。
新中國建立后,國家對公立大學、私立和教會大學進行了接管和改造。
20世紀50年代初,以蘇聯(lián)高等教育模式為藍本,全國高校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院系調整和教育改革。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文學科自然也不例外,經(jīng)歷了一個脫胎換骨的“教育革命”。
中文學科進一步劃分出漢語言文學、語言學(在少數(shù)院校設置)等專業(yè),統(tǒng)一制訂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大綱和計劃,確定了專業(yè)課程體系。
由于在新訂的專業(yè)教學計劃中,涉及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內容大幅度壓縮,古代典籍專書研讀和傳統(tǒng)語文學類課程(文字、音韻、訓詁)減少甚至停開,與以往相比,進入大學的學生在中小學教育階段接觸的古文也十分有限,因此有必要設立一門古代漢語這樣的課程,以擔負提高學生閱讀古書能力的任務。
經(jīng)過幾年的嘗試,各高校對古代漢語課程逐步形成共識:古代漢語課程應定位為“工具課”,“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應作為課程教學的基本目的。
這是50年代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改革取得的一項重要的成果。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體系雖然有一些調整,但總體并沒有根本的改變,古代漢語、現(xiàn)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等三門語言類基礎課程也保持了相對穩(wěn)定。
在這期間,中國臺灣、香港、澳門等高校的中文學科沒有經(jīng)歷這樣的調整,其課程設置未有大的改變,自然也就沒有開設古代漢語這門課程。
學生古書閱讀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在古代漢語課程教學過程中,是否能有效提高學生古書閱讀的能力,一般要取決于三個基本要素,即古代漢語語感的培養(yǎng)、古代語言規(guī)律的認知和古代文史知識的掌握。
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先后出現(xiàn)多種統(tǒng)編和高校自編的《古代漢語》教材,大體上反映了對古代漢語課程的定位和認識。
1961年教育部高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后,由北京大學王力先生主持編纂了《古代漢語》統(tǒng)編教材。
這部教材在編寫過程中,以北京大學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經(jīng)驗為基礎,注意參考各校古代漢語教材編寫和教學經(jīng)驗,集中了相關高校的專家學者參與編寫工作,修訂和審定過程中還廣泛聽取了專家的意見,保證了教材的編纂水平和質量,是同類教材中最有影響的一部。
這部教材1962年初出版,1980年進行了修訂,至今還是各高校古代漢語課程首選的教材。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建構了文選、常用詞與古代漢語通論三結合的體系,對高校古漢語課程教學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
幾十年來,古代漢語教學內容雖然也有所改進和調整,特別是近年來,一些新編教材在教學內容、教學理念和多媒體技術手段運用等方面進行了積極的嘗試,但是總體看來,以文選、常用詞與古代漢語通論為基本格局的體系則沒有大的改變。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一些高校根據(jù)自身情況也形成了一些不同的做法,如:有的高校采取以通論講授為主、以文選教學為輔的安排;有的高校只講授古漢語通論,不講授文選或將文選作為學生自修內容。
二、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古代漢語課程雖然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定位是明確的,但是這門課在提升學生古書閱讀能力方面似乎還沒有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
尤其是在當前,隨著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發(fā)生的變化,古代漢語教學面臨的問題也更加凸顯出來。
這些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我國基礎教育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母語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
(2)信息化背景下,學生閱讀習慣變化迅速,網(wǎng)絡閱讀、電子文本流行,學生獲取知識趨向淺表化、碎片化,對閱讀古代文獻缺乏興趣,對古代典籍十分陌生。
(3)學生學習目的的變化,全國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本科的高校有606所(統(tǒng)計至2013年),這些高校可分為研究型、應用型等不同層次或綜合類、師范類等不同類型,不同高校同一專業(yè)學生學習目的趨于多元化。
(4)中文學科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整體地位相對下降,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多數(shù)并不是興趣所致,而是不得已的選擇。
(5)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內部,語言類課程境況更是不佳,專業(yè)教學計劃安排和學生學習側重于文學類課程,語言學課程教學課時壓縮,學生學習意愿下降,教學難度加大。
面對上述情況,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和教材建設顯得難以適應。
具體說來,這種不適應有兩點較為突出:(1)教學內容安排與教學對象的不適應。
古代漢語課程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大都是以通論為主,著重講授古代語言文化知識,輔之以文選串講。
這樣的安排對已具備良好古文基礎的學生來說效果或許較好,但對較少接觸古文、又沒有意愿在古代文選上下功夫的多數(shù)學生而言,就脫離了學生的實際。
雖然多數(shù)學生通過課程可以了解一些古漢語知識,但由于接觸古文有限,缺乏足夠閱讀實踐,使這些知識難以有效轉化成閱讀古書的能力。
(2)教學方法與教學目的的不適應。
在教學方法上,古代漢語課程普遍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講授為主導,這種方法在課堂上往往難以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而學生閱讀古書能力的提高,關鍵是通過自身大量的閱讀實踐,課后研讀文選更是加深課堂內容理解,逐漸提高閱讀古書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由于學生主動學習意愿下降,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大多落空,使得古代漢語的教學目的難以真正實現(xiàn)。
這樣的分析或許從事古代漢語教學的有些教師不一定認同,但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閱讀古書能力普遍下降,古代漢語教學對提高他們的古書閱讀能力收效甚微,則是不爭的事實。
古代漢語課程教學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受到教材的影響。
(1)由于教材的編纂與教學目標的偏離,如有些《古代漢語》教材,就是以介紹古代語言文字知識的“通論”為主的,使教師在教學安排時與實現(xiàn)教學目標出現(xiàn)一定偏差。
(2)由于教材的編纂和調整更新滯后于教育對象的實際變化,這樣的教材會使得教師的教學創(chuàng)新受到局限,不能根據(jù)受教者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學活動。
一般說來,編纂思想科學、切合教學需要的高水平教材,不僅直接關系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yǎng)質量,也會影響甚至培育出一批優(yōu)秀的教師。
如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是一部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高質量教材,較好適應了當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的需要,因此對高校古代漢語教師和教學產(chǎn)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反之,如果一部教材不能體現(xiàn)先進的教學思想并適應教學的實際,那么對教學質量和教師教學活動都會產(chǎn)生難以避免的消極影響。
基于以上認識,面對當前教育環(huán)境和教育對象的變化,我們有必要在總結古代漢語教學經(jīng)驗的基礎上,研究古代漢語課程教學出現(xiàn)的新問題,探索進一步推進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
結合高校古代漢語教學的實際,我們認為古代漢語教學改革應堅持以下方向:(1)古代漢語教學應始終堅持以提高學生閱讀古書能力為目標。
(2)古代漢語教學應以學生閱讀實踐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主要途徑。
(3)古代語言文字和文史知識,是學習古代漢語所不可或缺的,但知識的講授要服務于閱讀能力的提高。
按照這樣的思路,我們對實現(xiàn)古漢語教學改革提出以下路徑:(1)探索建構古書原典閱讀的情景,以盡可能地再現(xiàn)古代文獻的總體結構、記載形式和表現(xiàn)方式,消除學生對古書的陌生感。
在文選閱讀情景中,養(yǎng)成閱讀古書的愛好,逐步積累閱讀古書的經(jīng)驗。
(2)嘗試以古代書面文獻為基礎安排教學內容,圍繞古代文獻閱讀來組織安排古代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知識。
(3)借鑒語言習得的教學理論和方法,采用體驗式教學法,將教師講授為主的灌輸式方法,改為教師講授引導與學生研修為主的教學方法。
加大學生閱讀實踐的比例,使學生在大量的閱讀體驗中獲得古漢語語感,掌握古漢語知識,以實現(xiàn)潛移默化地提高閱讀古書的實際能力。
三、古漢語課程教學改革與新編《古代漢語》教材
任何一門課程的教學改革,最終都會體現(xiàn)在教材編寫中。
古代漢語教學改革也不例外,上述教學改革的思路自然也應體現(xiàn)在古漢語教材的編寫之中。
我們認為在教學實踐中要實現(xiàn)上述設想,《古代漢語》教材的編纂應遵循以下原則:(1)教材編纂要更加切合提高古書閱讀能力這一基本教學目的。
(2)教材的內容構架要為教學方法的改革和調整提供便利。
(3)教材內容安排和編纂方式要更能體現(xiàn)課程特點并適應教學對象的需要。
(4)教材要為教師組織教學和因材施教提供更大的空間。
按照這些原則,經(jīng)過五年多的努力,我們新編纂了一套《古代漢語》教材。
[2]這部新編的《古代漢語》,在吸收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等教材的優(yōu)點和經(jīng)驗的基礎上,著重體現(xiàn)我們對古代漢語課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在總體構架上,這部教材不再按照文選、常用詞、通論,或文選、通論的安排來編寫,而是以文選為教材的基本構成,使學生通過對古代文獻樣本的研讀、記誦,逐步熟悉古書的樣式、體例和古人的書寫習慣,培養(yǎng)古代漢語語感。
古漢語通論不再以專題形式出現(xiàn)在教材中,而是采取化整為零的方式貫穿于全書,使學生在閱讀文選過程中逐步獲得文字、詞匯、語音、語法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識。
同時,教材在各個單元還安排了一些代表性的古籍插頁,以便學生對照比較,通過接觸不同類型的文本,增加對古書的感性認識。
通過大量文選閱讀,逐步消除對古文的陌生感,拉近與古書的距離,養(yǎng)成古籍閱讀的良好習慣,在古代原典文本閱讀情境中,自然而然地提高直接閱讀古書的能力。
新編《古代漢語》教材雖然確定以文選為基礎的構架,但在浩如煙海的古籍中選編哪些篇目、這些篇目如何安排,則是一項不易處理的工作。
我們認為,教材選編的篇目應該是古代漢語學習的典范,因此選文應以上古漢語那些源頭性經(jīng)典文獻為主,適當選編部分兩漢之后的文言文代表性作品。
所選編的篇目,按照古代書籍“經(jīng)、史、子、集”四部分類編排,分為四個單元。
考慮到出土文獻最真實地反映了“同時文獻”的面貌,是古代文獻的珍貴依存,有必要讓學生接觸這些文獻,因此教材還選錄了甲骨文、金文、簡帛等出土文獻內容專列為一個單元。
在經(jīng)、史、子、集各單元中,教材又將所選編的篇目分為若干課,每課都由甲、乙、丙三個類別的文選組成:(1)甲類文選,是教材提供的精講精學篇目,有編者較為詳細的注釋,供教師根據(jù)教學安排和對象選講。
(2)乙類文選,選擇有古代傳箋注疏的篇目,編者進行標點斷句,必要時附加簡單注釋。
這類文選教師可選擇性示范講解,主要供學生研修閱讀,在閱讀古書傳、箋、注、疏的過程中,使學生逐步熟悉古人的閱讀習慣和對文本的理解和闡釋方式,掌握古代形成的關于古書閱讀的傳統(tǒng)語文知識。
(3)丙類文選,選錄一些難易程度適中的古文篇目,以白文方式出現(xiàn),以便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閱讀并進行標點斷句的訓練。
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將文選分為三類,借鑒了北京師范大學等高校的古代漢語教學經(jīng)驗,實踐證明古漢語文選部分采用“今注、古注、白文‘三階梯’”的安排,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3]
古代語言文字和歷史文化知識除貫穿在上述各類文選及注釋之中,本教材設置“知識鏈接”項目,對課文涉及的重要語文現(xiàn)象和文史知識,以簡潔、明了、通俗的解釋性文字,隨文鏈接,系連出相關知識點,穿插在教材不同部分。
為了便于教學過程中進行必要的總結,避免通論化整為零后知識呈現(xiàn)過于零碎,在教材附錄中,我們編寫了《古代漢語知識概要》,簡略介紹文字、詞匯、語法、音韻、文體、文獻等方面的知識,為教與學提供便利。
為了加強實踐性教學環(huán)節(jié),教材對思考練習題和延伸學習作了專門設計,除教師講授篇目外的文選可作為閱讀或白文標點(如乙類文選)訓練外,每課都安排了課后思考練習。
在相關知識概要介紹中,列出有關重要參考文獻,為學生延伸閱讀,擴展和鞏固所學古漢語知識提供參考。
一些研究型大學學生或學有余力的同學,通過延伸閱讀可以進一步深化相關知識。
總之,這部教材體現(xiàn)了以文選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改思路。
在教學方式上,教師要改變講授為主的方法,可根據(jù)教育對象的程度,采用引導性、專題性講授與研討性教學相結合,課內教學與課外研修、練習相結合,以教材文選為主與課外延伸閱讀相結合等不同方式。
通過這些方式強化學生的閱讀實踐,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和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實現(xiàn)學生閱讀古書能力的有效提高。
這樣的教學思路,對已經(jīng)形成自身教學習慣和風格的許多教師來說,或許是一個新的挑戰(zhàn)。
古代漢語課程的改革不僅僅關系到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古代漢語或類似課程的,還有那些涉及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學科專業(yè)(如歷史、哲學、中醫(yī)學等)。
凡是涉及古代歷史文化的專業(yè)學科,都需要閱讀古代文獻,也都面臨一個提高古書閱讀能力的問題。
因此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古代漢語教學改革和教材建設,對這些相關專業(yè)也會產(chǎn)生一定的示范效應。
古代漢語是通往古代文獻的津梁,古書閱讀能力的不斷提高,對傳承和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歷史文化具有基礎性長遠影響,凡是有志于了解、學習中華歷史文化的讀者,也都可以將這部教材作為學習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王力. 古代漢語序[M]//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 北京:中華書局1995,第三版:1.
[2] 黃德寬主編. 古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15.
[3] 王寧主編. 古代漢語[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古代漢語教學改革】相關文章:
古代漢語常用詞教學改革10-08
淺談高職院校古代漢語教學改革芻議10-07
古代漢語論文10-01
古代漢語論文題目09-30
教學改革的培訓心得12-13
體育教學改革方案10-08
化學教育教學改革論文10-10
教育教學改革方案精選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