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漢語言文學論文

時間:2024-08-23 07:23:15 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漢語言文學論文【匯編14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漢語言文學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漢語言文學論文【匯編14篇】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

  尊敬的評委老師:

  我叫**,05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員,在**學校任教六年級語文,兼?zhèn)湔n組組長。我所撰寫的論文題目是:論《圍城》方鴻漸形象的現實意義,我的指導老師是進修學校副校長***老師。從確定選題、擬定題綱、完成初稿,到最后定稿,我得到了諶老師精心細致的指導,使我很快掌握了論文的寫作方法,并能在較短的時間里迅速完成論文的寫作。不管今天答辯的結果如何,我都會由衷的感謝指導老師的辛勤勞動,感謝各位評委老師的批評指正。

  選擇《圍城》這本小說作為我的畢業(yè)論文的寫作題材,一方面是因為我對這本小說比較的喜歡,包括由這本小說改篇而成的電視劇。的確,《圍城》是一個富有人生哲理和重大社會意義的命題,它向人們說明40年代中國社會的動蕩、黑暗和病態(tài),使戀愛、結婚、家庭成為“鳥籠”和“城堡”,寓意只有沖破自身的局限和昏暗社會的“圍城”,把個人的命運和整個民族、國家的命運結合在一起,才會有新的生路!秶恰凡焕橐徊吭⒁馍羁、發(fā)人深省的好作品。另一方面,結合當今社會現實,許多的現象也與《圍城》中的描寫場景有一些的`相似,揭示其中的聯(lián)系,警示世人,以倡導真、善、美的人性和理性的人生,也是我想通過自己的寫作給社會的一次貢獻。

  我在這篇論文中,主要采用了內容分析和現實對比的寫作手法,各階段安排依照先典型分析(即具體事例分析),具體對照現象,展現警示,再綜合論述,闡明現實意義的層次進行。具體結構如下:

  一、 方鴻漸“玩世不恭”的人生態(tài)度造成的影響對現實社會的警示意義 !

  1、***的后果與不學無術

  2、對愛情的“玩世不恭”造成的苦果與性開放

  二、 方鴻漸復雜思想性格的現實指導意義

  1、表現在愛情生活方面的復雜 分析及現實意義

  2、表現在家庭生活方面的復雜思想性格的分析及現實意義

  3、表現在事業(yè)方面的復雜性格的分析及現實意義。

  第一個方面,著重從方鴻漸兩件典型的事例(即***和談戀愛),聯(lián)系到當今社會兩種不良現象(即不學無術和性開放),以警示世人,這部分用詞頗多,篇幅較長。第二個方面,綜合闡述方鴻漸在社會大背景下的愛情、家庭、事業(yè)三個方面的思想性格,意圖說明無論在什么樣的環(huán)境下,如果缺乏主動性,缺乏自主有為的精神,缺乏堅定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是很容易被環(huán)境和他人左右的,一個人只有將自身的發(fā)展置于社會論文報告經濟文化發(fā)展的大熔爐里,事業(yè)才會有所成功;一個家庭,只有在安定平和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下,削除了社會的重壓,家庭成員之間相互諒解,家庭生活才會真誠和自由。這部分語言精練,立意高遠。

  在提綱的完成過程中,我得到了諶老師的詳細指導,觀點進一步得到了提煉,對現實社會某些現象的觀察和分析也進一步深入。初稿完成后,諶老師又詳細地審閱了全文,對一些用詞不當的地方,觀點不明朗的地方提出了指正。最后正式定稿后,諶老師又認真地提示了論文打印的格式以及一些注意事項。

  正是在老師的著力指導下,在本人細致的研究下,我結合當今社會現實的某些現象,發(fā)現了《圍城》所蘊含的警示意義和指導意義。關于《圍城》的有關論著相當地多,但以其人物形象的現實融合來確定研究方向,應該是我的一個創(chuàng)新之點。

  本篇論文已經完成,雖然不是很盡人意,還有許多的地方需要更全面的改進,但總的來說,在撰寫的過程中,我真實地學到了許多東西,更進一步豐富了自己的知識,自己的認識也有了相當的提高。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2

  畢業(yè)論文的寫作是電大遠程開放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為了能系統(tǒng)的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考察其運用本專業(yè)的專業(y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對其綜合能力的一項評定。但是由于電大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使其在寫作質量上出現良莠不齊,整體水平趨于形式的情況,令人堪憂,F以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為例解析其論文中出現的問題。

  一、現今電大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寫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論文選題針對性差

  選題是畢業(yè)論文中最關鍵的一環(huán),它直接決定了后面的開題與寫作,甚至于影響整篇論文質量的好與壞。論文選題針對性差是因為很多學生都沒有做好充足的資料收集與整理,對于所要去闡述的選題都是觀其形不通其義,隨便抄襲照搬,沒有自己的獨立見解,也沒有其創(chuàng)新意識,只是流于形式。選題的針對性差也由于學生對其本身專業(yè)的理解程度不夠深,立意比較浮夸,不能著眼于現實,這就導致其文章空洞,詞語不通,自身難以駕馭。論文的選題一定要從本專業(yè)的專業(yè)知識入手,這樣才能使其觀點明確有針對性。

 。ǘ┧枷肷喜粔蛑匾

  電大學員都是社會人士,本身都有其各自的工作,并不是簡單的在校學生,所以其對于畢業(yè)論文寫作是不夠重視的。在思想上存在著敷衍,在態(tài)度上是無所謂,這就使其論文變成了一種形式,就相當于平時的作業(yè)一般,變得無關緊要。思想的不重視,行動上就不會去認真的完成,于是畢業(yè)論文就流于形式了。

 。ㄈ┱撐母袷讲灰(guī)范

  普遍學生會認為我已經修滿學分,畢業(yè)不過就是個時間問題,論文只不過就是個過程,于是也不去認真的了解論文的格式與要求,只是憑著想當然的去寫作,這樣的結果就是論文肯定是不合格的。由于電大教學本身的特殊性,并沒有對其論文寫作開設專門的課程輔導,也由于學生多教師少等原因,在學校方面就存在著不足與缺憾,很多學生?撇⒉皇菨h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對論文的寫作也沒有針對性的學習,寫作知識的匱乏,讓其對論文的選題、格式都處于陌生的茫然狀態(tài),不知該從何入手。

 。ㄋ模⿲懽髦芷诙

  電大與普通在校大學生在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普通在校大學生從大一開始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搜集整理關于畢業(yè)論文的素材與資料,且在大四時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去規(guī)劃寫作畢業(yè)論文,而電大的學員基本都為已參加工作的社會人士,在時間上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本身電大課程的學習都是在工作之余抽空來完成的,到畢業(yè)時寫論文的時間又比較短,一般也就是3個月左右,在這有限的時間里還要完成高質量的畢業(yè)論文,無疑是對電大學員的一項重大考驗。

  二、針對電大漢語言文學畢業(yè)論文寫作存在問題的改進措施

 。ㄒ唬┨岣邔Ξ厴I(yè)論文的重視性

  重視的提高,效率才能提上去,質量也才能保證。在學校方面,要加強對指導教師、任課教師以及學員對畢業(yè)論文寫作的重要性認識。比如學?梢栽O置一門畢業(yè)論文指導課程,可以根據實際時間的需求,把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集中起來一起授課,給予學生系統(tǒng)的講解,使其明白畢業(yè)論文寫作是為了什么,怎么去寫才是正確的。教師要在思想上引導學員提高重視,對畢業(yè)論文有個總體的把握,在前期就做好準備工作,方便學員在后期的寫作。同時提高學員對專業(yè)知識的理解與運用,端正態(tài)度,對論文寫作有個前瞻性。在學業(yè)期間的不斷積累與沉淀,為論文寫作打下穩(wěn)定的基礎。

 。ǘ⿵娀虒W過程管理,重視教學的實踐性

  畢業(yè)論文是對學員在校學習期間所學專業(yè)的課程知識的總結與升華,是對自我的一種肯定。畢業(yè)論文寫作的指導老師一般都是其任課教師,任課教師在指導學生論文寫作時應注重與教學相結合,正確引導學生把理論與實踐相融合,不拘泥于形式卻又不脫離現實,真正的把所學專業(yè)知識運用進去。電大的主要教學模式就是遠程教育,與學員面對面授課機會很少,那么就要掌握好教學規(guī)劃,有意識的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畢業(yè)論文的'要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寫作技巧與選題方式,不至于到最后需要寫時變得慌張無分寸。

 。ㄈ┊厴I(yè)論文進行合理的集中管理

  畢業(yè)論文的集中性管理與之前所提到的專設一門課程的指導是有區(qū)別的,現在提出的集中管理是指學員完成相對的學業(yè)課時后進行統(tǒng)一的畢業(yè)論文撰寫。集中就是為了杜絕分散時寫作中會出現的一些問題,比如大量的抄襲等。漢語言文學是語言類的專業(yè),本身對于語言方面就有比較特殊的要求,無論是文體還是內容,都要有針對的去體現,這在平時的練習中就可以積累,從小論文的單一到大論文的系統(tǒng)。任課教師在指導其論文時要注意把握“三關”,內容如下:1.“抄襲關”,在初稿中尤為常見;2.“修改關”,在初稿到定稿的過程中修改很重要;3.“溝通關”,論文的寫作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意見一致才能文筆流暢。

  三、結語

  綜上所述,電大畢業(yè)論文寫作是為了證明學員所學專業(yè)知識與實際技能是否相結合,也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合作性、研究性、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社會人才。雖然畢業(yè)論文寫作中還存在著其他問題,但是我相信我們的教育會改進的越來越好的。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3

  1時代性原則

  成人教育理論的日益豐富賦予成人高等教育學科以新的時代意義。198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定義成人教育“由于受教育的主體是工農群眾,故又稱工農教育。業(yè)余教學時間以業(yè)余為主,故又稱業(yè)余教育”。①1987年我國《關于改革和發(fā)展成人教育的決定》指出:“成人教育主要是對已走上各種生產或工作崗位的從業(yè)人員進行的教育!雹1997年全國第三次教育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教育確定的發(fā)展目標是在20xx年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5%,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大力發(fā)展成人教育。21世紀初的成人教育在“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擔負著義不容辭的歷史使命。20xx年,我國明確提出要“大力發(fā)展現代遠程教育,建設以衛(wèi)星、電視和互聯(lián)網等為載體的遠程開放繼續(xù)教育及公共服務平臺,為學習提供方便、靈活、個性化的學習條件!雹凵鐣倪M步和社會對教育需求的不斷革新,使成人教育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擔負的責任和社會給予的定位發(fā)生了巨大變化,成人教育理論的發(fā)展為研究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必將開啟其新的時代內涵。互聯(lián)網的普及和繁榮為研究培養(yǎng)方案提供了物質條件。首先,互聯(lián)網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與學的模式。傳統(tǒng)的成人教育離不開教室、班級、規(guī)定的時間等要素,教師離不開教室、黑板、粉筆,學校的必要組件是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教學設施,學校教育是在有圍墻高筑的校園內完成教育目標,教師的教和學員的學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局限性。網絡教育使傳授知識的手段發(fā)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從投影儀、幻燈機進入課堂,到錄音機、語言實驗室在語言教學中的應用,從影碟錄像到廣播電視教育,一直發(fā)展到當今的多媒體課件制作、開發(fā)以及依靠互聯(lián)網的傳播,使網絡成為了集數字、音頻、視頻、圖片等于一體的載體,信息的儲存變得簡單、方便、易行、快捷,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來安排學習,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與學的方式方法,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只限于在學校進行的”地域觀念,教室已經不是授課最基本的物質條件,只要有互聯(lián)網的地方,就能隨處學習,隨時學習,教育向著無限的空間拓展,超越時空,超越國界,走向全人類。

  2人的全面發(fā)展原則

  人的全面發(fā)展原則要求成人高等教育課程體現最新的科技知識、信息和人文關懷。人的全面發(fā)展最根本是指人的智力、體力、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的協(xié)調發(fā)展,主要包括:身心健康的和諧發(fā)展、活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社會關系的協(xié)調發(fā)展、主體人格的完美發(fā)展和各種需要的合理滿足!雹苋说娜姘l(fā)展必須通過教育來實現,而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的更新日新月異,知識老化的時間在日益縮短,一次性學校教育無法實現人的全面發(fā)展所必須的新知識、新信息和新科技。有關研究顯示,知識的半衰期只有三年,更為形象地說,一個上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5年后知識的陳舊率為40%,10年后達到60%,20年后達到85%;一個90年代的大學生,在校所學的知識只占一生所學知識的10%~20%,還有80%~90%的知識要在工作后通過各種學習方式來完成和更新,鑒于此,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必須把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課程改革的出發(fā)點,把最新的科技知識、學科前沿信息都融入在課程教學中,著重提高人的活動能力,促進人的身心發(fā)展,學會處理復雜的社會關系,提升主體人格的品質。人的全面發(fā)展原則應貫穿成人高等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研究與實踐的全過程。人的全面發(fā)展不是紙上談兵,也不是一堂課兩課堂就能解決的問題,它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對教學組織者來說,需要提供的是可以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課程體系,對于受教主體來說,他通過學習這一課程體系,加上自身的內化,達到自身的全面發(fā)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以文學的學習作為主體,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這是由文學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的。高爾基說文學是一種“人學”,劉熙載說“文,心學也!薄拔膶W可以說是人生(全方位的、而不是某一側面的如法學)與人的心靈世界、精神世界(觀念、精神、情感與價值等)通過語言方式的一種藝術建構與呈現。文學對于社會人生的藝術呈現又是以人、特別是人的精神與靈魂為核心的,因而文學史又常常被稱為人的心靈史、靈魂史(勃蘭兌斯語),這是文學作為人文學科的特點與意義!雹荻鞲袼乖u價巴爾扎克的《人間喜劇》“甚至在經濟的細節(jié)方面(如革命以后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我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yè)歷史學家、經濟學院和統(tǒng)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⑥

  3結語

  總之,我們在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方案中,務必遵循上述原則,認真研究課程體系設置,包括基礎課和專業(yè)課的比例分配,選修課和必修課的時數安排,作家作品門派的選取,授課方式的選擇等等,都要在新的培養(yǎng)方案中得以全方位地系統(tǒng)地呈現。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4

  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作為各大學校中文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該學科培養(yǎng)了中文類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當前,漢語言文學社會需求廣泛,就業(yè)規(guī)模大,各大崗位均缺乏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在時代發(fā)展下,我國當前的科教事業(yè)受到了大規(guī)模沖擊,對于人才的需求在逐步變化中,這對傳統(tǒng)的漢語言專業(yè)而言不啻為巨大的挑戰(zhàn)。本文首先探討了漢語言文學的內涵與特點,總結了漢語教學中的相關問題,最后提出幾點解決方法。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存在問題;對策

  1.漢語言的概念與特征

  我國的漢語文學教育起始于五四運動時期,之前的漢語教育主要圍繞的是政府的服務,之前漢語教學的目的不在于學生能力的提高,而是為了為各朝各代培養(yǎng)政府所需要的人才。漢語言文學畢業(yè)的學生就業(yè)方向主要包括新聞、教育、編輯、行政文職和秘書等,上述行業(yè)均要求畢業(yè)生的文字表達能力強,口語表述清晰。在漢語學習過程中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表達能力,讓學生積累一定的文化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審美意識,讓學生擁有專業(yè)的寫作能力。學校里的漢語文學教育對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審美并不重視,在口語的表達與提高上花了過多精力,學生的整體素質尚未得到提高,這制約了學生的未來發(fā)展。較之專業(yè)性較強的醫(yī)學、建筑、機械學,漢語言文學的涵蓋面非常廣,職位的定義并沒有針對性與實用性。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特征在于傳承各種人文精神,探討人類的發(fā)展與生存,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職業(yè)教育中,漢語教育的意義體現在對人文精神層面的影響,漢語在社會發(fā)展中,就業(yè)壓力會越來越大。未來漢語教育在保持自身的教育核心基礎上,適當進行社會變革。

  2.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教育觀念不明

  漢語言文學學科的教育必須有明確的教學觀念,在教育過程中將所要講述的內容貫徹實施。漢語言教學在面對近年來的社會文化沖擊中有些措手不及,尚未明確自身的教學理念,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并沒有深入認識與了解。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就業(yè)率并不高,要想進行教學教育改革,必須進行實踐探索,想清楚了該專業(yè)到底是要培養(yǎng)怎樣的人。當前,我國的基礎教育正在推行全面的素質教育。對于教學中的新要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需要將教育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作為突破口,逐步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成果。

  2.2授課與考核單一化

  當前漢語教學課程多數是以學生聽講,老師講課的形式出現。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多,老師并不關心學生是否掌握了自己所講的知識,只是一味完成教學內容。在高校教學中,我們常?梢钥吹嚼蠋熢谇懊婧诎迳蠈憹M了板書,底下的學生趴倒了一片。這種教學形式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課堂中的交流幾乎局限在老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等方面。學生遇到了不懂的問題也不問老師,只有通過每學期的考試才能調整老師的教學進度,這造成了教學效率不高、質量不高。當前漢語考試是以書面試卷的形式,考的還是專業(yè)知識的掌握,關于實踐的內容涉及很少。在文學教育中,老師并未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情況考核,對于未來工作中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情況沒有進行情景模擬。單純的書面考試并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表達與思維想象力。

  2.3學生的就業(yè)能力不高

  在當前的社會教學中,學生的壓力越來越大。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畢業(yè)生被戲稱為萬金油,雖然學到的東西很多地方都能夠用得到,但是并不精。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就業(yè)問題首先是要突出文學專業(yè)的特長,強化學生的文字組織與口語表達能力。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在教學中忽視了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應用力,對于學生的審美、人文素養(yǎng)、口語培養(yǎng)方面都相當欠缺,這些都造成了漢語言文學的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動手能力較差,對于崗位要求較難適應。

  3.加強漢語言教學的相關對策

  3.1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規(guī)劃

  各大高校應當從戰(zhàn)略高度和全局方面重視漢語言教學,逐漸提高學生教學能力,提高學生文化涵養(yǎng),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在傳統(tǒng)教學中,老師對于課堂教學方案的管理并沒有太重視,在課堂中忽視了師生溝通,尚未充分把握學生的行為活動與思想培養(yǎng)。教師應當充分尊重教學激勵機制,在課堂中可以以情境表演的形式進行,以學生的思想活動和行為為基點,重視學生發(fā)展前景。在漢語言教學中可以就學生的未來就業(yè)前景,多以案例的形式向學生灌輸知識。在進行教學規(guī)劃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挖掘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興趣所在。思考教學中如何多講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引導師生教學互動,融洽課堂氛圍,使新課標的要求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實現。

  3.2開展就業(yè)為主導的教學方向

  在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過程中需要讓高校畢業(yè)生適應社會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審美和專業(yè)技能,將培養(yǎng)滿足社會需要的社會人才作為市場導向。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社會所需要的社會人才,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逐漸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表達能力。在教學改革中進行考核,加入更多提醒,減少學生的死記硬背。漢語言文學應當多組織學生觀看一些能陶冶學生情操的節(jié)目,比如百家講壇,子午書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老師可以組織各種文化沙龍,舉辦讀書會、演講比賽、辯論賽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與邏輯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就業(yè)需要,成為社會化的新型人才。漢語教學需要將社會的需要作為教學新導向,提高畢業(yè)生的就業(yè)能力。

  3.3以多媒體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

  計算機多媒體在當前教學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學生積極性。教師應當認識到多媒體的重要性,以多媒體的形式進行師生課堂互動。老師可以根據漢語言文學的專業(yè)特點,以多媒體的視頻、圖文、影音方面的優(yōu)勢,制作出多媒體的課件,配合板書授課。教師也可開設多媒體的互動課,讓學生課外自行制作相關的課件,加深學生對漢語言專業(yè)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多媒體應用能力。漢語言文學歷史悠久,在校畢業(yè)生數量非常大。在社會發(fā)展中,漢語言教學在不斷變革。作為漢語言專業(yè)的畢業(yè)生,需要正視存在的相關問題,探討事物的本源,并以合理的措施推進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萬宏韜.淺議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性的問題及對策[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版),20xx(12):283.

 。2]鄭君.新形勢下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5):256-257.

  [3]郝瀅瀅.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交際,20xx(12):228.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5

  摘 要:漢字系統(tǒng)的演變是一個長期、復雜、多層次的過程!抖鼗退鬃值洹分惺珍浟舜罅克鬃郑粋漢字的多種形體反映著漢字多途演進的過程。本文從《敦煌俗字典》中的俗字出發(fā),分析這些不同字形產生的內部機制,探尋漢字形體演變的多種途徑。

  關鍵詞:多途演變;漢字構形;敦煌俗字

  漢字系統(tǒng)歷史悠久,其演變也是一個長期、復雜、多層次的過程。在此過程當中,同一個字往往有著不止一個字形,《敦煌俗字典》里就有著眾多這樣的例子。編者黃征先生認為俗字是異體字里的一大類。而這類異體字,其產生有著多種動因與機制,既與漢字形體系統(tǒng)內部的演化有關,又受系統(tǒng)外部的因素的影響。本文暫且跳出“俗字”概念爭論的藩籬,拋開避諱俗字、上下文類化俗字等情況,著眼于漢字形體系統(tǒng)內部,就《敦煌俗字典》中俗字反映出的“同字異形”的部分情況進行分析,探索不同字形產生的內部機制,以此管窺漢字多途演變的路徑。

  一、形體來源的多樣性

  在古文字階段,一些字便有不同形體存在,這些形體在后來的演變中分別隸定成不同的字形。

  如“信”在《敦煌俗字典》里的寫法有“信”、“ ”,前者右邊為“言”,后者右邊為“口”,那后者是前者省寫后的形體嗎?“信”的金文字形有“ ”和“ ”,即“信”字的兩種寫法存在對古文字的兩種不同形體繼承的可能。因此在遇到類似情況時,應拓寬視域,從古字形審視漢字形體的多途演變,而不能簡單下結論,認為其中一個是后來因省寫而出現的字形,或者是不規(guī)范的字形,甚至是一種訛誤情況。

  有的字,其不同的形體可以追溯至古文字階段,那時它們是兩個相異的漢字。如“萬”的兩種寫法“萬”和“萬”。一些學者認為,二者是繁簡字關系,“萬”為“萬”后期的全新造字。我們來梳理一下和它們有關的線索!叭f”的篆體“ ”,《說文》:“萬,蟲也!倍巫ⅲ骸凹俳铻槭得!庇纱丝芍,“萬”的本意是蟲類,后假借為數詞。這個假借義在很早的時候就產生了,比如《詩經》有“萬億及秭”,《易傳》有“萬國咸寧”,“萬”的古字形有:“ ”(古鉥)“ ”(千萬鈞),說明“萬”字在很早的時候便出現,它并不是簡單的由“萬”簡化而來的新造字。至于后來“萬”是如何失去本義,保留假借義,與“萬”合二為一,則需要更多的文獻材料去驗證。

  “異”的兩種寫法“異”和“異”!爱悺弊w為“ ”,《說文》:“異,分也!睆霓脧念。畀,予也!爱悺钡淖w為“ ”,《說文》:“舉也。從廾, 聲。堯言驚愕而曰異哉也。謂異為異之假借也!庇纱丝磥,“異”的形體是在其假借表示“分”的意思之前就產生了。這就說明,并不能簡單地把“異”說成是因“異”而在后來創(chuàng)造出來的俗字!爱悺痹蹙痛嬖冢疽鉃椤芭e”,假借為“異”,此種緣由使得“異”這個字有了兩個形體“異”和“異”。

  二、形體的分化

  古文字筆形在隸定后常有著不同的演變方式,這造成了敦煌俗字有著不同的寫法。我們于其中看到的點畫之差,往往不是后來發(fā)生的省寫或訛

  如“市”的兩種寫法“市”和“巿”,一個上部寫作“點”,一個則是中間一豎貫穿!笆小钡淖w為“ ”,篆體筆畫 演化為橫筆,其中上部的豎筆,第一種路徑是演化為“點”,第二種路徑則保留豎筆,且貫穿下部,為一個整體。

  “生”有兩種寫法:“生”和“ ”。“生”的篆體為“ ”,篆體筆畫 ,分化成兩種筆形,“”和“一”,于是便有了以上“生”字的不同寫法。這種變化類型并不是單一的,同樣,“告”等字的筆畫亦有同樣的演變路徑。

  “光”的寫法有“灮”和“光”!墩f文》:“明也。從火在人上,光明意也。”篆體為“ ”!傲摇钡膶懛ㄓ小盁I”和“烈”!墩f文》:“火猛也。從火。”篆體為“ ”。其中的每一種形體,都有著相同的部分“火”,也就是說,“火”在作為一個漢字的構件時,會因不同的字形和位置,進行相應的演變。在“光”里分化為三點一橫的'樣子,在“烈”分化為“灬”。而這兩個字的另外一種形體“灮”和“烮”則保留了分化前“火”本身的樣子。

  三、形體的混同

  在文字發(fā)展的過程中,兩種不同的構件常;焱,使一個漢字出現不同的形體。主要有字體演變、簡寫、形似等造成的混同情況。

  如“艸”和“竹”的混用,如“符—苻”(此外還有“範”、“篤”等字,都有著相應的草字頭或者竹字頭的寫法)。為什么竹字頭和草字頭容易混同呢?因為弧線的形態(tài),容易簡化為直線。在小篆中,草字頭的形體為 ,竹字頭的形體則是 ,由此可見,二者是相似的,區(qū)別在于前者弧形向上,后者弧形向下。在篆書隸化的時候,這種向上或向下弧形結構,都有著同樣的變化趨勢,即兩條弧線分別向下或者向上平展伸直,成為直線。于是造成兩個構件的混同。

  “木”和“扌”的混同,如“校—挍”、“檀—擅”(此外還有“梪”、“捕”等字,都有著相應的提手旁或者木字旁的寫法)。觀察兩個構件的篆體,亦是較為相似的,木字旁為“ ”,提手旁為“ ”,前者包含向上和向下的弧線,后者包含的兩條弧線都向上。隸變的時候,前者的兩條弧線分別向上和向下拉直,后者的兩條弧線都向下拉直,則有可能造成兩個構件的混同。

  “穴”的兩種寫法“穴”和“宂”!赌窟B變文》:“或值刀山劍樹,穿穴(宂)五藏而分離!庇^察二者字形,“八”和“幾”形似混同。此處的“宂”不同于表“冗義”的“宂”(《說文》:“從宀,人在屋下,無田事!保,只是“穴”(《說文》:“土室也。從宀八聲!保┑牧硪粋形體而已,其形恰好與“宂”同,而意義上卻是“穴”義。

  “俗”的兩種寫法“俗”和“佫”。《雙恩記》:“雖居塵俗(佫)情高豁!庇^察二者字形,“谷”和“各”的上部混同。此處的“挌”不同于表“姓氏”的“佫”(《廣韻》:“曷各切,音鶴。姓也!保恰八住保ā墩f文》:“習也。從人谷聲。”)的另一個形體,其形恰好與“佫”同,而意義上表達“塵世、世俗”義。

  四、形體的定位

  構件定位,“是字形逐漸脫離物象而向表示詞的音義過渡的過程”,①敦煌俗字中,不同形體的構件位置不一樣,便體現了這一過程。如“浮— ”(左右位移)、“! ”(左右與上下的交互位移)、“苦— ”(上下位移)、“庭— ”(內外位移)。

  五、形體的改換 不同字形間,意義相關或聲音相近的構件會出現改換的情況,或改換義符。

  如“睹”的寫法有“睹”和“覩”!墩f文》:“睹,見也。從目者聲。覩,古文從見。當古切!奔磸哪、者聲的“睹”,從見、者聲的“覩”,反映出義符“目”和“見”的改換。兩義符的意義相關,這種關聯(lián)程度應該是它們改換的依據。

  “溪”的寫法有“溪”和“谿”!墩f文》:“谿,山瀆無所通者。從谷奚聲!薄妒琛范蓬A曰:“谿,亦澗也”。李巡曰:“水出于山入于川曰谿!彼尉唬骸坝兴幌瑹o水曰谷!薄稄V韻》曰:“或作溪。”“溪”和“谿”的義符“水”和“谷”意義聯(lián)系緊密,“溪”的義符“水”側重體現了“溪之有水”的特點。

  “歌”的寫法有“歌”和“謌”。關于“歌”,《說文》:“歌,詠也。從欠哥聲。謌,或從言。”關于義符“欠”,《說文》有:“張口氣悟也。象氣從人上出之形!倍爸g”的義符“言”也與嘴巴發(fā)出的動作有關,二者可互換。

  改換聲符:“饋”的兩種寫法“饋”和“餽”!墩f文》:“饋,從食貴聲。求位切。”“餽,吳人謂祭曰餽。從食從鬼,鬼亦聲。俱位切。又音饋!甭暦百F”和“鬼”可互換!拌钡膬煞N寫法“璇”和“璿”!墩f文》:“璿,從玉睿聲。似沿切!薄稄V韻》:“璇,似宣切!甭暦靶焙汀邦!笨苫Q。

  六、形體的簡省或增繁

  1。簡化

  隨著字形向著記號化的方向發(fā)展,書寫的經濟性和其它一些原因,一些俗字形體反映出簡化的趨勢。

  “寧”和“寕”。關于“寧”,《說文》:“從丂寍聲。”“寕”字將聲符中的“心”簡化為橫筆,改變了聲符的形體結構。

  “竝”和“並”。關于“竝”,《說文》:“併也。從二立!焙笳邔⑶罢叩墓P畫加以糅合,兩個立字的中間兩點變成兩豎,上下兩橫由斷筆變?yōu)檫B筆,筆畫變少了,書寫也方便了。不過“竝”表示兩個立字的構形理據也隱匿了。

  “霑”和“沾”。關于“霑”《說文》:“從雨沾聲!薄都崱吠ㄗ鳌罢础。“霑”省掉了義符“雨”,保留聲符,形成了“沾”這個字形?赡芤驗椤罢础弊肿筮叺摹八焙汀坝辍币饬x相關,替代了其作用所致。

  “寶”和“珤”。關于“寶”,《說文解字》:“從宀從王從貝,缶聲。”“珤”,是將“寶”義符中的“宀”、“貝”部分省去而形成的。

  2。繁化

  “佞”和“倿”。關于“佞”,《說文》:“從女。仁聲。”“倿”字的右上部變成了“立”,這是改變了聲符形體結構的一種演變。

  此外,還有為強化意義出現的增加義符的情況。

  如:“果”和“菓”。《妙法蓮華經講經文》:“采菓給(汲)水,拾薪設食!薄扒憽钡牟葑诸^強化了果實的植物屬性。

  “舞”和“儛”!洞蟀隳P經》(卷十一):“或歌或儛,或身轉動!

  “亻”亦強化了人的活動義。

  除了義符的變化,還有增繁聲符的情況。

  如:“忙”和“恾”!堆嘧淤x》:“渾家大小,亦(一)總驚忙(恾)。”右邊的聲符“亡”增繁為“芒”。

  我們基于《敦煌俗字典》中“同字異形”的部分情況,探討了漢字形體演變的一些途徑。漢字的形體由圖像走向筆畫化或記號化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在歷時層面和共時層面相互交織的情況下,看待漢字的不同形體時,不能“一刀切”地只從一個平面來分析這些字形,認為某些字形是后來新造出來的或者是訛誤現象等。應該把它們放到整個時空鏈條里,看到演進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囿于材料和學識,筆者對此也只作了一個冰山一角的粗略探討。關于漢字多途演變的內部機制,留待將來再作更為深入透徹的研究。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6

  在高職教育階段,寫作能力是最能體現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能力,也是影響甚至決定學生未來是否能順利就業(yè)的關鍵能力。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全面了解與分析制約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多種因素,并大膽創(chuàng)新、不斷探索可優(yōu)化寫作教學實效的策略。只有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一些積極因素為高職漢語言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的顯著提升創(chuàng)造條件。那么,在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中,如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是教師急需思考的問題。

  一、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培養(yǎng)現狀問題

  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當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中尚且存在一些問題,限制與阻礙了學生寫作能力的快速提升。現將這些問題總結如下:

  (一)寫作基礎薄弱

  與普通院校漢語言專業(yè)學生相比,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寫作基礎很薄弱,雖然部分高中生源的寫作基礎還較為理想,但是大多數職高、中專生源的寫作基礎就不盡如人意,并且這些學生在高職教育階段對文化課也不夠重視,這就使得他們不能積極參與寫作訓練與學習活動,從而不利于寫作能力的快速提升。另一方面,因為生源來源渠道繁多、寫作基礎差異性過大,導致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在組織寫作教學活動時很難制定出符合各個特點學生的教學方案,以至于其寫作教學成效一直處于較低狀態(tài)。

  (二)教學方式枯燥

  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當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質量不夠理想的主要原因,是教學方式過于枯燥、乏味,難以激起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從而使得他們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去創(chuàng)新與優(yōu)化寫作內容與形式,進而制約了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受傳統(tǒng)“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模式的長期影響,不重視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將理論教學作為主要教學內容,片面地認為只要讓學生學習足夠多的寫作知識與技巧,自然就能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了,忽略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對教學成效的巨大影響作用,從而限制了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的切實提升。

  (三)寫作延續(xù)性不足

  漢語言文學屬于一門工具性學科,學生要想真正優(yōu)化自身的語言素養(yǎng),就應該從點滴做起通過大量的寫作訓練活動逐漸積累寫作經驗與技巧,而不可急于求成。但是,在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育中,院校與師生都對寫作訓練的延續(xù)性認識不足,比如從高職課程安排方面就可窺視一二:很多高職院校只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大一新生安排有寫作課程,并且課時數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不能對寫作課程報以嚴肅而認真的態(tài)度,只有在教師明確布置一定的寫作任務時才會動筆,而自身缺乏主動進行寫作訓練的意識。在這種缺乏延續(xù)性訓練的寫作教學背景下,很多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畢業(yè)論文都難以高質量、順利完成,這也不利于學生科學寫作習慣的養(yǎng)成。

  二、有效應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問題的策略

  依據上文歸納的當前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憑借自身多年從事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教學工作經驗,在深度剖析出現以上問題原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探究了一些解決對策,供各位同仁參考。

  (一)加大基礎寫作技能教學

  為切實解決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基礎薄弱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寫作基礎,并刻意加大對學生基礎寫作能力的訓練活動。比如針對作品中條理不清、病句、錯別字較多的學生,教師應加大對這類學生漢語基礎知識的訓練力度,幫助他們增強應用字詞句的能力;針對各種常見文體格式沒有清晰認識的學生,教師應引導他們主動搜集各種文體寫作教程,大量閱讀范文,使得他們在耳濡目染中扎實掌握各種文體的寫作規(guī)范。在實際操作中,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做好以下幾點:(1)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理念,幫助學生明確認識寫作教學的重要性,鼓勵他們從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入手,逐步增強自身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從而為寫作技能的顯著提升奠定良好基礎。(2)引導學生梳理各種常用文體的寫作格式,為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閱讀素材,鼓勵他們通過大量閱讀與批量訓練,循序漸進地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3)制定健全而科學的寫作教學考核制度?己酥贫炔粌H是激勵學生積極學習的法寶,而且也是引導學生如何提升寫作能力的指揮棒。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依據學生特點及具體的寫作教學目標,恰當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使得學生的寫作優(yōu)點與缺點都能在考核過程中得以清晰體現,從而為學生后期的寫作學習提供精準依據,進而使得學生都能更有目的性地參與到寫作教學中,最終快速提升自身的寫作能力。

  (二)大膽創(chuàng)新寫作教學方法

  在全新的教學環(huán)境與教育目標背景下,要想有效提高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就應該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究更生動、有趣、形象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fā)組織教學活動,從而使得他們都能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寫作教學中。由于高職院校生源過于復雜,學生基礎差異性過大,因此“一刀切”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多個特點學生的學習需求。在這種情況下,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課程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知識背景、寫作水平、興趣愛好、個性特點、就業(yè)意愿等情況,在此基礎上依據一定的標準,將學生合理劃分為多個層次,然后以學生的興趣為中心、結合具體的寫作教學內容,并為各個層次學生制定與其學習需求與學習能力相一致的教學目標與考核方案,從而使得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寫作教學中獲得一定的提高與進步,進而使得每個學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最終都能以更積極而自信的態(tài)度投入到以后的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學實踐表明,在分層教學法組織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寫作課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很高,他們都能以飽滿的熱情、活躍的思維分析與探究寫作知識與技能,最終的教學成效也十分理想。

  (三)鼓勵發(fā)展個性化的寫作

  在學生基礎寫作能力得意提升的基礎上,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盡可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寫作需求得意實現。只有這樣才能充分激發(fā)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才能使得各個層次學生的寫作學習需求得意滿足。以就業(yè)為導向的高職漢語言文學教育,應以學生的就業(yè)需求為核心,盡可能為學生組織出有助于其職業(yè)素養(yǎng)與就業(yè)能力提升的寫作教學內容。比如,有些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希望自己畢業(yè)后能成為編劇、有的希望自己能做企業(yè)的文案、有的希望自己能當一名語文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調查問卷、訪談法等方式對學生的個性化寫作學習需求進行全面而清晰的掌握,然后以他們的就業(yè)特點為核心精心設計恰當的寫作教學內容與形式。在實際操作中,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重審自身的教學引導者與組織者地位,提高自身的服務意識,鼓勵學生全方位、多層面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充分發(fā)揮他們自身主觀能動性高效率學習寫作知識、提升寫作能力。比如,在備課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依據自身興趣自主選擇相關寫作課程,從而使得學生所學習的寫作知識與自己未來的職業(yè)需求更為契合,進而使得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各種寫作訓練活動中去?偠灾呗毥逃且环N以就業(yè)為導向的特殊教學階段,其肩負著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應用型、實踐型人才的重任。因此,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就業(yè)意愿,并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中心盡可能為他們組織出符合他們學習需求的寫作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在重視對學生基礎寫作能力提升的同時,還應兼顧學生的個性化寫作愿望的滿足,并可于與時俱進地將先進性的、生動的、有趣的教學方法應用到日常寫作教學活動中,以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生參與寫作教學活動的興趣與主動性。只有這樣,才能為高職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學習平臺,才能循序漸進地增強他們的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俊霞.對高職漢語言文學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11).

  [2]吳國忠,牛靜,劉小禾.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學理論,20xx(36).

  [3]李丹.加強寫作訓練,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2):37-38.

 。4]張培.試論高職漢語言文學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J].知識經濟,20xx(20):145.

 。5]李小亞.如何提高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2):45-46.

 。6]楊榮.淺談如何培養(yǎng)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的寫作能力[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xx(14):81-82.

  [7]姜馨越.關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寫作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J].中華少年,20xx(11).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7

  漢語言文學是中國高等教育的主干專業(yè),成熟的培養(yǎng)模式、深厚的知識傳授和復合的實踐能力使其專業(yè)影響力日益擴大。但長期以來的墨守成規(guī)、抱殘守缺的教育意識卻也嚴重阻礙著該專業(yè)與社會需求的融合,也影響了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特別是師范類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長久以來形成了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保守僵化的教育思想使得該專業(yè)走向了發(fā)展的困境。而與之相銜接的中學教學,卻進行著如火如荼的新課改,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和自主發(fā)展已漸入佳境。那么,在高等教育轉型發(fā)展的緊迫形勢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該如何調整策略,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該如何高效結合,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和市場需要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呢?本文將以此為問題的切入點,著重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創(chuàng)新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探討。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原則

  當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形式是向應用技術型轉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重心也從知識傳授變?yōu)槟芰ε囵B(yǎng),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老牌傳統(tǒng)專業(y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有著明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即培養(yǎng)出具有扎實的漢語言文學基礎知識,在新聞出版、高校、科研機構和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從事文學評論、漢語言文學教學與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傳方面的實際工作的漢語言文學高級專門人才。為適應教育轉型的需求,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更加明確,即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人才。因此,扎實深厚的人文素養(yǎng)、強化提高的創(chuàng)新能力成為教育教學的主要內容,而構建“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素質和創(chuàng)新并重”的實踐教學體系也就成為培養(yǎng)高級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

  1.目標性原則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必須符合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和要求,突顯創(chuàng)新能力和應用能力。既要遵循人才培養(yǎng)方案,科學設置實踐類課程,依據教學計劃,開展實踐教學,又要與課堂教學相輔相成,熟練和深化理論知識,提高和增強實踐能力,培養(yǎng)出兼具人文素養(yǎng)和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獨立性原則

  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是將理論置于實踐之上,實踐教學因不被重視而只能“寄人籬下”,缺乏獨立的體系。而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確立,突出強調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使得建構相對獨立的實踐教學體系是十分必要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重在對學生語言文學運用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包括基礎的鋼筆字、毛筆字、粉筆字、寫作、口語表達、朗讀朗誦,還包括現代化辦公能力、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等。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單純依靠幾個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是難以承擔的,必須有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完成人才培養(yǎng)重任。

  3.特色性原則

  特色是專業(yè)生存和發(fā)展的源動力。富有特色的實踐教學體系也體現了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特色。構建以素質教育為核心,實踐應用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走出一條特色之路,使學生在專業(yè)技能上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主要遵循的原則,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內容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在內容上應包括基本能力、專業(yè)能力、綜合能力三大模塊;灸芰χ饕ǹ谡Z表達能力、漢字書寫能力、基礎寫作能力等;專業(yè)能力主要包括鑒賞能力、審美能力、文字綜合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等;綜合能力則是在實踐環(huán)境下,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基本能力和專業(yè)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增加實踐類課程或課程實踐內容

  根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和要求,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統(tǒng)籌安排實踐類課程,增加實踐教學內容。實踐類課程的設置要本著“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強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融合,凸顯知識應用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如對應基本能力培養(yǎng)的書法、朗讀與演講、寫作等課程;對應專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古代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語言學概論、文學概論、中國文化概論等課程,強化教學的實踐性內容,將理論轉化為能力;對應綜合技能訓練的微格訓練、畢業(yè)實習、畢業(yè)論文等實踐環(huán)節(jié)。這些課程均衡分布于大學四年,使實踐內容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同時,在傳統(tǒng)課程中,淡化理論傳授,增強實踐內容。如寫作能力,除基礎的寫作課程外,其他專業(yè)課也可安排適當的寫作練習。學生可以自由寫作,小說、詩歌、評論、雜感、散文等等,文體不限,使學生在大學的學習中不間斷地練習寫作,進而達到專業(yè)技能訓練的目的和效果。而且,課程實踐內容的增加也可促進課程考核的改革,將寫作練習記入平時成績,占總成績的30%,可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拓第二課堂實踐教學平臺

  作為一個重要的實踐平臺,第二課堂在培養(yǎng)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方面是有著重要作用的。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延伸和有益補充,是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鍛煉大學生操作技能、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相較于第一課堂重在理論傳授,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和專業(yè)能力而言,第二課堂的優(yōu)勢則在于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培養(yǎng)或拓展多方面的素質與能力。一方面,重視開展第二課堂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專業(yè)社團、興趣小組,研讀專業(yè)著作,聽取學術報告,參加學科競賽,發(fā)表文章或論文,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力。另一方面,以學生會和學生社團為依托,舉辦征文活動、演講比賽、書畫比賽、話劇演出、經典詩文誦讀比賽、講課大賽、說課大賽、多媒體課件制作大賽等等,對于職業(yè)技能的提高、專業(yè)素質提升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為今后走向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3.逐漸實現“職業(yè)資格證書體系推動型”實踐教學模式

  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xx—20xx年)》中明確提出,推進地方高校轉型發(fā)展,加快現代職業(yè)教育體系建設,強調了職業(yè)教育和職業(yè)能力培養(yǎng)的發(fā)展趨向。職業(yè)資格證書是從事某一職業(yè)所必備的學識和技能的證明,體現了理論的實踐應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應當重視職業(yè)能力的培養(yǎng),改革現有教學模式,將職業(yè)資格證書培養(yǎng)以實踐課程或實踐環(huán)節(jié)的形式納入人才培養(yǎng)方案,建構富有特色的“職業(yè)資格證書體系推動型”實踐教學模式。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應具備文字能力、教學能力、英語能力、計算機能力、溝通能力及綜合能力等等,可以通過教師資格證書、秘書證書、四六級證書、國家計算機證書等進行評估,進而促進職業(yè)能力的提升。因此,把實踐能力和職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真正貫穿于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也是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方式。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奥仿湫捱h兮”,如何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科學設計課程體系,如何探索應用型實踐教學的新途徑,如何將人才培養(yǎng)與地方經濟發(fā)展的需求結合,都是我們需要審慎思考的問題。只有加強實踐教學的改革和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實踐教學體系,才能培養(yǎng)出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專業(yè)人才。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8

  互聯(lián)網時代下,我們的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互聯(lián)網浪潮的影響,我們周圍的頑固舊事物一個個被淘汰,不適應現代社會的一切事物終將被歷史所淘汰。我們處在一個變革的大時代,即使從事教育事業(yè)依然不例外。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自身的學科特點雖然保守,傳統(tǒng),但是在新的時代下對于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依舊應該改革,應該更新。只有采取新的,科學合適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進行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我們的高校才能夠培養(yǎng)出一大批真正適應社會,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

  一、開設精品課程,將學科教學精細化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作為中國的國粹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很多經典的內容,我們完全可以開設出很多精品課程,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高品質的課程開設,才能夠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目前我國高校的很多精品課程基本都是理科類的,筆者認為這與過去我國國家發(fā)展需要是密切相關的,現在,我國已經基本實現了國家工業(yè)化,而國家精神文明建設,國家的文化建設還很欠缺。所以,國家十分有必要對高校進行資本輸入,幫助高校開設精品課程,提高漢語言文學相關課程的質量,從而培養(yǎng)出一批具備頂尖漢語言文化素養(yǎng)的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貢獻出一份力量。漢語言文化專業(yè)可以說是一個內容十分繁雜的專業(yè),為了優(yōu)化學科教育,應該將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學工作精細化,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下開設具體的精細學科,例如先秦諸子百家文化,魏晉南北朝文化以及唐宋詩詞文化等等。將學科教學精細化一方面有助于更加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另一方面則有助于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發(fā)展。

  二、積極改革教學方法

  高校要改革教學的方法,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現代社會,教育的發(fā)展,對于培養(yǎng)人才起到的作用比較小,對教育基本是一種浪費。高效漢語言專業(yè)目前十分有必要進行教學方法改革。首先從事漢語言文學教學工作的高校教師要更新自己的觀念,改變傳統(tǒng)的培養(yǎng)人才的方式。例如,在民國時期,當時的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曾去看望他的研究生,當時他對自己的研究生要求說要在屋子里待上十年,才能在漢語言文學領域有所建樹。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現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還要像過去那樣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可能取得專業(yè)內的突破成就嗎?當然是不能的,如果仍然按照過去的專業(yè)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現代的人才,那么我們只會培養(yǎng)出一大批書呆子而已。在互聯(lián)網時代,處處都是知識,到處都是經驗,我們與這個世界聯(lián)系的方式越來越容易,漢語言文學教學的方法方式應該開放化,促進學生與社會,外界的接觸,在體驗中感受知識,在經驗中總結升華知識。

  三、更新教材內容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即使是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知識也不可能一成不變,也在發(fā)生著變化,尤其是我國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知識與社會主義理念,核心價值觀相互融合之后,產生了新的內涵。關于漢語言文化專業(yè)教材的內容,筆者認為應該貫徹五年一大變,三年一小變的教材改革方針。要建立常態(tài)機制對漢語言文化專業(yè)所使用的教材進行更新?lián)Q代。漢語言文化專業(yè)要以培養(yǎng)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專業(yè)人才為目的,所以,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教材要同社會現狀相結合,內容要立足于社會現實,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任務,培養(yǎng)社會需要的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人才。

  四、注重教學科研與社會的連接

  一直以來,我們的國家和社會對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科研工作不夠重視,投入的資金要比理工科學投入的資金少得多得多,這就嚴重制約了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等文科專業(yè)的發(fā)展。幾乎所有的從漢語言專業(yè)的研究工作者都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他們將自己埋身與浩如煙海的漢語言文化書籍中,一心在象牙塔中鉆研?墒,建國以來這近七十年,我們在國學領域幾乎沒有出過一個世界級大師,可是在民國那短短的二三十年,中國的國學大師卻繁星閃耀。從這樣的對比中,筆者認為,政府要注重教學科研工作與社會相連接,與社會連接才能使從事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人才無論是眼界還是胸懷,都大大的擴大,對于他們積累情感,經驗,知識都有重要的意義。

  五、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在新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我們需要一大批具有優(yōu)秀素質的教師。漢語言文化專業(yè)是我國傳統(tǒng)的專業(yè),在民國時期,很多都是以師徒的方式進行教授的,所以才能大師培養(yǎng)出大師,造就大師輩出的時代。現在我們高校的教學資源十分有限,而且自從高校擴招以來,高校的學生越來越多,一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班上往往有七八十號學生,如果我們再沒有優(yōu)秀的教師,教授進行教學工作,又怎么能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呢?即使是在新的,科學的漢語言文化人才培養(yǎng)的教學模式下,缺乏優(yōu)秀的教師團隊,就好比肥沃的土壤里沒有栽種優(yōu)秀的種子。目前高校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對國外頂尖的.漢語言文化領域的人才進行高薪聘請,二是將本校的優(yōu)秀的學生送去國外深造,學成之后再被高校返聘?傊,無論是采用什么樣的方法,我們都一定要加強高校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師資隊伍建設。

  六、科研與教學兩手抓,兩頭強

  在新的漢語言文化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我們要做到科研與教學兩頭抓,兩頭并重,兩頭強!高校重視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科研工作,投入資金幫助科研人員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優(yōu)秀的科研成果為漢語言文化專業(yè)的教學工作提供可靠的知識基礎和學生接受高素質,高水平教育的保障。同時,優(yōu)秀的教師從事教學一線的工作,將漢語言文學領域內的前沿成果講授給學生,有助于培養(yǎng)出高素質,高水平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領域的人才。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學質量又能返過來推動科研工作。

  七、優(yōu)化教師,學生考核評優(yōu)方式

  高校在新的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要采取新的考核評優(yōu)方式,過去傳統(tǒng)的考核方式在今天不利于考核教師以及學生的綜合素質,F代是互聯(lián)網信息化時代,我們應該重視體驗,重視連接互動,而不應該一味地追求最終的結果。漢語言文化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且老師,學生的能力體現在各個方面,科學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帶動老師以及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專業(yè)的發(fā)展,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

  八、結束語

  隨著國家文明程度的提高,我們開始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一大批具有新時代思想,精神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人才。高校傳統(tǒng)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培養(yǎng)人才方式已經不足以適應時代,社會的需要,無法培養(yǎng)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所以,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培養(yǎng)人才必須采取新的模式,新的方法,而且將這些新的模式,新的方法切實地貫徹到人才培養(yǎng)的實踐中去。筆者認為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的實行困難重重,會有很多阻礙,但是,我們仍然要克服種種困難,努力實現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改革。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9

  節(jié)選自劉鶚長篇小說《老殘游記》的《明湖居聽書》(人教版高中第四冊)與著名作家葉君健的散文《看戲》(人教版初中第一冊)都是描寫演唱藝術的不可多得的珍品。兩文在選材剪裁、側面烘托、描摹聲音諸方面各具匠心,各臻完美。

  一、選材相似,剪裁不同《明湖居聽書》記敘了老殘在明湖居戲園聽白妞說書的所見所聞,《看戲》描寫了首都人民在露天勞動劇場觀看京劇表演大師梅蘭芳先生演出《穆桂英掛帥》的場面。兩文都描寫了觀眾的表現和演員的演唱。但是,前文的描寫重點放在白妞說書的高超技藝上。作者從白妞的出場到終場,從白妞“秀而不媚,清而不寒”的外貌、簡單熟練的動作、“一顧一盼”的表情到出神入化的的演唱,完整細致地描寫了白妞演唱的全過程。而寫觀眾卻很簡略,除開頭幾段外,只有白妞出場時的“鴉雀無聲”、演唱結束時的“轟然雷動”和末段簡短的評論。后文描寫的重點放在觀眾的熱情表現和梅蘭芳先生表演藝術的完美兩個方面。作者詳盡具體生動地描寫了觀眾觀看京劇的全過程。演出之前,以“人海在屏住呼吸”比擬觀眾的熱切期待;演出開始,以“海面陡然膨脹起來了”比喻觀眾的感奮投入;演出之中,以“觀眾像著了魔一樣”形容觀眾的凝神靜氣;演出高潮,以“潮在漲”描摹觀眾的如癡似狂;演出結束,以觀眾“像潮水一樣”描寫觀眾的仰慕崇拜。作者處處設喻,時時緊扣觀眾與演員的共鳴來表現觀眾的情緒。而對梅蘭芳先生表演藝術的描寫只集中在課文的第四自然段。作者從“輕盈矯健”的臺步、“圓潤的歌喉”、“優(yōu)雅”的動作、“婀娜”的身段等京劇藝術的幾個方面來表現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完美。

  文章內容的詳略,取決于表達中心的需要。兩文作者都能根據表達中心的需要適當剪裁。前文的中心在于突出白妞演唱藝術的登峰造極,寫觀眾的反應和評論僅僅為了從側面烘托白妞演唱技藝的無與倫比。后文的中心是贊美“我們擁有這樣熱情的觀眾和熱情的藝術家”,寫觀眾的表現不僅僅是為了從側面烘托梅蘭芳先生的藝術造詣的高深,也是為了體現首都觀眾對京劇藝術和梅蘭芳大師的高度熱情和衷心喜愛。而對梅蘭芳先生的描寫,既贊美了他表演藝術的完美,又贊揚了他熱愛祖國、熱愛京劇藝術的崇高思想感情。

  所以,前文對白妞說書技藝的描繪濃墨重彩,而寫觀眾卻比較簡略。后文寫觀眾詳盡具體,而寫梅蘭芳先生的表演卻凝練簡潔。由此可見兩文作者剪裁的.匠心與功力。

  二、妙用烘托,同中有異烘托是兩文寫法上最顯著的藝術特色,但兩文烘托的側面、角度同中有異。

  《明湖居聽書》從劇園的盛況、琴師的彈奏、黑妞的演唱以及觀眾的評論等多個側面層層鋪墊、步步映襯,烘托了白妞的精湛技藝!犊磻颉凡粌H以劇場環(huán)境和觀眾表現來烘托梅蘭芳表演藝術的卓越,還以《穆桂英掛帥》的簡單劇情及穆桂英藝術形象來烘托觀眾和演員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

  兩文都通過渲染劇園或劇場的濃烈的氣氛來反襯演出的無窮魅力。但前文運用了以動襯靜法,而后文運用的是以靜襯動法。

  《明湖居聽書》開篇極力寫“鬧”:“滿園子里的人,談心的談心,說笑的說笑”,戲園里“熱鬧哄哄”,“什么話都聽不清”。而白妞出場時,戲園里“連一根針吊在地上都聽得見響”。作者對戲園里嘈雜場面的描寫,為白妞出場時的肅靜埋下了伏筆,以嘈雜反襯肅靜,以動襯靜,有力地襯托了白妞說書征服人心的力量,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看戲》開頭著力寫“靜”:“沒有風,公園里那些屹立著的古樹是靜靜的。樹葉子也是靜靜的。露天的勞動劇場也是靜靜的。”觀眾這個“人!痹凇捌磷『粑保是靜靜的。這樣從不同角度渲染了靜謐的氣氛,為寫梅蘭芳先生的精彩表演作鋪墊,為寫熱情觀眾的涌起作襯托。作者以靜襯動,充分突出了觀眾的熱情和藝術家的熱情這一中心。

  三、描摹聲音,各盡其妙兩文都直接描寫了藝術家的演唱。但是,《明湖居聽書》完整細致地描寫了白妞演唱一個唱曲的全過程:“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揚起”—“人弦俱靜”,作者不僅描寫了演唱的起始—發(fā)展—跌宕—高潮—結束的全過程,而且把演唱的每一階段作了聲聲入耳、歷歷在目、句句銘心的細致描寫,這樣使讀者既可從整體上體會白妞說書的全局特點,又可從局部上具體感受白妞說書的美妙!犊磻颉穭t概寫梅蘭芳先生在一出京劇里的演唱,寫“聲音在夜空中顫動,聽起來似乎遼遠而又逼近,似乎柔和而又鏗鏘”,準確地表現聲音的層次性和神奇美妙的特點。

  兩文描摹聲音,都能馳騁想象,以形喻聲,賦形于聲,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音樂形象轉換為有形可見的立體的視覺形象。但是,《看戲》一文設喻單一,而《明湖居聽書》一文設喻的角度是多方位的。

  《看戲》主要從視覺設喻,將“歌詞”比喻為“珠子”,“歌詞像珠子似的從她的一笑一顰中,從她的優(yōu)雅的‘水袖’中,從她的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滾下來,滴在地上,濺到空中,落進每一個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遠的回音!薄爸樽印薄皾L”“濺”“落”,形象立體地表現了藝術家唱腔的字正腔圓、柔和鏗鏘的特點,表現了梅蘭芳先生的歌喉美妙動聽,入耳入心,令人回味無窮。

  《明湖居聽書》一文或從感覺設喻,以“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比喻聲音的甜潤;或從視覺設喻,以“一線鋼絲拋入天際”比喻聲音的尖細、高亢、剛勁有力,以“攀登泰山的景象”比喻聲音的激越高昂、參差錯落。這樣寫,真切地表現了白妞說書“山外青山樓外樓”“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美妙境界,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臨其境。

  除了運用以形喻聲法,《明湖居聽書》還用了以色比音、以聲比聲的手法:以絢麗繽紛的“東洋煙火”比喻聲音的多姿多彩,變化無窮,這是以色比音;以“花塢春曉,百鳥亂鳴”比喻多種聲音交相配合的和諧悅耳,這是以聲比聲。作者妙筆生花,讀者應接不暇。盡管兩文所寫演唱過程有所不同,但都能曲盡其妙;盡管兩文寫聲手法大同小異,但都繪形繪聲,各臻完美。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0

  摘 要:漢語言文學本身就是中國五千年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漢語言文學對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漢語言文學教學。在實際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明確教學任務,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并掌握漢語言文學。本文就主要圍繞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要性進行簡單的闡述,供相應的教師參考。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教學;提高;人文素質;重要性

  1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漢語言文學是人文學科類的科目,當然它也是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文化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展現中國精神文明發(fā)展的歷程,還可以彰顯人文關懷對時代發(fā)展的重要性。在之前的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將大部分時間精力都放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提高學生精神文明等方面,然而近些年中國的經濟、信息技術等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即從之前的單一人才到現在的復合型人才,漢語言文學的學生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所以基于這樣的發(fā)展背景,為了培養(yǎng)出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漢語言文學人才,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就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興趣,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將提高學生人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的目標,這樣培養(yǎng)出的漢語言文學人才才能更好的適應社會的發(fā)展,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2實際的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如今的中國教育還是一種應試教育模式,學習不是為了學習知識為學習,而是為了響應考試而學習,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是將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一些理論知識和文章結構分析等,同時課上的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解,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并沒有時間思考和交流,所以最終的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另外,人文素質教育在如今物質化的時代受到一定的沖擊,社會呈現出一種現象:人們都在不斷的追求物質,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的追求。因此這就使得社會上出現了一些錯誤的道德觀、是非觀、價值觀等。很顯然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現代教育中并沒有意識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實際的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完全忽略了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所以想要改變這一現狀,建立一個和諧、文明、道德的社會,就需要教師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重視人文素質的教育,及時對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價值觀、世界觀。

  3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加強人文素質教育的具體方法

  3.1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加強情感教育

  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加強情感教育,即通過情感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如今中國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較大的發(fā)展和進步,所以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過程中只是簡單的掌握其中的一些理論知識,并不能靈活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也不能正確領會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內涵。因此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對現在的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重視學生的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可以通過情感教育來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3.2教師可以以德育人

  想要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首先教師就應該學會以德育人。從當前教育的要求來看,想要教好漢語言文學這門課程,僅僅具備相應的理論知識是不夠的,教師還應該具有較高的人文素質。學生和教師在一起的時間相對較長,所以教師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與提高有重大的影響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自身就應該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養(yǎng),并影響周圍的學生。當然還可以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適當的添加一些德育教育,幫助學生不斷的提高自身的素質和涵養(yǎng)。

  3.3結合實際生活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并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在對學生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該加強課本理論知識的講解,等到學生掌握所講理論知識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所講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理論知識的內涵。有關調查顯示,現階段的學生們的漢語言文學學習的積極性比較差,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是因為應試教育的影響,將這門學科變得枯燥乏味,完全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可以提前了解一下學生的興趣愛好,通過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來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這樣才能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最終才可以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當然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這樣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下自主學習和探究,領悟漢語言文學的魅力。

  4結語

  綜上所述,人文素質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甚至對整個社會的和諧、文明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李豐.試析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亞太教育,20xx(21):152.

  [2]張瑞華.中職漢語言文學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討[J].科學與財富,20xx(01):58.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1

  一、加強民族文化課程的建設

  在海南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學校教育中黎族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研究”和全國教育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基于黎族文化資源的地方課程的開發(fā)研究”等科研項目的帶動下,專業(yè)課程內容改革走向深入,陸續(xù)開設了《海南文化概論》、《海南黎族文化概論》等課程。通過地方文化課程的講授,激發(fā)學生研究地方文化的熱情,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歷屆畢業(yè)論文選題中,海南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成為同學們重點關注的問題。

  二、優(yōu)化課程體系,強化課程改革和教學方法改革

  1.基于“文本細讀”的課程內容改革與建設。隨著高等教育育人理念由知識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轉變,教學方法改革已經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yǎng)模式變革的突破口。基于文本細讀的合作式教學法的研究和實踐源于當前文學課程教學的困境,在指導中文專業(yè)的學生進行教學試講時,我們發(fā)現教學的技巧和一般方法是學生易于掌握的,最難的是他們不知道怎么進入文本分析,自己認真閱讀過的文學作品非常少,幾乎不具備解讀作品的能力,一旦遇到具體的文本語言問題就無從把握。大學的文學史課程教學普遍存在重視文學思潮和史料知識,輕文本細讀的問題,文學專業(yè)課在學生的理解中只不過是背熟作家生平、主要作品以及文學史意義而已,在浮躁的心態(tài)下,學生們傾向于閱讀一些經典作品的簡縮本、了解一些故事的梗概、寫一些印象式的讀后感或概念式的說教。課堂上的文本分析則越來越走向簡單化和程式化。針對這些問題,本專業(yè)嘗試實施基于文本細讀和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該項目20xx年獲得省級教改項目立項,強調主干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強化原典作品閱讀,在課程建設上從三方面加強力度:文學類課程以作品閱讀闡釋為核心,輔以文學史線索;試題多從理解作品角度出發(fā),增設原典導讀課程。增設課外古詩文背誦的實踐必修環(huán)節(jié)。通過這些做法加強學生對原典作品的閱讀深度。

  2.基于“合作學習”的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為了改變文學課程大班教學困境,同時也為了解決學生文學理論知識概念認知與學生文學感悟能力和寫作能力提升的教學沖突,我們對教材具體內容的講授環(huán)節(jié)上積極開展了基于文本細讀的合作式教學方法改革。首先,把以往的語文課程與教學、文學史課程進行提煉,對不同時期的文學史教學注重以經典文本細讀為主。其次,在課程上注重研究性課程的開發(fā),以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應具備的能力結構和將來的發(fā)展需求為依據來開設。如開設讀書報告實踐課程,同學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名著細讀,提交讀書報告,以讀書會的形式進行研討交流。再次,將課堂知識講授與合作式小組研討相結合,變課堂教學“教師為中心”為“學生為中心”,變課堂講授“講到沒有問題”為“講出問題”。根據教材及相關備課資料,教師事先分配研討任務,確定討論焦點———指定具體文本,明確文本細讀的內容和研討的題目,分發(fā)拓展閱讀資料或告知資料檢索途徑,同學在備選研討題目中任選一題進行查閱資料,學習委員對討論題目進行分類、分組,并確定組長,每組6人左右,8人一小組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文本研究性細讀,并寫出個人學習報告,之后小組內進行充分討論,并形成匯報課件,由一人代表進行匯報。經過6年的實施,基于文本細讀的合作式教學方法改革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知識學習和研究應用能力。第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文本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文學理論學習向實踐能力遷移;合作式教學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及對課堂的參與度。第二,有利于增強教材的實用性,對改變高校文學課程課堂照本宣科、盲從教材、效率低下,學生被動學習等狀況具有較強的'針對性。第三,促使教師關注學科發(fā)展和研究的前沿動態(tài),引入最新的研究內容,給學生指出發(fā)現問題的空間,留出探究的空間。第四,通過文本細讀,教師有了自己的閱讀體會,教師也在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文本解讀,在教學中容易使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形成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從教學層面上說,文本細讀教學法還有助于教師對教學內容刪繁就簡、吐故納新,改變一個講稿用幾年的狀況,促進教師做教學反思,從而提高教師水平,推動教師進行教學改革。

  三、加強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培養(yǎng)學生專業(yè)核心能力

  1.實踐教學大綱完善。本專業(yè)在20xx年教育部本科教學合格評估前已組織全體教師對專業(yè)核心課、選修課、集中性實踐環(huán)節(jié)實踐課程的教學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培養(yǎng)方案上體現實踐教學四年不斷線的“全過程”培養(yǎng),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擬定《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背誦熟讀篇目600篇》、《漢語言文業(yè)必讀書目100本》,寫作訓練4年不斷線,有各種文體類型的寫作訓練,學年論文畢業(yè)論文一體化。為了強化學生的知識積累和增強人文素養(yǎng),增設《詩文朗讀與背誦》實踐課程,為了解決學生畢業(yè)論文選題難的問題,增設《論文選題與寫作專題訓練》,為了開闊文化研究視野,同時根據教育部《高等教育專業(yè)目錄及介紹》要求,增設《海南文化考察》實踐課程。

  2.特色項目。畢業(yè)論文寫作呈現鮮明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研究特色。許多畢業(yè)論文寫作呈現鮮明的海南地域文化研究、民族文化研究特色,其中不乏優(yōu)秀畢業(yè)論文,如校級優(yōu)秀論文《海南黎族民間故事中英雄人物》、《黎族民間故事中的機智人物》;指導教師的科研項目促進了畢業(yè)論文指導,如20xx年省教育廳科研課題“黎族與其他百越后裔民族民間故事比較研究”,20xx年海南省哲學社科科學研究課題“海南黎族民間故事中世居黎族歷史研究”,黎族民間故事研究成為畢業(yè)論文選題的一大亮點。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顯著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在詩文創(chuàng)作、論文寫作、演講比賽、辯論比賽、朗誦比賽、創(chuàng)業(yè)大賽、研究生考試中表現突出,成果豐碩。學生在各類詩詞楹聯(lián)刊物上發(fā)表作品百余篇,部分作品在中國詩詞界最高刊物《中華詩詞》發(fā)表,海南省詩詞學會、海南省楹聯(lián)學會專門為我校開設師生創(chuàng)作欄目,許多畢業(yè)生在我省各地成為詩詞楹聯(lián)教學和創(chuàng)作的骨干和新秀。四、繼承師范辦學優(yōu)勢,積極參與“國培計劃”頂崗支教實習,培養(yǎng)學生服務民族地區(qū)基礎教育的綜合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有著較長的師范教育辦學歷史,積累了教師培養(yǎng)的寶貴經驗,教師的培養(yǎng)實際上也屬于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范疇,因此,雖然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改為非師范專業(yè),但仍然繼承師范辦學的優(yōu)勢,積極參與“國培計劃”頂崗支教實習,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分別派出了兩屆畢業(yè)生參加海南省教育廳“國培計劃”頂崗支教,為海南少數民族地區(qū)9個市縣的57所初中學校提供初中語文學科教學服務。參與“國培計劃”頂崗支教的實習生留下數百萬字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頂崗實習記錄匯編》,完整記錄了在海南少數民族地區(qū)農村中學三個半月的實習經歷,師范生面對真實教育情境的困惑與難題對提出人才培養(yǎng)模式改革的對策提供了參考。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是高校文科中的傳統(tǒng)基礎學科,辦學歷史都比較長,“在全國同類專業(yè)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固有的基本教學內容與模式”,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上,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面臨如何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突破原有的教學理念,增強人才培養(yǎng)對社會的適應性的問題,以上的教學探索與實踐是我們在長期專業(yè)建設中的一次較為成功的嘗試,作為一項教學成果獲得了20xx年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成果的獲獎激勵著我們在專業(yè)改革發(fā)展上繼續(xù)走向深入。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2

  【摘要】在如今的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的傳播和繼承也必須適應新形勢發(fā)展不斷進步。作為一名學生,筆者深知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對提升人們閱讀品位和水平的重要性。因此,在網絡時代,要注重漢語言文學與網絡的有機融合,通過經典閱讀與體驗,使?jié)h語言文學的文化價值進一步突顯,發(fā)揮更大的價值。

  【關鍵詞】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經典閱讀;體驗

  我國經歷五千年的文明發(fā)展,積累了豐富的經典文學作品。這些經典作品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還蘊含著自由、奮斗、個性意識等內在精神風范。人們只有深入地品讀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才能更深地體會它的精神風范,F如今,網絡技術飛速發(fā)展,逐漸改變著人們的閱讀方式,大多數人特別是年輕的學生更加青睞于借助網絡開展經典文學作品閱讀。這就要求我們積極促進漢語言文學與網絡的有機融合,借助網絡帶來的便捷提升對漢語言文學作品文化價值的吸收。

  一、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內在關系

  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關系,網絡既能夠對漢語言文學產生積極作用,也會對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產生消極影響,現就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之間內在關系加以闡述。首先,豐富的互聯(lián)網資源使得漢語言文學的內容越發(fā)豐富,使更多的人通過便捷的網絡實現閱讀,增加了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人群。對于那些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許多感興趣的外國讀者也能夠通過互聯(lián)網進行閱讀,可以幫助他們節(jié)省大量的閱讀時間和購買紙質書籍的資金,也可以逐漸改變人們的閱讀方式,不受時空限制地進行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品讀。同時,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具有無法替代的文化精髓,它能夠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使讀者在潛心閱讀后產生美的體驗,塑樹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就能夠使他們在正確的意識指導下對網絡環(huán)境中的相關信息進行有效識別,真正將漢語言文學作品中的精髓進行傳承,文化精神發(fā)揚光大。其次,網絡與漢語言文學之間的消極作用。網絡是一個復雜的開放空間,它所呈現出的內容是豐富多樣的。很多讀者通過網絡進行閱讀,雖然更加便捷了,但實際上一些自制力差的學生讀者也會大大降低閱讀的質量和效果,難以帶來紙質書籍呈現出的精神文化效果。甚至有的學生讀者本意是在網絡上閱讀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但點開互聯(lián)網之后各種新奇百怪的小說、游戲就會勾走他們的“靈魂”,轉而去閱讀那些作品,輕輕松松就受到干擾。在開放的互聯(lián)網環(huán)境下,人們的心都比較浮躁,很少能平心靜氣地品讀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同時,由于新時期的學生大多思想都比較獨立,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在喧囂的網絡環(huán)境中,有可能對我國悠久而卓越的歷史文化產生懷疑的認識,不利于他們去閱讀、感悟,不利于經典文學作品的傳承和發(fā)展。

  二、如何實現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的有機融合

  網絡時代,各種新媒體的產生和電子閱讀方式的出現,使得文字形式的作品逐漸“失寵”,人們逐漸熱衷于音像類、有聲類的閱讀產品,這就使得那些視頻資源受到更多的青睞。如何將文字作品轉化為視頻作品成為網絡時代與漢語言文學的最佳結合點。如果通過網絡實現了文字與視頻的轉化,在有聲環(huán)境下,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會大大提高,閱讀興趣會更加濃厚,閱讀效果也自然增強。從這個角度上說,學校不妨調動和組織相關的社團舉辦相關的經典文學作品說書評比活動,進行現場全程錄像,再將那些評比出來的最佳說書視頻資料剪輯制作后傳到相關網站,組織和發(fā)動學生觀看,會受到更好的效果。通過學校和社團的發(fā)動,踴躍報名的學生為更好地表現,也會對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的解讀上下更多的功夫,更深入地研讀和體悟,實現與作者思想的共鳴,這樣才能在說書比賽活動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學生在精心準備的過程中,自然會對這一作品有更深的了解,更好的情感體驗,更能領會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所要帶給讀者的閱讀體驗。只有這樣,上傳的說書視頻才會更有感染力,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學生觀看。使學生產生對說書的興趣,同時也產生觀看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視頻的興趣,使他們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更多地閱讀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獲得更加美好的閱讀體驗,感受更加深刻的文化精神底蘊。除了將漢語言文學作品進行文字向視頻的轉化,還可以通過閱讀課堂舞臺化來吸引學生參與到閱讀中來。眾所周知:漢語言文學若以簡單的文字形式呈現,其將表現出較多的缺點,例如篇幅長、內容乏味等,無法有效吸引讀者的眼球。[1]如果我們進行從枯燥文字向舞臺化的轉化,就可以將枯燥的漢語言文學作品活靈活現、生動地展現給廣大學生,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視覺沖擊,而且能在更大范圍吸引和帶動學生對漢語言文學作品的閱讀,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并留下更加深刻的閱讀印象。例如,有的教師就鼓勵學生將《雷雨》進行話劇演繹,不同的學生演繹不同的角色,揣摩角色人物的心理,在更美好的舞臺體驗中體驗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文化精髓。這就要求教師大膽地鼓勵學生對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改編,在網絡環(huán)境下,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輔助完成文學名著的改編,各種燈光,音樂,背景等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2]在此基礎上,通過角色定位,給不同角色的學生細品作品的時間,讓他們明白作者所處的時代特征、寫作意圖,要表達的思想,只有細細品讀、感悟,才能演繹的更加形象逼真,受到更好的舞臺效果,帶給其他學生不一樣的視覺體驗。結束語總之,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經典作品的閱讀受到不小的沖擊,只有巧妙利用網絡,將二者有機融合,才能實現經典的漢語言文學作品的傳承,才能提高每位學生的閱讀效果,感受我國博大精深的漢語言文化精髓。

  參考文獻

  [1]李登宇.網絡時代下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與體驗簡述.新媒體研究.20xx年第1期:36.

  [2]樊星.網絡時代漢語言文學的經典閱讀與體驗.語文建設.20xx年08月:15.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3

  1.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漢語言文學是我國傳統(tǒng)的人文學科,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可以說承載著其他文化的知識體,沒有漢語言文學這門學科,就沒有我國豐富的知識世界。漢語言文學探索著人類生存的意義,展現著人們生活的價值,其中心內容是我國優(yōu)秀文學文化遺產。漢語言文學代表著我國現代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文化和民族意識的表達。當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生活和工作節(jié)奏日益加快,就業(yè)難這個現實情況不斷放大,用人單位選擇人才的標準也是日益苛刻,復合型人才需求走俏,當前的情況下,高職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需要一場改革,要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培養(yǎng)實用性人才,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側重學而至用的素質教育,使高職漢語言文學教育價值實現最大化。

  2.高職漢語言文學教學的現狀

  2.1教學模式落后

  在當代的漢語言教學中,大部分學校的教師還是采用應試教育模式,學生被動學習教師灌輸的知識要點,這導致學生學習效果有限。課堂教學缺乏生動形象,理論性過強,而實用性不足。長期枯燥乏味的教學模式會使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逐步變成被動,對于學習表現為興趣不足,不主動攝取而被動接受,甚至出現厭煩抵觸的情緒。同時,漢語言文學教育的知識結構未能與時俱進,很多知識教程版本較老,并未及時作出更新,沒有跟上現實社會的潮流和步伐。

  2.2教學觀念落后

  現在學生和家長普遍對漢語言文學學習的重視程度不夠,認為平時會說話寫字,掌握的漢語言文學知識足夠應用日常生活,不想耗費過多的精力放在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習上,同時,他們認為現在招聘單位青睞專業(yè)課好的學生。結果,學校也把主要精力向專業(yè)課程教學上傾斜,導致漢語言文學變成冷門,學生和老師對此教育逐漸漠視。

  2.3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方式已經在許多學校有所展示,并逐漸成為很多學科教學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媒體教學能夠將知識點圖文聲并茂地展現給學生,形象直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潤滑課堂氣氛,進而學生中形成良好的學風。但是,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相當部分的學校依然采取教師灌輸學生知識的單線教學手段,這樣很難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

  3.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應采取的對策

  3.1完善課程結構體系

  明確教育的基本思想,端正教學的態(tài)度。學生是教育的根本,教學的課程結構設計也應該遵循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這個原則,要合理設置課程。教學就是要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來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要達到這個目的就得樹立科學的教育觀,創(chuàng)立科學的課程結構,從課程的主體到局部做到統(tǒng)籌規(guī)范設計,只有這樣才會不斷提升課程設計質量,增強課程的整體性。課程結構體系是每個課程點以及課程內部結構有效而有機的結合,能否最大程度做好課程優(yōu)化直接影響學校課程整體功能的發(fā)揮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漢語言文學的發(fā)展形勢就是要改革以往過時的課程結構體系,要做出適應當今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舉措,這個是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當前的課程體系實際的應用價值。總結起來就是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社會實際應用為方向,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進行人才培養(yǎng),學校的課程設計要以此為基礎,使學生有充分的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空間,以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為主動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從而使學生全面發(fā)展。

  3.2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自身的教學要求就是要學生具有豐富的`我國經典文學知識素養(yǎng)。由于此專業(yè)的文化特點,在教學中,教師不能做灌輸式的文化傳遞,要不拘一格地通過各種形式的文化評論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當前的各種新媒體如微博、微信等各種傳媒方式都可以成為學生思考的問題,學生要對各種文化問題實行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堅定教學創(chuàng)新意志,突破思維定勢,勇于拓展思路,開辟出新穎的教育思路,行為上要專心實踐,善于探索,不斷總結和前進。

  3.3轉變教學觀念

  社會在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是不斷改變。從前的社會需要人才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儲備,而當今社會,這些人才還要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在學習和工作中要不斷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新課程的理念要求一切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遵循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讓學生主動去吸收漢語言文學知識的精華。

  在漢語言文學教學的過程中,改革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創(chuàng)新精神,提供濃厚的漢語言文學的氣息,讓學生身臨其境,置身在人文關懷的氣氛中,領略漢語言文學的獨特魅力,從而真正實現新時代的素質教育的目的。

  漢語言文學論文 篇14

  摘要:開展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活動,應該更好地滿足社會的用人需求,把握好人才培養(yǎng)定位,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出滿足社會發(fā)展需求的專業(yè)人才。本文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進行了分析,同時對該學科人才培養(yǎng)定位進行了探討,以期達到提升人才培養(yǎng)成效的目的。

  關鍵詞: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學科特征;人才培養(yǎng)定位

  一、引言

  對于職業(yè)教育來說,其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質,為社會提供充足的人才儲備,滿足社會和企業(yè)的用人需要。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來說,需要對才人的培養(yǎng)作出科學的定位,這樣才能明確人才培養(yǎng)需求,更好地讓人才教育工作的價值得到體現,讓學生在走出校門后,可以更好地適應社會,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但是,現階段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在就業(yè)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的問題,比如:職位不匹配,就業(yè)面過窄等。因此,為了有效解決當前的人才培養(yǎng)問題,人們要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進行科學的分析,同時做好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工作。

  二、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的學科特征分析

  當前高等教育體系下,大眾化教育已經成了主要的人才教育理念,不同領域學科專業(yè)人才數量大幅度提升,但是高端人才的數量和比例依然維持在一個相對較低的位置,尤其是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來說,繼續(xù)進行深造和參與學術研究的學生數量很少,整體比例基本維持在千分之幾的.層面上,絕大多數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都是從事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的文字類工作。所以,在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科教學活動過程中,人們應該要對學科設置狀態(tài)進行明確,并且對社會用人需求進行充分的探究,在具體課程設置上,既考慮語言文化方面的影響,同時也要考慮到社會的用人需求,增加更多應用型文學的內容。但是應用型漢語言文學本身的專業(yè)基礎與其他理科專業(yè)和科研項目學科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具體學科領域和專業(yè)設置方面,當前集中于“廣義文學”和“狹義文學”兩種學科設置特點,對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來說,以往教學活動更多地關注藝術化的“狹義文學”特征,而對實際社會生產方面的文字需求沒有進行更加全方位的應對和考量。

  三、人才培養(yǎng)定位分析

  第一,品德素養(yǎng)定位。在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教學中,要對學生自身的品行、道德、素養(yǎng)進行準確的定位,確保人才本身需要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事業(yè)觀,這樣才能確保人才可以在自身崗位工作中,踏踏實實地完成自身的工作任務,具備文明誠信、愛崗敬業(yè)、團結奮進的良好品質和較強的責任感。對于人才教育培養(yǎng)來說,良好的道德情操和修養(yǎng),可以讓自身不斷地反思和內審,讓人才自身的人格品質和道德意識得到不斷的發(fā)展!耙环矫婢哂袑θ诵院蜕鐣纳羁潭床炫c理解(知識層面),另一方面深受古典與現代人文精神的熏陶,能夠在堅持個人的獨立、自由中以天下為己任,擔當國家、民族、社會以至整個人類的命運(精神層面)”。在人才培養(yǎng)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傳承良好的文化精神,具備良好的人文品性,真正地站在社會文化的前沿,為中國社會精神文明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做新時代的新知識分子。第二,知識定位。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人才來說,其本身需要對于漢語文學的相關知識具有較高的掌握水平,同時具備開拓的視野和扎實的寫作功底。在專業(yè)辦學的過程中,應對本專業(yè)的發(fā)展情況進行全面地跟蹤,讓學生具備良好的理論知識基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就業(yè)面主要集中在文字工作領域,只有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更好地應對實際社會崗位上的諸多需求。學校要科學地對自身的專業(yè)課程結構進行調整,融入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切實地打造一套更加完善的理論知識教學體系。第三,能力培養(yǎng)定位。對于新時期的人才來說,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已經成為了一個優(yōu)秀人才所必備的能力,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人才更是如此。在人才培養(yǎng)中,只有明確能力培養(yǎng)需求,才能不斷跟隨時代發(fā)展的腳步。人才需要具有較強的思考能力和質疑能力,對漢語學科的前沿問題有著濃厚的探索興趣和探究能力。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對于不同領域的寫作技能方法進行掌握,具有較強的信息處理和語言文字材料加工的能力。同時,人才也需要具有足夠的溝通能力,可以在日常工作中勝任各類工作的需求。以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學生能力培養(yǎng)定位為基礎,人們需要對于實踐教學活動進行更好的創(chuàng)新,融入對學生素質和能力培養(yǎng)的全面目標。例如,在專業(yè)技能訓練和具體實踐活動中,通過展開與崗位結合緊密的實訓活動,讓學生自身實踐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在學生進行論文寫作的過程中,有意識地對學生信息獲取能力、文獻檢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進行培養(yǎng)。在日常教學中,也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相關的技能比賽、專業(yè)技能認證,提升學生整體的綜合素質。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由于當前對于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學科特征了解不夠深入,人才培養(yǎng)定位工作開展不夠準確,應用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活動的開展依然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要想切實地落實好本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人們必須要對學科特征進行深入分析,準確定位人才培養(yǎng)的方向和目標,找準切入點,提升辦學體系的科學性。

  參考文獻:

  [1]連超鋒.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反思——以商丘學院為例[J].現代語文(學術綜合版).20xx(07)

  [2]周海燕.開放教育背景下的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教學改革探究[J].讀天下.20xx(19)

  [3]陳潤生.探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思路[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xx(05)

  [4]郭真.大學語文課程與高職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J].內蒙古電大學刊.20xx(05)

【漢語言文學論文】相關文章:

漢語言文學論文05-24

漢語言的文學論文提綱09-30

漢語言文學論文(經典)06-14

漢語言文學論文04-01

漢語言文學論文(熱門)05-24

漢語言文學論文[精華]05-25

漢語言文學論文(優(yōu)選)05-24

漢語言文學論文[優(yōu)]06-14

漢語言文學專業(yè)論文11-03

漢語言文學教學的論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