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使用工具》教案反思范文
具體問題,感受工具能幫助我們省力或者提供方便,形成初步的工具和機械的感念。
我的教學情況:
課時數:
1課時。
工具的準備情況:
由于學校工具類型不多,假如就選取現有的一二種工具走個過場,或者看看插圖說一說來“畫梅止渴”,激發(fā)不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于是課前就布置學生去準備他們自認為是工具的“工具”(因為布置帶工具前我就考慮到有些學生前概念里的工具應該是有些模糊的,果然第二天帶回來的工具可謂五花八門了!意料中的事.)
課堂活動:
分兩大活動陣地進行探究。其一,我們用過什么工具。在這活動中我安排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曾經使用過的工具,以調查表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是統(tǒng)計自己組的同學功用過多少種工具。課堂氛圍很好!學生統(tǒng)計的工具不少,應該說我們的學生還是有一定的使用工具的經驗的。例舉的工具很多,比如:剪刀、菜刀、老虎鉗、錘子、鑷子、螺絲刀等等,但有同學統(tǒng)計出了:鉛筆、文具盒、電飯鍋、杯子等等一系列的生活用品。其二,選用什么工具好。在這一活動中,安排學生分組動手試一試用什么哪些工具能把釘在木版里的鐵釘、圖釘和螺絲釘起出來,并做比較:哪種工具用著更省力且方便。目的為了讓學生在交流探討中認識到:不同工具有不同用途,完成同樣的事情,使用恰當的工具能給我們帶來方便和省力。最后對教科書上的幾項工作進行探討,選擇使用滑輪、斜面、杠桿,讓學生對工具和機械進行再一次的觀察,最終讓學生明白什么是簡單機械。
整堂課下來學生興趣高漲,熱熱鬧鬧的,可到最后總結以上活動,引出“機械”時,學生還是犯迷糊。關于機械的定義,書上的定義給我模棱兩可的感覺,書上是這樣闡述的:在工作時,能使我們省力或方便的裝置叫做機械。我們都知道這個“省力”是針對力學上的,但是很多孩子對省力的外延無限地擴大化;還有對其另一個中心詞“方便”,孩子對其也非常模糊;據我了解,原五上教材對“省力”也沒有明確地定義,現在突然提出,孩子自然而然對其的定義會擴大化,于是他們自然會想到“電飯鍋”、“鉛筆”。
課后想來:
假如用力學去解釋那肯定能精確,但小學階段并不要求深入探究力學原理。小學科學概念的廣而淺,有時候真為難到科學教師!
【《使用工具》教案反思】相關文章:
計算工具的認識教案01-18
《認識工具》大班教案10-09
汽車工具使用實訓報告(通用7篇)01-07
汽車維修工具使用實訓報告(精選6篇)01-18
大班學習使用人民幣教案反思11-18
交通工具的活動教案03-03
大班教案《交通工具》04-01
《計算工具的認識》的教學教案10-08
《未來的交通工具》中班教案10-07
小班主題教案:交通工具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