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對策的啟迪
新一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及其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的啟示【1】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最新改革模式,結合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討學生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和策略,完成自主學習,確實鞏固課堂教學成效,并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有效地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 自主學習 學習策略
在全國各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推動下,2013年12月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 Band 4)開始了新一輪的考試改革,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能更好地評估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及其對英語的應用能力。
如何提高學生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應對能力,不僅取決于老師的課堂教學,更重要的是學習的內在因素,學生本身。
包括學生對英語學習的持之以恒的態(tài)度,學生對課堂教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課后的自主學習策略。
本文通過分析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最新改革模式,結合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探討學生如何通過行之有效的自主學習方法和策略,完成自主學習,切實鞏固課堂教學成效,并養(yǎng)成持之以恒的學習習慣,有效地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一 新一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模塊剖析
改革后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分為四個模塊,分別是寫作、聽力、閱讀、翻譯。
筆試涵蓋英語中的“聽、讀、寫、譯”四項基本技能,加上單獨進行的大學英語四級口語考試,即為英語的第五項基本技能:“說”,測試面廣,有針對性,要求學生有較高的英語水平及應用能力,方能達到測試的合格標準。
1.寫作部分
以短文寫作為主。
形式多樣化,有命題式作文、提綱式作文、看圖作文等。
基本要求是:能就一定的話題或提綱在半小時內寫出120~150詞的短文,意思表達清楚,無重大語法錯誤,文章切題,文字通順,連貫性較好。
2.聽力部分
分別有短對話、長對話、短文理解、短文聽寫。
基本要求是能聽懂日常英語談話和一般性題材講座、能基本聽懂英語慢速節(jié)目,能理解語速在每分鐘130詞的英語表達的中心思想和信息要點,并能運用基本聽力技巧完成四級測試,準確率不低于70%。
3.閱讀理解部分
在傳統(tǒng)的選詞填空和仔細閱讀的基礎上,改原有快速閱讀為現有的長篇閱讀。
基本要求是:在35分鐘內,順利閱讀四篇語言難度中等的一般性題材的文章,掌握所讀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了解和說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實和細節(jié),通過分析、推理和判斷,領會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閱讀速度達到每分鐘70詞。
主要測試學生通過閱讀獲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準確,又要求有一定的速度。
4.翻譯部分
將原有的短句漢譯英翻譯調整為段落漢譯英翻譯。
長度為140~160詞。
基本要求:就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發(fā)展等方面的中文材料,在30分鐘內,翻譯成行文流暢、用詞貼切、基本準確表達原文的英語段落。
二 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現狀與問題
1.缺少理想的英語語言學習環(huán)境
以我校為例,學生大多來自偏遠山區(qū)、農村地區(qū)。
初高中的英語學習不充分,基礎較為薄弱。
大多數人僅滿足于每周4學時的課堂教學,課后基本不參與主動的自主學習,均是按要求完成少量的網絡自主學習任務。
校內開展的英語活動相對較少,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學習動機,從而參與自主學習。
雖然網絡自主學習要求學生每學期不得少于16學時,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硬件條件,導致網絡自主學習氛圍無法形成,多媒體教室無法同時滿足上千人的自主學習需要。
學生們很難參與到英語自主學習中去。
2.大學英語教學安排使自主學習受到制約
大學英語是大學本科第一、第二年的必修基礎課,但受學生重視程度低于其他專業(yè)必修課。
學習存在階段性,學習期限短,在非大學英語課堂學習期間,學生們很少參與自主學習。
大學英語教學課時嚴重不足。
學生能自覺參與自主學習的主動性不強,自主學習的內容與時間受課程安排的限制,教師自主權不大,調整教學安排、改革創(chuàng)新自主學習任務的空間不大,這些都是制約積極自主學習的因素。
3.學生缺乏對自主學習策略的認識
受很多專業(yè)課模式的影響,很多學生覺得英語在第一、
第二年上完就結束了,而作為敲門磚的英語四級成績單讓過了四級的同學停住了英語學習的腳步。
在意識上,他們覺得過了四級就行,畢業(yè)后以專業(yè)或興趣為主,用到英語的機會很少。
殊不知,英語能力是交際能力,是國際交流的手段。
在進行自主學習時,學生們缺乏一定的自主學習策略,如沒有合理有效地制訂學習計劃、不能明確學習目標、課堂上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后沒有目的性的題海戰(zhàn)術等。
在學習策略上也有輕重之分,如大多數學生懂得英語閱讀的學習策略,而很少思考和運用聽說學習策略,或很少將課堂所學技巧運用到寫作、翻譯中。
三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的啟示
為了更好地推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達到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師應將學習技巧、學習策略教給學生,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有效進行自主學習,使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相互促進。
最終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英語的應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
1.大學英語四級寫作自主學習策略
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會以課文的寫作模式為范本,將寫作思路與技巧傳授給學生。
學生根據老師布置的寫作任務完成作業(yè),由此進行寫作練習。
但是每個單元一次的寫作訓練不能滿足四級考試寫作多樣化的需求。
如何更好地應對百變的四級測試中的作文題,就需要學生平時通過自主學習進行海量的練習。
學生們可遵循自我命題――構思提綱――同學互評的自主學習策略。
以生活經驗和時興話題為基礎寫作,寫作的內容不乏人生感悟、時代關注的焦點等。
此外,背誦一些范文,記憶典型段落連接篇章結構,通過有效的記憶策略幫助實踐大學英語四級寫作。
行文可以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描寫文等,充分將課堂所學寫作技巧運用到實踐中,無疑是鞏固課堂教學成效的有效方式。
2.大學英語四級閱讀自主學習策略
大學英語四級改革后新題型中,迷惑力最強的為長篇閱讀的匹配題。
該題型的篇章長度與難度基本與四級題型中的快速閱讀一致,篇章后附有10個句子,每句為一題,每句所含的信息出自篇章的某一段落,要求考生找出與每句所含信息相匹配的段落。
設置有的段落可能對應兩題,有的段落可能不對應任何一題。
四級測試中,本題一般為9段,對應10個句子,則必有一段對應兩題。
于是,在日常的英語閱讀自主學習中,學生應當注重文章的段落結構,學會分析主題句、段落大意、作者思路。
閱讀過程中思考作者的思路,或對行文的發(fā)展進行預測,看是否與預測結果相符。
這些都是有助于提高閱讀水平的自主學習策略。
在培養(yǎng)閱讀能力的過程中,學會自我調節(jié),對于較難的文章,可進行分片式閱讀,完成閱讀后再整合全文脈絡。
此外,四級閱讀測試時間緊,僅40分鐘要完成選詞閱讀、段落閱讀、仔細閱讀三個部分的閱讀,題量大,形式多樣化,要求測試者詞匯量有所保障,還要掌握相應的閱讀技巧,達到一定量的閱讀訓練。
3.大學英語四級聽力自主學習策略
在自主學習大學英語四級的聽力時,學生要學會使用一些策略去評估自己的理解、預計學習時間、選擇有效的計劃來解決問題。
如計劃每周安排多長時間進行聽力訓練,如果遇到聽不懂、聽錯的地方,學會思索如何解決問題。
通過記錄一些常錯的詞來鞏固聽力訓練等。
這就是學習策略中的元認知策略,指學生對這個學習過程的有效見識及控制的策略。
此外,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積累聽力高頻詞匯和習慣表達,進行聽力訓練時,有的放矢,重點突出。
既培養(yǎng)了英語聽力的能力,又能很好地應對四級測試。
4.大學英語四級翻譯自主學習策略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后的翻譯是一段意思內容較為完整的中文,涉及方面多為文化、歷史、科技、人文等。
如四級改革后試卷中要求翻譯和“剪紙”相關的中國文化。
在一些模擬題中,有如“元宵節(jié)”“皮影”等的翻譯。
中文對學生來說是通俗易懂,但是涉及一些詞匯和常用的表達,往往詞不達意。
因此,在日常的自主學習中,就翻譯模塊,學生必須有意識地積累詞匯,背誦一些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事件、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相關的詞匯與表達。
如提到節(jié)日,大多數同學想到“holiday”,而非“festival”,而準確的表達應為后者。
關注一些反映中國社會點滴的英文雜志和報紙,其中所涉及的日常生活、社會發(fā)展詞匯是四級測試常用到的。
翻譯的句式、詞匯千變萬化,而萬變不離其宗的是要符合英語習慣與語法規(guī)則,什么樣的情形對應什么樣的翻譯,只有通過日常的學習和積累,才能輕松應對四級測試。
四 結束語
英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語言學習過程,研究表明語言的功底在短時間內是可以改變的,亦或增強,亦或減弱。
在日常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之外,學習者們還應當持之以恒地進行自主學習,改變慣有的無目標的自由自主學習,學習制訂計劃,同時掌握有效的自主學習策略,有序地開展自主學習,這會在英語的學習過程中獲得雙贏。
參考文獻
[1]陳寶娣.大學英語四級改革后對聽力教學的思考[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0)
[2]何春霞.西部院校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現狀及策略分析[J].淮海工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14)
[3]陳哲.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自主學習策略研究[J].商情,2014(11)
[4]龐紅梅、吳思軍.基于網絡的大學英語自主學習聽力策略研究[J].濱州學院學報,2009(4)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對英語教學的影響【2】
1.引言
大學英語四、六級作為一種全國性的權威考試之一,其作用無可非議。
它的普及推動了各高校大學英語教育的發(fā)展,培養(yǎng)出一批能和世界接軌的新型人才。
但在肯定它的積極作用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其作用現已被社會過度夸大。
許多大學將其視為評定學生英語水平和能力的唯一標準,還將其與畢業(yè)證、學位證書掛鉤,有的學校甚至向教師下達學生的通過率指標,用人單位對應聘者英語能力也常以是否獲得四、六級證書為衡量標準。
2005年2月教育部在考試記分體制、考核形式和權重評價方式和考核對象等方面出臺了系列重大變革方案,引發(fā)了外語教育界人士的深刻反思, 而且也帶來了對中國英語教育制度的困惑和紛爭。
本次改革主要體現在試題的內容和記分方式上,本文將從這兩個主要方面著手對其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
2.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試題的改革內容及其影響
2.1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試題的改革內容
改革后的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采取710 分制,由四部分構成: 聽力理解、閱讀理解、綜合測試和寫作測試。
新四級考試由原來以閱讀理解為主(占40%)改革為聽力與閱讀并重(各占35%) 。
主觀題分量加重,也就是非選擇性的試題有一定幅度的增加。
具體到考試的試卷上有可能會占到35%到45%之間。
整體而言,總體難度提高,比舊四級考試更能全面和準確地測出考生的真實英語水平。
具體而言,聽力部分增加了長對話,以彌補傳統(tǒng)短對話測試聽力的不足。
長對話可能以日常生活對話段子、教授講座、廣播節(jié)目等形式給出。
取消及格線后短文聽寫將會是拉開考生分數檔次的一部分,尤其是復合式聽寫。
新題型的出現對英語聽力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更清楚地說明了聽力是一種集口語、詞匯、評議文化知識為一體的綜合能力。
測試重點是從談話人的用詞,評議態(tài)度等方面來正確理解談話人表達的基本意思,判斷談話人的真實意圖。
與舊四級聽力相比,聽力理解題具有信息量大,干擾信息多,句子結構復雜,答案選項較長等特點。
從提問方式來看,要求考生推理判斷,歸納總結的面明顯增多。
閱讀理解部分也有很大的變化,分仔細閱讀和快速閱讀。
仔細閱讀部分除了傳統(tǒng)的單項選擇題還增加了選詞填空,即考核在一定語境中對詞匯的靈活應用,這無疑比單純考詞匯題更科學。
而快速閱讀理解題型的引入則是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
快速閱讀理解與仔細閱讀理解不一樣,重點是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文章的總體邏輯走向和信息要點。
閱讀理解能力的測試又可分為兩部分,即一般閱讀技能和高級閱讀技能。
增加的綜合測試部分共占15%的分值,保留了先前的完形填空或改錯(二選一),占10%;增加了篇章問答題或句子翻譯題,占5%。
不難看出,無論采用何種題型,這部分出題主要意圖在于測出考生的英語語法、詞匯、邏輯及翻譯等方面的綜合能力。
最后一部分寫作與舊題比較,沒有太大變化。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卷面上能看到的題目變化,另外比較有意義的一個變化是:整張試卷上取消了原來考查的詞匯與結構部分。
原來詞匯與結構部分占到15分,現在的新試卷上完全取消了這個部分的30道試題。
我們國家以前的英語教學太過于強調學生對于語法知識的掌握,而不注重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這次的取消則體現了對原來考核體制的完善與推進。
2.2大學英語四級試題內容改革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面對試題內容的大規(guī)模變化,從中我們可以讀出改革者所要傳遞的信息,這不僅僅是一份試題的變化,而是推動我們英語教育者改變傳統(tǒng)觀念,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動力。
2.2.1四級改革帶來英語教育者的觀念和角色改變
在新的教學模式下,教師應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學習的促進者,由教學的管理者轉為學習的輔導者,由成績的評定者轉為學生心理維護者和輔導者,由傳道授業(yè)的教書匠轉為終身學習和學術探究的示范者。
新的教學改革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語法、詞匯等的教學中轉到更側重聽、說、讀、寫、譯的教學中來,精讀老師也將扮演聽力、口語老師等多種角色。
2.2.2四級改革帶來英語教學策略的轉變
外語教學目的應從原來的純粹的應試教育走向駕御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所以我們應該對英語的教學目標重新定位,設計新的教學內容,及時確定并分析學生的英語水平狀態(tài),進而選擇相應的合理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師在教學實施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為教學提供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在教學實施策略中,特別要注重材料的選擇。
具體來說,針對試題內容改革的大方向,應從如下幾個方面進行英語教學改革。
2.2.2.1詞匯量與快速閱讀能力成為新的重點
對于加強學生基礎能力訓練的思路應首先放在詞匯教學上,詞匯量的大小直接影響英語聽、說、讀、寫能力的發(fā)展,擴大詞匯量,加深對詞意、語法現象的理解和記憶,有利于對材料進行深層次的理解,可訓練思維、理解、概括能力,從而提高主觀題型的準確性。
增加快速閱讀部分后,就要求學生對于整個文章的通篇理解能力和縱觀全文能力有所提高。
相應地,公共英語的閱讀教學也要從只注意從字面理解,重視詞匯、語法的基礎教學向既注意重視語法能力,又重視篇章結構、重視句與句之間和段與段之間的關系的以培養(yǎng)獲取信息為目的的教學法轉化。
閱讀實質上是一種速度、記憶、判斷、概括與理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綜合能力。
日常教學中,應要求學生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速度。
要引導學生從閱讀實踐入手,培養(yǎng)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
在講清、講透語言點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意圖、寫作手法,挖掘文章的深層含義。
在使學生學到語言知識且能理解的同時,學到段落篇章的閱讀技巧。
比如,如果遇到較為生疏的詞匯,引導學生利用句子的結構、上下文的對比、生詞的解釋和比較詞的重述等方面來猜測詞義。
在對學生進行歸納、推理、預測、判斷的指導訓練的同時,使學生掌握最佳的閱讀方法。
通過融會貫通以上幾層之間的關系,使學生確實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的準確率。
另外,在閱讀課教學中將語言與文化背景兩者結合起來,有助于學生了解和熟悉英美社會文化知識、加深對英語的理解和掌握,對提高英語教學水平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2.2.2.2聽說教學應受到相當的重視
聽力測試的比重增加到與閱讀相同的比例,充分說明了社會發(fā)展對于英語日常應用的要求日益提高。
學習不是為了考試和學歷,而是事關生存與發(fā)展。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應向學生闡明聽力學習的特點和方法,讓學生認識到聽力學習的漸進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其次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語音知識和基本的語音規(guī)則,這是學好聽力的基礎。
在語音教學中,應突出重讀、弱讀、同化、英美發(fā)音差異四個方面語音知識的講解。
培養(yǎng)學習正確的聽力習慣,根據已知的語言信息,對未知的信息迅速作出判斷。
指導學生聽前瀏覽一下問題,做到有的放矢,并根據環(huán)境、文化背景等對材料做出預測。
最后,要注重培養(yǎng)捕捉關鍵詞和重要信息的習慣,在快速詞流中單詞的發(fā)音受弱讀、連讀、失去爆破等影響,會發(fā)生一些變化,應根據語言知識,有選擇地去聽。
2.2.2.3常用語法結構和常用句型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
綜合測試屬于主觀題型,著重是考查考生的詞匯量、句型、時態(tài)的運用情況,以及中英文兩種語言之間的轉化能力。
要想解答好這類試題,考生不僅要對英語文章有一個透徹的理解,還要用地道的中文把有關的英語句子意思準確地表達出來。
簡短回答雖然是閱讀理解試題的一種變換形式,但它比閱讀理解更加前進一步,即考查用英文進行概括和表達的能力。
綜合測試部分因為加入了對考生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考查,適應了現階段廣大大學生日益提高的英語水平的發(fā)展,滿足了眾多英語學習者想進一步客觀地、全方位地評價自我英語能力的需求。
而且改革后的試題將加大主觀試題的比例,更強調英語的交流能力,這將能促進廣大考生重視提高英語應用能力,使考試結果與英語水平吻合。
寫作能力的提高也要求學生對常用語法結構和常用句型熟練掌握。
首先要注重學生語言基礎和技能培養(yǎng)的訓練,其訓練包括單詞拼寫、組詞成句、連句成段、銜接段落而成文等基本功,以爭取達到作文寫作的基本要求。
明確英語寫作教學不是一個掌握語法知識、擴充英語單詞的簡單過程,而是用英語思維表達一個主題思想。
其次應要求在詞法、句法、拼寫、語法和過渡調整用法等幾方面打下較堅實的基礎,加強學生在時態(tài)、詞類、詞尾變化、冠詞用法、名詞與謂語動詞的一致等方面的正確運用。
最后是進行由語句所組成的能夠表達多層意思的具有邏輯相關性結構系統(tǒng)的語篇分析訓練,應結合閱讀文章和寫作范文講解,用語言表達思想的方式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側重段落的寫作和寫作技巧的訓練,從作文的連貫、切題、語言、思想表達等方面進行綜合練習。
要想讓學生提高寫作能力,教師必要經常性地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好句背誦、段落默寫、課堂設計任務寫作、結合閱讀練習寫作等訓練。
3.結語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學英語四級改革至少給我們傳達出一種意識的變化,那就是英語是一門以交際應用為主導的學科,語言能力的掌握和運用都只有在實際中才能體現出來。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社會大眾都能實現意識的轉變,那四級改革的目的才真正實現了。
參考書目
[1]岑建君.我國高校外語教學現狀[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9,(1).
[2]谷思義.討論我國外語教學的路子[J].外語界,1997,(1).
[3]黃建濱,邵永真.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出路[J].外語界,1998,(4).
[4]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踐與探索[M]. 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5] 劉潤清.社會需要說英語的嘴巴和聽英語的耳朵[N]. 中國教育報, 2004 - 03 - 10.
[6] 徐錦芬.精讀教學中的綜合集成法[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6).
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的思考【3】
摘 要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針對大學在校學生,為了配合大學英語教學而進行的英語等級考試。
自2005年以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陸續(xù)進行了3次改革。
本文在梳理了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歷程的基礎上,剖析了制約當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效果的因素,提出了完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建議。
關鍵詞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 大學英語教學 高等教育
Abstract CET4 is in school for the University English Test in order to meet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arried out. Since 2005, CET4 conducted three times in succession reform. This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CET4 reform proces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restricting the current CET4 factors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to improve CET4.
Key words CET4;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higher education
1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改革歷程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起源于上個世紀80年代,目的是為提升大學本科層次學生的英語水平,滿足改革開放對人才的需求。
1982年,原國家教委就成立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組,1985年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頒布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作為指導全國高等院校英語教學的第一份指導性文件。
在這份文件中明確規(guī)定:“大學英語課程分為六級,其中一至四級為必修課。
各級教學結束時應安排考試,其中第四、第六級結束時應按本大綱要求進行全國統(tǒng)一考試(王仕宗,2013)”。
第一次大學英語四級全國統(tǒng)考于1987年底進行,從此這項考試每年舉行2次。
上世紀90年代,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考試內容方面不斷完善。
首先,增加了作文考試的權重,將試卷分成客觀題和作文題兩張,考試中有30分鐘專項用于作文。
這一改革使考試的作文成績有了明顯提高。
其次,增加了口語考試。
1999年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開始實施口語考試,規(guī)定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成績達到80分的在校本科生及在校研究生可自愿報考口語測試。
四級考試由此可以對考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進行全面考查。
本世紀前十年,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進入全面改革階段。
首先,在分制上,2005年起不再采用百分制,而采用滿分為710分的計分體制,不設及格線;成績報導方式由考試合格證書改為成績報告單,即考后向每位考生發(fā)放成績報告單,報告內容包括:總分、單項分等,使大學英語教育逐漸改變被動應試。
其次,在考試形式上,從2008年起在50所高校試點進行機考,與國際主流的語言考試方式接軌。
2013年,我國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的優(yōu)化,更加突出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
在考試題型方面,增加了單詞及詞組聽寫、長篇閱讀、翻譯等內容,取消了完型填空。
在考試成績方面,改變了僅提供總成績的做法,將提供總分,以及包括聽力、閱讀、翻譯和寫作等單項的考試成績,更加科學全面地反映學生的英語能力。
2 制約當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效果的因素分析
第一,教育理念上的偏差。
由于大學英語考試是一項全國性的考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較為客觀、準確地反映出高等院校的英語教學水平,于是有的院校將這項考試作為學校的“面子工程”,將四級考試與獲取學位等關聯,以推動學生考試成績的提升。
由此引發(fā)的應試教育、相關培訓泛濫、考場作弊等負面影響已經受到社會的詬病和關注。
事實上,國家教委從設立四級考試之初就十分強調因材施教,避免“一刀切”。
1985年的《大綱》強調,通知還指出:“重點院校一般應達到基礎階段四級教學要求,非重點院校應達到的級別由各校自定”。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將2004年的《課程要求(試行)》中“一般要求是高等學校非英語專業(yè)本科畢業(yè)生‘必須達到’的基本要求”改為“應達到”。
第二,考試定位不夠準確。
由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是國家級的統(tǒng)一考試,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其考試結果容易得到了社會的承認。
因此,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規(guī)模一直都很大,每年平均240萬人次。
社會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成績的認可,導致考試已經不再單純是大學課程學習效果的檢驗,成為個人英語水平的認證,很多用人單位視大學英語四級證書為應聘者英語能力的證明。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在上個世紀甚至成為社會人員檢驗自己英語水平的重要考試之一,吸引了大量社會人員參加考試。
這也給在校學生帶來了壓力,引起對考試的過度重視,影響到其他課程的學習。
第三,考試、教學和應用三者存在脫節(jié)。
四六級考試內容、題型已經成為大學英語的基本標桿。
考試的設計難以全方位地滿足語言應用的需求。
比如在2005年前考試內容,著重考查學生的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2013年的改革開始降低對聽力的要求,強化翻譯和閱讀能力。
教師和學生的注意力圍繞著考試內容的改變開展教學活動。
事實上,語言營運最基本的要素――口語一直沒有能夠成為考試的重點(即使設立了口語考試,但可以參加考試的人員相對較少),也沒有能夠成為教學的重點。
3 對完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建議
第一,樹立正確的大學英語教學理念。
樹立正確的理念,首先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近年來,隨著高校不斷擴招,高等院校的本科教育已經從精英教育轉變?yōu)閲窠逃,學生英語水平自然參差不齊,特別是在三本院校,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基礎普遍不強,如果一味強求通過四級考試,只能使學生疲于應付英語學習,而削弱專業(yè)課程的學習,舍本逐末。
其次要正確認識英語的作用。
大學英語不應是單純的語言基礎課程,而應當提升到素質教育課程的高度,通過教學活動,使學生能夠增加一個拓寬知識的工具、了解世界文化的渠道和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方法。
第二,合理定位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的功能。
從本質上來說,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只是高等院校一門課程的考試,要削去隱藏在其身上的語言水平測試的功能。
從2005年之后,國家教育主管機構就開始致力于這方面的工作,不僅禁止各高校把畢業(yè)證和四六級成績掛鉤,而且規(guī)定社會人員不得參加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歸還大學英語四級考試考察教學完成情況的本質。
借鑒國外英語水平測試的成功經驗,采用社會化組織的方法,依托現有的全國英語等級考試(Public English Test System,簡稱PETS),建立起得到社會認可的英語水平測試體系,改變社會以大學英語四級作為英語水平認證的不當認識。
第三,逐步增強學校在大學英語四級考試中的自主權。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歸根結底是對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評估。
教育學上認為,對學生學習的評估分為形成性評估和終結性評估。
形成性評估可以采用課堂活動和課外活動記錄、網上自學、學習檔案記錄、訪談和座談等多種形式;終結性評估主要包括期中、期末課程考試等,從而對學生學習過程進行觀察、評價和監(jiān)督。
特別是在積極推行素質教育的條件下,學校應當圍繞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這個根本,擺脫應試教學的禁錮。
國家教育主管機構也要敢于放權,激發(fā)學校根據生源情況自主組織教學,將對人才培養(yǎng)的檢驗交由社會和人才市場進行評判,提高學校更新英語教學內容、提升教學質量的積極性。
4 結語
大學英語四級考試雖然不斷進行完善和改革,但是從相關統(tǒng)計情況來看,超過三分之二的學生表示其在通過四級考試后發(fā)現仍然處于四不狀態(tài):“聽不懂,看不懂,說不出,寫不出(朱志敏,2013)”,也就是說四級考試的效度并未轉化成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升。
歸根結底,這種狀況主要還是大學英語教學理念和四級考試定位不準造成的。
因此,在下一步的改革中,要以提升學生英語實際應用能力為核心,給予院校充分的教學自主權,實現課程考試與水平測試的分離,推進大學英語教學的健康有序開展。
參考文獻
[1] 王仕宗.漫畫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J].藝術與社會綜合研究,2013(5).
[2] 朱志敏.大學英語教師和學生對新四級考試的評價[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3(3).
[3] 金艷.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思路與未來展望:解讀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方案(試行)[J].中國大學教學,2005(5).
[4] 姚小飛,黃紅玲.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改革利弊分析與研究[J].考試周刊,2013(53).
【英語四級考試改革對學生英語自主學習對策的啟迪】相關文章:
英語四級作文的分類及對策10-09
英語四級考試精選作文10-06
英語四級歷年考試精選作文10-06
英語四級考試寫作經典范文10-08
關于英語四級考試寫作范文10-08
英語四級寫作:歷年考試精選作文10-06
誠信考試承諾書英語四級06-25
四級英語作文11-02
四級英語作文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