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初中英語教學人文性的滲透
初中英語教學人文性的滲透【1】
摘要:語言,是思想的載體,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
英語教學是一門人文性特點十分顯著的學科,課文中的許多話題、文段都集中體現(xiàn)了人文精神。
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英語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內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啟迪,逐漸提高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英語教學;人文精神;滲透
作為一門語言,英語同我們的母語――漢語一樣,是思想的載體,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
英語教學也應當突出它的思想性和人文性,豐富學生的知識,擴展學生的眼界,激發(fā)其學好英語的興趣。
但是長期以來,英語教學采取的一直是過去偏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模式,忽視了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性教育,導致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畏懼甚至厭煩情緒劇增,學生絲毫感受不到英語語言的美感和其傳達的人文精神。
而隨著新課程的實施,其把英語課程的人文性提到了更高的高度,在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方面越來越多地強調英語學習的樂趣、感知及應用英語、在小組活動中的合作意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思考等。
對此,我們教師應該圍繞新課程標準,在英語教學中做好人文性滲透,讓學生通過聽說、閱讀、寫作等了解語言的相關知識、歷史文化背景,讓學生通過感受、積累,在潛移默化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形成完整的人格。
一、感受英語語言之美,陶冶性情
為了讓學生感受英語語言之美,在魯教版初二英語下冊課本unit9中,當我講到furthest這個詞時,學生對“farthest”與“furthest”兩個單詞的區(qū)別不太理解。
于是,我給學生朗誦了印度著名詩人泰戈爾的詩《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
學生被這首詩所蘊含的悲情深深打動。
有學生課后告訴我說:“原來英文詩也很美!”對于這個學生來講,這可能是他第一次強烈感受到英語語言之美。
后來在學校經(jīng)典誦讀節(jié)上,居然將這首英文詩在全校師生面前展示出來,那飽含深情的男女生“二重奏”讓臺下爆發(fā)出了陣陣熱烈的掌聲。
此外,在備課時,我還搜集了大量與課本話題相關的影像資料,讓學生感受原汁原味的英語口語。
我和學生一起觀看了《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音樂之聲》《阿甘正傳》《羅馬假日》等經(jīng)典影片,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啟迪、引導,對善、惡、美、丑的分辨,對愛國情懷的感受,對積極人生態(tài)度的樹立,對愛情的理解等人文精神的形成都有積極的意義。
二、搜集英語材料,感受作者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在家中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很多學生缺少生活的壓力和學習的動力。
每當問起他們的夢想時,有的說“沒有夢想”,有的張口便是“豪車別墅”。
這些祖國的花朵、未來建設的棟梁,早早地就已經(jīng)被這個浮躁的社會所染,多么令人痛心和擔憂啊!作為英語教師,我們不僅要傳授給學生知識,更要教會他們怎樣做人,將人文精神融入英語教學。
初二下冊unit7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這一單元的話題是“dream”,而這個話題在初三下冊泛讀中還會出現(xiàn)。
于是,我先讓學生小組討論“dream”和“hope”的區(qū)別,然后引出美國著名人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中最讓人精神振奮的演講: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 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篇演講稿的時代背景,我讓學生利用周末時間上網(wǎng)搜資料,制作關于Martin Luther King的PPT簡介。
學生搜到的資料之豐富超乎我的預料:有的學生側重美國的種族歧視,有的學生側重黑人被販賣的歷史,有的學生向大家推薦了《紫色》這部反映種族歧視的電影,有位地理學得很棒的學生還給大家呈現(xiàn)了美國行政劃分圖。
集體的智慧形象、生動、立體地再現(xiàn)了作者生活的社會背景,傳達了作者的思想,讓學生由“個人之夢想”升華到了“國之夢想”“人類之夢想”,豐富了學生的生命體驗,讓學生更好地樹立了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結語
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人文性,把英語當作思想的載體,我們將沖破國界、種族、時代的限制,與偉人進行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對話,提高自己的審美情感與審美能力,陶冶性情,凈化心靈,豐富生命體驗。
參考文獻:
1.李瑩.小學英語“人文性”教學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10(17).
2.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和實踐[M].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
3.張仁秀.英語教學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J].現(xiàn)代教育科技理論,2012(7).
初中英語教學中科學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2】
摘 要:現(xiàn)在的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很多教師只是片面地追求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
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只看到了語言課程的工具性,老師們沒有注意到通過語言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這一語言教學的實質。
也就是忽視了語言的人文性。
中學英語的教學缺少人文內涵與片面追求學生分數(shù)以及升學率直接相關。
具體到英語教學而言,一般老師關心的是學生的分數(shù),在此基礎上他們注重了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但也沒有對通過語言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夠的重視。
筆者認為,科學與人文并舉是具有前瞻性的必要性的。
本文擬對如何在英語課堂上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學;科學人文素養(yǎng);滲透
作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學的教師,我深切的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一部分――英語語言教學,應該好好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
但令人遺憾的是,課堂上我們很多教師只是片面地追求對學生進行大量的語言輸入,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中只看到了語言課程的工具性,老師們沒有注意到通過語言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這一語言教學的實質,也就是忽視了語言的人文性。
中學英語的教學缺少人文內涵與片面追求學生分數(shù)以及升學率直接相關。
具體到英語教學而言,一般老師關心的是學生的分數(shù),在此基礎上他們注重了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但也沒有對通過語言教學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予以足夠的重視。
我校提出科學與人文并舉,我覺得是具有前瞻性的,是非常有必要的。
現(xiàn)我對如何在英語課堂上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1、明確英語素養(yǎng)的特點:英語是一門語言,我們不能機械的教,學生們也不能機械的學,要靈活掌握,學以致用。
要掌握和了解文化傳統(tǒng)中有價值取向的文化信息。
要排除母語漢語的影響,獲得豐富的背景知識。
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價值取向,需求,愿望,信念,情感或意志,開發(fā)學生的個性,潛能。
2、英語教師要在教學理念上做出新的認識,教師的角色要進行新的轉變。
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為主的任務型教學,讓學生在整個課堂發(fā)揮主體作用,這樣同學們才能積極的參與整個課堂,從而改變以前教師灌輸式,填鴨式教學。
3、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課堂教學迫切需要良好的氛圍,使師生雙方在水乳交融的環(huán)境中,形成有利于教學活動開展的氛圍,其過程應該是老師與學生平等交流,相互合作。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師生共同滿足教學需要,協(xié)同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基本保障,是形成無拘無束、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高昂學習情緒的直接因素,它不僅會引起學生對老師的信任與尊重,而且還會使學生把對老師的愛遷移到其所授的學科上,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
要營造協(xié)商式的教學氛圍。
4、在課堂上運用精彩視頻及電影資源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
如在仁愛九年級第二單元,我下載了一段沙塵暴的視頻,同學們看后深刻的意識的現(xiàn)在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性,增強學生們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
又如在九年級第四單元神秘的科學,本單元主要是圍繞科學技術展開,談到神舟五號,電腦科技,科學發(fā)明以及神秘太空。
我特意下載了最近幾年中國載人飛船登上太空的視頻,同學看很震撼,也很有興趣,這不僅讓同學們了解了相關的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同學們對航天知識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操。
5、利用豐富多彩的圖片,動畫資源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
如在仁愛七年級下冊講到天氣這一單元。
我選取了大量的有關天氣和季節(jié)方面的圖片,選展示四季的景物,讓同學們感受四季的特點。
邊看邊學習spring,summer,autumn,winter這幾個單詞。
接著我播放五個畫面:烏云密布cloud-cloudy, 陽光明媚 sun-sunny, 刮風: wind-windy, 下雨: rain-rainy, 下雪:snow-snowy。
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學習了10個單詞。
然后給同學們放幾個每個季節(jié)相關的動畫,如放風箏,游泳,堆雪人等,看后讓同學們談論自已最喜歡的季節(jié)。
這不僅讓同學們在短時間內掌握了相關的英語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同學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操。
6、在英語課堂上利用角色扮演表演進行人文素養(yǎng)的滲透。
分角色扮演表演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上是必不可少的,幾乎每節(jié)課都要進行這樣的活動,同學們只有在這種活動中身臨其境,才能真正理解書中對話知識,也才能靈活的運用。
角色表演不僅可以模仿書中的對話情境,也可以由教師設定一定交際情景,讓同學們分組進行討論,自由選擇自已喜歡的角色,經(jīng)過一定時間準備和練習之后,要求同學們借助于體態(tài)語口頭表達出來。
在表演的過程中,學們們必須運用具有的經(jīng)驗和已掌握的語言知識來解決問題。
這不僅培養(yǎng)學生們運用知識的能力,更重要的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和精神。
總之,人文精神體現(xiàn)在英語教學的全過程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主要陣地是課堂,英語課堂教學要體現(xiàn)人文精神,學生在掌握語言運用過程中也潛移默化地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同時創(chuàng)新精神,情感,潛能,實踐能力也得到發(fā)展。
學生既掌握英語,又發(fā)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fā)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學習,繼承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等的人文精神。
只有學習英語與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有機地融合,和諧地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學生成為具有學會認知,學會學習的人。
參考文獻:
[1] 董海遠《初中數(shù)學課堂教學中科學人文素養(yǎng)的研究》《新課程學習》(期刊),2013(12).
初中英語教學中人文性滲透的思考【3】
摘 要:新課標指出: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
而初中英語教學中,過分注重英語的工具性、忽略人文性的現(xiàn)象越來越明顯。
要突顯人文性教學,就要在提升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方面對初中英語課程進行深層次的研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 人文性 滲透 思考
一、營造人文性的教學氛圍
教師要建立民主平等、信任理解、合作共進的新型師生關系。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與合作者,不能高高在上,應深入學生中與學生合作學習,為學生解決學習中的困難,以微笑面對學生,以溫和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產(chǎn)生親和力。
要與學生多交流、溝通,可通過英語日記、周記等了解學生的情感變化,拓展E-mail、QQ和MSN等網(wǎng)絡渠道,加深師生感情與友誼。
教學活動中要用真情關懷去打動學生,為學生營造融洽、民主、團結、相互尊重的人文氛圍,這樣才有利于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并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教師應當堅持以學生為本,面向全體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保持學習英語的信心,體驗學習英語的樂趣;要尊重個體差異,充分了解學生不同的學習經(jīng)歷、學習習慣,尊重學生個性與獨立的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在重視優(yōu)生的同時不能忽視學困生的成長,對學困生做到“不拋棄,不放棄”,給他們多提供實踐、參與的機會,并對學困生多鼓勵、多幫助,讓他們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