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格言聯(lián)璧 人身 元氣
《格言聯(lián)璧》名言/名句:人身之所重者元氣;國家之所重者人才
【學問類】
一、
[原文]
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
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
[譯文]
古今來世代顯貴家族,無不因積德造就;天地之間第一等好人品,還是由讀書培養(yǎng)。
二
[原文]
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
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wěn)心安。
[譯文]
刻苦讀書,即使功名未就,但使人品高雅,氣度不凡;道德高尚,但不希圖報答,時時恬然自安,飽食酣眠。
三
[原文]
為善最樂,讀書便佳。
[譯文]
幫助別人,做善事,最令我愉悅;認真讀書,重修養(yǎng),最為人贊許。
四、
[原文]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譯文]
諸位到書院為何,哪里僅僅限于是搞學問和寫文章,具有一種技藝與特長,便可算得上是讀書成才之人;我對所追求的也不過分計較,不過就是為子為臣為弟為友,盡到五種人倫的職責,共同成為恪守禮教的正人君子。
五
[原文]
聰明用于正路,愈聰明愈好,而文學功名益成其美;
聰明用于邪路,愈聰明愈謬,而文學功名適濟其奸。
[譯文]
聰明用在正道上,越聰明越好,文才名聲會幫助他事業(yè)漸進;聰明用在邪路上,越聰明越壞,文才名聲只助長其偽詐丑行。
六
[原文]
戰(zhàn)雖有陣,而勇為本;祭雖有儀,而誠為本;
喪雖有禮,而哀為本;士雖有學,而行為本。
[譯文]
戰(zhàn)場交鋒,即使列陣有方,但以勇猛為本;操辦喪事,即使禮節(jié)周全,但以哀痛為本;文人學士,即使學富五車,但以德行為本
七
[原文]
飄風不可以調(diào)宮商,巧婦不可以主中饋,詞章之士不可以治國家。
[譯文]
旋風不能奏出動聽的音樂;心靈手巧的婦人未必能夠主持好飲食家務(wù);(只會)做文章的讀書人不能夠治理好國家。
八
[原文]
經(jīng)濟出自學問,經(jīng)濟方有本源;
心性見之事功,心性方為圓滿。
舍事功更無學問,求性道不外文章。
[譯文]
經(jīng)國濟世之道來自廣博的學問,它才有不竭的源泉;修心養(yǎng)性之道體現(xiàn)在建功立業(yè)上,它才算得上圓滿。
除了建功立業(yè)之外,世上沒有真正的學問;要尋求修心養(yǎng)性之道,必須到圣賢的文章中去找
九
[原文]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何以上達?曰下學;何以遠到?曰近思。
[譯文]
什么是卓越的品行?即日常的行事;什么是德高之人?是小心謹慎的人;怎么樣才能夠明了德義努力去做?惟有虛心學習;如何才能實現(xiàn)遠大的抱負?只有對當前的問題深思熟慮。
十
[原文]
竭忠盡孝,謂之人。
治國經(jīng)邦,謂之學。
安危定變,謂之才。
經(jīng)天緯地,謂之文。
霽月光風,謂之度。
萬物一體,謂之仁。
[譯文]
能竭忠盡孝,才能稱為人。
治國安邦稱為學問。
能平定叛亂稱為人才,編織天地事物稱為文章。
心胸光明坦蕩稱為風度。
萬物與我一體稱為仁心。
十一
[原文]
以心術(shù)為本根,以倫理為楨干,以學問為菑畬,以文章為花萼,以事業(yè)為結(jié)實。
以書史為園林,以歌詠為鼓吹,以義理為膏梁,以著述為文繡,以誦讀為耕耘,以記問為居積。
以前言往行為師友,以忠信篤敬為修持,以作善降祥為受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注釋:菑畬(zī she耕耘)
[譯文]
以心術(shù)為根本,以倫理為樹干,以學問為良田,以文章為花萼,以事業(yè)為果實,以書籍為園林,以歌詠為音樂,以義理為食物,以著述為彩繡,以誦讀為耕耘,以討論學問為累積,以先賢的言行為師友,以敬忠篤信為修持,以行善降祥為給用,以樂天知命為依歸。
十二
[原文]
凜閑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圣。
[譯文]
一人獨處應(yīng)謹慎自己的行為,預知每一心思所含的意念,嚴肅威儀安于天命,敬人倫以成圣賢,謹慎各種行為以成就德引,改過向善以成賢良。
十三
[原文]
收吾本心在腔子里,是圣賢第一等學問;
盡吾本分在素位中,是圣賢第一等工夫。
[譯文]
把仁心存在自己心中是先賢的最高學問,行為中盡自己的本分是圣賢的最高功夫。
十四
[原文]
萬理澄徹,則一心愈精而愈謹;
一心凝聚,則萬理愈通而愈流。
[譯文]
事理明白則心愈能清楚而專一,心能專一則事理愈能通達流暢。
十五
[原文]
宇宙內(nèi)事,乃己分內(nèi)事;
己分內(nèi)事,乃宇宙內(nèi)事。
[譯文]
將宇宙萬物的事視為自己的事,自己的事也就是宇宙萬物的事。
十六、
[原文]
身在天地后,心在天地前;
身在萬物中,心在萬物上。
[譯文]
身雖處天地萬物之后,心卻不在天地萬物之前;身雖處天地萬物之中,而心卻在天地萬物之上。
十七、
[原文]
觀天地生物氣象,學圣賢克己工夫。
下手處是自強不息,成就處是至誠無息。
[譯文]
觀察天地萬物的自然景象,學習圣賢克己養(yǎng)性的工夫。
行動上就是身體力行,奮斗不止,而最終的目的就是存誠自然。
十八、
[原文]
以圣賢之道教人易,以圣賢之道治己難;
以圣賢之道出口易,以圣賢之道躬行難;
以圣賢之道奮始易,以圣賢之道克終難。
圣賢學問是一套,行王道必本天德;
后世學問是兩截,不修己只管治人。
[譯文]
對圣賢的道理教導別人很容易,自己實踐卻是不容易的事。
對圣賢的道理開始奮斗很容易,但堅持到底卻很難。
圣賢的道理與實踐相結(jié)合,行仁政必本與德性。
后代則相反,學問與實踐不能統(tǒng)一,不修持自己的德性,而只管治理別人。
十九、
[原文]
口里伊周,心中盜跖,責人而不責己,名為掛榜圣賢;
獨懔明旦,幽畏鬼神,知人而復知天,方是有根學問。
[譯文]
滿口仁義道理,但內(nèi)心卻充滿邪念,只責怪他人而從不責罵自己,這種人稱為“掛榜圣賢”。
只怕惡行為人所見,能敬畏鬼神,知人又知天理,這才是實際的學問。
二十、
[原文]
無根本底氣節(jié),如酒漢歐人,醉時勇,醒來退消無分毫氣力;
無學問底識見,如庖人煬灶,面前明,背后左右無一些照顧。
[譯文]
沒有根本的氣節(jié),就好像醉漢喝醉酒打人,酒醉時很勇敢,酒醒后勇氣全消,沒有一點氣力。
沒有以學問為根本的見識,就好像廚師在爐灶前面,面前光亮而背后黑暗。
二十一、
[原文]
理以心得為精,故當沉潛,不然耳邊口頭爾;
事以典故為據(jù),故當博洽,不然臆說杜撰也。
[譯文]
用心體會整理才能理解精確得當,所以應(yīng)當沉著穩(wěn)重,不然就成了口頭耳邊的小事,過后就忘了。
事理要以典故為依據(jù),因此必須學識廣博,否則就成了隨意推測,胡編亂造。
二十二、
[原文]
只有一毫粗疏處,便認理不真,所以說惟精,不然,眾論淆之而必疑;
只有一毫二三心,便守理不定,所以說惟一,不然,利害臨之而必變。
[譯文]
即使只有一毫粗疏的地方,就不能準確地認識事理,所以說一定要精確。
不然,眾說紛紜必會產(chǎn)生疑惑;僅存在一丁點雜念,便不能堅守事理,故而必須專心,否則在利害面前必定會經(jīng)不起考驗。
二十三、
[原文]
接人要和中有介,處事要精中有果,認理要正中有通。
[譯文]
接人待物要平和而有節(jié)操,處理事情要明白而果斷,識理要正直誠實而通達。
二十四、
[原文]
在古人之后議古人之失,則易;
處古人之位為古人之事,則難。
[譯文]
生于古人之后而議論古人的缺點失誤容易,而若處于古人的位置做古人所做的事就很難
二十五、
[原文]
古之學者,得一善言,附于其身;
今之學者,得一善言,務(wù)以悅?cè)恕?/p>
[譯文]
古時候的學者得到一句善言,就會放在自己身上去實踐;而現(xiàn)在的學者得到一句善言就必定想取悅別人。
二十六、
古之君子,病其無能也,學之;
今之君子,恥其無能也,諱之。
[譯文]
古代的學者,為自己才學不高而擔憂,就發(fā)奮學習,迎頭趕上;現(xiàn)在的文士,為自己才學不高而羞愧,就隱滿短處,避忌批評。
二十七、
[原文]
眼界要闊,遍歷名山大川;
度量要宏,熟讀五經(jīng)諸史。
[譯文]
眼界要開闊,就要游鑒名山大川;度量應(yīng)宏大,須得熟讀經(jīng)史典籍。
二十八
[原文]
先讀經(jīng)后讀史,則論事不謬于圣賢;
既讀史復讀經(jīng),則觀書不徒為章句。
[譯文]
先讀經(jīng)書,再讀史籍,以經(jīng)論史,評論古人史事,就不會與圣賢相悖;研讀史籍,再溫經(jīng)書,以史證經(jīng),讀書目的升華,決不僅為章句之學。
二十九、
[原文]
讀經(jīng)傳則根柢厚,看史鑒則事理通,
觀云天則眼界寬,去嗜欲則胸懷凈。
[譯文]
讀經(jīng)書,閱傳注,就為治學打下堅實基礎(chǔ);看史籍,鑒古今,就使宏論滔滔切中肯綮;游山川,觀壯景,就使志氣凌云眼界開闊;戒嗜好,棄私欲,就使胸懷磊落一塵不染。
三十、
[原文]
一庭之內(nèi),自有至樂;
六經(jīng)以外,別無奇書。
[譯文]
庭院雖小,自有賞心樂事;六經(jīng)之外,更加無奇特之書。
三十一、
[原文]
讀未見書,如得良友;
見已讀書,如逢故人。
[譯文]
閱讀未見過的書,如結(jié)識好朋友,情意和洽;重讀已看過的書,如老朋友相晤,敘舊聯(lián)誼。
三十二、
[原文]
何思何慮,居心當如止水;
勿取勿忘,為學當如流水。
[譯文]
無思無慮,心境應(yīng)當平靜如水;不求冒進也不忘記,學業(yè)當如流水一般永無止境。
三十三、
[原文]
心不欲雜,雜則神蕩而不收;
心不欲勞,勞則神疲而不入。
[譯文]
用心不能雜亂,雜亂則心神恍惚不能集中;用心不要勞累,勞累則精神疲倦不能有所收獲。
三十四、
[原文]
心慎雜欲,則有余靈;
目慎雜觀,則有余明。
[譯文]
內(nèi)心慎防雜念,會更加機敏;眼光審慎萬物,則愈加明亮。
三十五、
[原文]
案上不可多書,心中不可少書;
魚離水則身枯,心離書則神索。
[譯文]
書桌上不能有太多的書,心中則不能少書;這就好像魚離了水則干枯,心中沒有書則無寄托。
三十六、
[原文]
志之所趨,無遠勿屆,窮山距海不能限也;
志之所向,無堅不入,銳兵固甲不能御也。
[譯文]
只要心中有遠大的志向,沒有不能達到的地方;而心中所追求的,則沒有任何困難可以阻攔。
三十七
[原文]
把意念沉潛得下,何理不可得;
把志氣奮發(fā)得起,何事不可為。
[譯文]
使意念沉穩(wěn),任何事理都能通達;有志發(fā)憤圖強,任何難事都能成功。
三十八、
[原文]
不虛心,便如以水沃石,一毫進入不得;
不開悟,便如膠柱鼓瑟,一毫轉(zhuǎn)動不得;
[譯文]
心有成見,就好像用水澆石頭,水一點都進不去;對事理不能領(lǐng)悟,則拘泥而不變通,一點都轉(zhuǎn)動不得。
三十九、
[原文]
不體認,便如電光照物,一毫把捉不得;
不躬行,便如水行得車、陸行得舟,一毫受用不得。
[譯文]
讀書不體驗認識,就好像閃電照物,一點都抓不到;讀書不能身體力行,就像水上行車、陸上行舟、一點用處都沒有。
四十
[原文]
讀書貴能疑,疑乃可以啟信;
讀書在有漸,漸乃克底有成。
[譯文]
讀書貴在能有疑問,有疑問方能增進對事物的了解。
四十一、
[原文]
看書求理,須令自家胸中點頭;
與人談理,須令人家胸中點頭。
[譯文]
讀書求明理,須讓自己滿意;與別人談道理,須令別人佩服。
四十二、
[原文]
愛惜精神,留他日擔當宇宙;
蹉跎歲月,問何時報答君親。
[譯文]
愛惜精神以備日后擔當大任,虛度時光何以報父母之恩?
四十三、
[原文]
戒浩飲,浩飲傷神;戒貪色,貪色滅神;
戒厚味,厚味昏神;戒飽食,飽食悶神;
戒妄動,妄動亂神;戒多言,多言傷神;
戒多憂,多憂郁神;戒多思,多思撓神;
戒久睡,久睡倦神;戒久讀,久讀枯神。
[譯文]
戒酗酒,酗酒傷神;戒,貪色滅精神;戒美味,美味使精神昏沉;戒過飽,過飽使精神郁悶;戒多動,多動使精神混亂;戒多話,多話損傷精神;戒多憂,多憂使精神郁結(jié);戒多思,思慮多刺激精神;戒久睡,久睡使精神疲倦;戒久讀,久讀使精神苦勞。
【存養(yǎng)類】
四十四、
[原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shù)也宜多: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數(shù)也宜少:曰謹言,曰慎行,曰約己,曰清心,曰節(jié)飲食,寡嗜欲。
[譯文]
充分發(fā)揮人的天性稟賦,發(fā)揮得越多越好:運用天性去窮究物理,極盡智力,通達自然,思惟神妙,造就豁達的胸懷和高潔的品德;盡量壓抑人的情感欲望,遏制到越少越好:管束自己去謹慎說話,持重辦事,約束自身,心地高潔,還要節(jié)衣縮食并減少情欲和嗜好。
四十五、
[原文]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yīng)天下之變。
[譯文]
思想開闊,才能包容天下的千山萬壑;思想謙虛,才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大德;思想平明,才能縱論天下的善惡得失;思想深沉,才能討論天下的學說哲理;思想穩(wěn)定,才能應(yīng)付天下的風云變幻。
四十六、
[原文]
清明以養(yǎng)吾之神,湛一以養(yǎng)吾之慮,沉警以養(yǎng)吾之識,剛大以養(yǎng)吾之志,
果斷以養(yǎng)吾之才,凝重以養(yǎng)吾之氣,寬裕以養(yǎng)吾之量,嚴冷以養(yǎng)吾之操。
[譯文]
把自己的精神,培養(yǎng)得清凈明澈;把自己的思想,澄清專一;把自己的膽識,培養(yǎng)得深沉敏捷;把自己的氣魄,培養(yǎng)得堅強宏大;把自己的才干,培養(yǎng)得果敢決斷;把自己的器量,培養(yǎng)得端正莊重;把自己的胸襟,培養(yǎng)得豁達寬容;把自己的節(jié)操,培養(yǎng)得嚴肅冷峻。
四十七、
[原文]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涵育以養(yǎng)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譯文]
對自身的優(yōu)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涵養(yǎng)化育來培養(yǎng)深沉的品格;對別人的缺點,要掩藏幾分,這是用樸實厚重來造就博大的胸懷。
四十八
[原文]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天下萬世。
[譯文]
用謙虛培養(yǎng)自己的品質(zhì),用修德提高自己的思想,用仁愛對待天下萬物,用道德教誨子孫后代。
四十九、
[原文]
涵養(yǎng)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
培養(yǎng)造就沖淡清虛的品格,便是一生的學問;丟棄無端的煩腦,心境又是多么安靜平和。
五十、
[原文]
顏子四勿,要收入來,閑存工夫,制外以養(yǎng)中也;
孟子四端,要擴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注釋]
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端:“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譯文]
顏淵的“四勿”,要牢記心里;下工夫閑靜存誠,克服外部的干擾以修養(yǎng)心性;孟子的“四端”,要盡力擴充,下工夫格物致知,由近及遠,推己及人。
五十一、
[原文]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fā),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yǎng);
未發(fā)而曰喜怒哀樂,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譯文]
有喜怒哀樂之情卻沒有發(fā)作,這是從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使人們存心修養(yǎng);雖未發(fā)生但卻有喜怒哀樂的表現(xiàn),這是由道心指出人心的缺欠,要人們反省改正。
五十二、
[原文]
存養(yǎng)宜沖粹,近春溫;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
存心養(yǎng)性要謙抑專一,如春天般的舒緩溫和;自察反省要謹慎嚴格,像秋天般冷峻嚴肅。
五十三、
[原文]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yǎng);
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
就氣質(zhì)上銷镕,則曰克治。
[譯文]
對性情上了解即是涵養(yǎng),對每一念頭注意提醒就是省察,氣質(zhì)的融匯就是克治。
【格言聯(lián)璧 人身 元氣】相關(guān)文章:
格言聯(lián)璧10-01
格言聯(lián)璧電子版10-01
元氣滿滿早安心語10-08
元氣滿滿的早安祝福語11-16
人身侵權(quán)答辯狀10-01
人身自由的完善與保障10-01
人身保險實習報告10-08
人身安全保證書12-22
人身侵權(quán)糾紛答辯狀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