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評優(yōu)課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評優(yōu)課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評優(yōu)課教案 篇1
課題:《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從觀察身邊的物體開始,研究觀察物體沉浮的現象。
2、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的方法,收集相關的信息資料。
3、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習科學觀察、科學實驗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教學方法:
小組合作探究法、觀察法、實驗法等。
教學準備:
學生每組一份: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泡沫塑料、回形針、牙簽、橡皮塊、胡蘿卜、蠟燭頭等;5個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物體;5個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物體。
教師準備上述材料一份,教學課件等。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感知水的浮力。
師:一群小朋友在空地上踢球,一不小心,皮球掉到空地邊一個又窄又深的枯井里(邊講邊出示量筒里裝乒乓球的模擬裝置或者大屏幕出示一幅生動的圖),無論怎樣都取不出來,同學們能用一個巧妙的方法幫助他們取出皮球嗎?
師:剛才()同學巧妙利用了水的浮力來替解決了難題,真是太感謝了。這一節(jié)課我們就來研究物體在水中沉或浮的問題。相信同學們能夠突破難關,很好地掌握它。
板書: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二、觀察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探究科學觀察物體沉浮的方法。
出示:木塊、石頭、小紙片、鐵蓋。
師:請小組長拿出一號盒子,看看里面都有些什么物體?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請各小組試一試,時間是三分鐘。
師:請各小組匯報實驗結果。
1、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
師:我們在觀察啤酒瓶蓋是沉還是浮時,觀察方法不一樣,觀察到的結果也就不一樣。同學們觀察時要選擇一種科學方法,如在觀察啤酒瓶蓋沉浮的'時候,我們用到了兩種不同的方法:
。1)把物體放在水面,觀察物體是沉還是浮。
。2)把物體放在水底,觀察物體是沉還是浮。在接下來的實驗中有個約定,我們采取第二種方法來觀察。
2、選擇不會影響觀察結果的物體。
師:我們在觀察一種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最好是選擇不會影響我們觀察結果的物體。
三、小組合作觀察更多的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出示:泡沫塑料、回形針、牙簽、橡皮塊、胡蘿卜、蠟燭、螺絲帽、木塊等。
四、探究物體沉或浮與物體的大小、輕重的關系。
1、討論設計實驗
師: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和輕重,體積大小有沒有關系呢?各小組討論設計一個實驗來驗證你們的想法,F在開始。
2、小組交流
3、驗證
4、觀看錄象,得出結論:
。1)重量相同,物體越大就上浮,物體越小就下沉。
(2)大小一樣,物體越重就下沉,物體越輕就上浮。
五、聯系生活,拓展延伸。
師:我們今天研究了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你們知道我們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沉和?舉個例子來說一說。
板書設計: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浮沉。
輕重?重量相同:大小。
大小?大小相同:重輕。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評優(yōu)課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準。
過程與方法:
1、對物體沉浮做出預測,并用實驗驗證,做好記錄。
2、學會用切分和疊加物體的方法研究沉浮變化。
【教學重點】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質量和體積,沉浮狀態(tài)不改變。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概念。
【教學準備】
教師演示實驗:水槽1個,大小相近的磚塊、木塊和塑料塊各一。
小組實驗一:水槽1個,物體7種(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實驗記錄表(教材第2面)。
小組實驗二:水槽,蘿卜,橡皮(與實驗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實驗記錄表(教材第3面)。
【教材處理】
教材第2面兩個地方出現“泡沫塑料塊”,在仔細研讀教材和教師用書的基礎上,我認為應把演示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塑料塊”,把學生實驗中的“泡沫塑料塊”改為“泡沫塊”。
【教學過程】
一、觀察物體的沉浮:
1、談話: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下沉的,哪些物體在水中是上浮的呢?
(預設:在自由發(fā)表的前提下,及時抓住學生的錯誤概念或不完整表述,引發(fā)認知沖突,激發(fā)探究沉浮的興趣。)
2、把磚塊和木塊分別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沉浮情況。
操作過程:把水槽放在展示臺上。出示磚塊,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下沉過程,板書:沉。再出示木塊,同樣輕輕從水面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ɑ顒右c:規(guī)定放物體的操作要求,確定判斷沉浮的標準。)
3、把塑料塊輕輕放入水里,觀察它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操作過程:先猜測塑料塊的.沉浮。再根據操作要求輕輕放入水中,觀察它的沉浮情況,板書:浮。
(說明:若選擇的是高密度的塑料塊,可能會出現塑料塊的大部分浸入水中,可指出只要物體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就說明是浮的。限于學生的認知能力,暫時回避“懸浮”概念。)
二、觀察更多物體在水中的沉。
1、教師從小袋子取出7種物體,分別是小石塊、泡沫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
2、以小石塊為例,討論完成教材第2面表格的前面2行“預測”、“理由”的填寫,并建議沉浮可用往上或往下的箭頭符號來表示。
3、學生獨立完成其他物體的“預測”、“理由”這2行表格的填寫。
4、小組領實驗器材,分工合作,進行實驗觀察,完成實驗記錄表。
5、組織交流:
把我們的預測與實驗結果相比較,預測正確的有哪些,預測不正確的有哪些?
整理自己的預測理由,想一想物體的沉浮可能與什么因素有關呢?(隨機羅列各因素,如體積大小、輕重、形狀、材料、是否空心等,以備后面活動中進行探究。)
(說明:本活動按“教師出示材料樣本—學生預測和思考沉浮理由—小組實驗觀察”的順序進行,因為觀察前的預測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更是調動學生思維的必然條件。而且選擇的7種物體是一組有結構的材料,既有容易判斷沉浮的,也有難以直接判斷沉浮的,比如胡蘿卜、蠟燭頭等,這樣的設計都體現了用材料有效調控教學的目的。)
6、還可以按教材第2面的卡通人物對白,試試其他身邊的小物體的沉浮,對影響沉浮的因素作進一步的思考。
三、觀察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在水中的沉。
1、小組整理實驗材料,留下水槽、蘿卜、橡皮,裝好另外幾種物體放置一邊,教師出示小刀,演示切分方法(說明:排除無關材料的干擾,用新材料新活動再次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并對小刀的安全使用作必要的說明,為避免劃破桌面,建議墊一塊小木板或硬紙板),引導思考:
橡皮在水中是沉的,把橡皮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沉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沉嗎?推測把它切得更小會怎樣。
蘿卜在水中是浮的,把蘿卜切成一半大小,還會浮嗎?再切成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大小,還會浮嗎?推測把它們切得更小會怎樣。
2、學生完成教材第3面的記錄表“預測”、“理由”這兩列。
3、小組領小刀,實驗操作,記錄實驗結果并思考其中的原因。
(說明:橡皮和蘿卜不能無限度的切小,因為一旦切分的過小,會出現浮在水面上的情況,這是水的表面張力的原因,這樣的情況不利于教學,會改變活動探究的.方向,建議回避。)
4、組織交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改變了什么因素?(體積大小),物體的沉浮情況有沒有發(fā)生改變?通過以上實驗,我們可以得到什么結論?(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小,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補充:這里也可以用質量來概括,即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質量減輕,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5、收回小刀、蘿卜和橡皮,出示回形針和木塊,引導思考:
一枚回形針在水中是沉的,把兩枚回形針穿在一起,還是沉的嗎?把更多的回形針穿在一起,放入水里,是沉還是?
一塊木塊在水中是浮的,用透明膠帶把兩塊木塊粘在一起,放入水里,還是浮的嗎?如果把三塊、四塊甚至更多的木塊粘在一起,它們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6、提供材料回形針10枚,木塊3塊,學生實驗。
7、組織交流,概括:同一種材料的物體,把它們的體積變大,在水中的沉浮狀態(tài)也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8、小結:把剛才切分和疊加這兩個實驗聯系在一起,我們得到了什么結論?學生記錄中教材第4面的實驗報告單上。(由同一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們的體積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會發(fā)生改變的。)
板書設計:略。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評優(yōu)課教案】相關文章:
小班沉與浮教案11-25
中班沉與浮教案03-17
沉與浮教案反思模板06-13
科學沉與浮教案大班02-24
科學沉與浮教案及反思02-28
科學沉與浮教案優(yōu)秀12-20
沉與浮作文05-12
大班科學浮與沉教案11-15
小班沉與浮教案15篇11-25
科學沉與浮教案(精選22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