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文化畢業(yè)論文

詩人為何上不了排行榜文化論文

時間:2022-09-30 04:29:50 文化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詩人為何上不了排行榜文化論文

  考察一個民族的思想深度,首先要了解它的哲學;考察民族的生存意識和存在狀態(tài),則需要讀它的詩。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延續(xù)著詩歌的精神血脈。在每個歷史時期,詩歌總能最先發(fā)出自己的聲音。

詩人為何上不了排行榜文化論文

  詩人,以怎樣的姿態(tài)存在著?中國最大的詩歌文學刊物《詩刊》的主編葉延濱、編輯部主任林莽,作為與改革開放同步發(fā)展的詩人,親身經(jīng)歷中國詩歌30年來的成長歷程。

  最先呼應改革開放的就是詩歌

  記者:能否回顧一下改革開放初期詩歌界的情況?

  葉延濱(以下簡稱葉):文學藝術上最先呼應改革開放潮流的應該說就是詩歌。改革開放初期,許多沉寂多年的詩人像艾青、牛漢、綠原、曾卓等一大批帶有現(xiàn)實主義沖擊力量的詩人重返詩壇,他們和巴金提出的說真話是一個潮流,反映了老百姓的心聲,恢復了直面現(xiàn)實、抒發(fā)真情的中國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

  林莽(以下簡稱林):這一部分人被稱為“歸來者”,他們是建國后因政治或藝術趣味原因而淡出詩壇最后又因政治“解凍”而“復出”詩壇的中老年詩人。他們積累了幾十年的生活經(jīng)驗和生命經(jīng)驗,改革開放后開始爆發(fā),雖然沒有產生什么轟動事件,但是對詩歌的推動作用不可忽視。

  記者:詩壇上后來產生了哪些新生力量?

  林:除了“歸來者”和“朦朧派”,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還產生了一大群被稱作“青年詩人”的作者,他們和朦朧詩人的年齡差不多,但他們的表現(xiàn)方式既結合了老詩人的一些方法,也結合了新的內容,這一群體在精神血脈上與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的聯(lián)系更為醒目,成為詩歌的中堅力量。如雷抒雁、張學夢、葉延濱、葉文福、傅天琳、周濤、張燁、韓作榮等人。這三個群體將中國詩歌推向了繁盛。

  記者:在我的記憶中,上世紀80年代,讀詩寫詩的文學青年到處可見,無論誰都能說出幾個詩人的名字,像舒婷、北島、顧城……耳熟能詳。

  葉:改革開放的春天里,人們對詩歌的激情被徹底釋放了,詩歌是最受人歡迎的文學樣式,無人不談詩,詩人十分引人注目,當時的《詩刊》發(fā)行有幾十萬份。

  這個時期還發(fā)生了一個標志性事件,即“第一屆青春詩會”。詩壇前輩艾青、臧克家、田間、賀敬之、李瑛、蔡其矯等到會授課,嚴辰、鄒荻帆、柯巖、邵燕祥親自輔導,為與會的青年詩人修改作品。這次詩會的成果在《詩刊》1980年10月號以“青春詩會專號”發(fā)表,轟動詩壇,為上世紀80年代的中國詩壇揭開了青春篇章。一些年輕詩人,舒婷、顧城、江河,還有來自底層的知青,包括我自己,受到主流媒體邀請。一群被關注、被爭論的青年詩人與中國最知名的專家學者們走到一起,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

  林:那一批年輕人確實是當時的精英,仍有50%的人還在中國詩壇上活躍,成為詩歌界的黃埔軍校。

  “詩歌商業(yè)化,就好像人的精神送進了屠宰場”

  記者:和80年代相比,90年代的詩歌界似乎沒有更多的人和事能讓人記住。

  葉: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國社會從政治社會轉變?yōu)樯虡I(yè)社會,由封閉時代轉化成傳媒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中,詩歌本身的發(fā)展被人們忽略了。因為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最不能和商品掛鉤的就是詩歌。此外,傳媒時代與商品時代的融合,就文學而言,它的本身的價值就變成了“排行榜價值”。因此才會出現(xiàn)韓寒、郭敬明排到中國最偉大作家前十名的情況。最偉大的詩人在這樣的時代是無論如何也進入不了排行榜的。

  詩歌一旦商業(yè)化,就好像人的精神送進了屠宰場了。此時的中國詩歌有了重大的轉變,那就是從開放之初承擔較多的社會角色轉變?yōu)楹葱l(wèi)人類精神和個人尊嚴的角色。上世紀90年代的詩歌發(fā)展在客觀上出現(xiàn)了一個盲點:人們關注電視劇、明星、各式各樣的選秀活動——能帶來可觀的經(jīng)濟利益,而這恰恰是詩歌所無法實現(xiàn)的,因而詩人們被誤解為無所事事。

  林:隨著商品經(jīng)濟、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能和市場掛上鉤的文學樣式涌到了潮頭。但真正具有先鋒意義的詩歌寫作并沒有完全中止,并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有所回暖。從刊物上看,上世紀80年代中在新聞出版署注冊的詩歌刊物有17家,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不到10家,新世紀初又恢復到十幾家了。

  “詩人成了游擊隊員,到青紗帳里去了”

  記者:詩歌界的現(xiàn)狀如何,詩人們都在哪里?

  葉:坦率地說,《詩刊》越來越難辦了,目前主要是靠自己的經(jīng)營和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國家撥款連發(fā)放退休職工退休費都不夠。在上世紀80年代辦刊物是月月拿獎金,現(xiàn)在卻怎么辦也火不起來。

  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傳統(tǒng)的詩歌創(chuàng)作載體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中國詩歌的版圖從報紙的副刊和專業(yè)的詩歌刊物開始向外延伸。許多詩人自費出版。民刊、網(wǎng)絡逐漸形成了良性互動的空間格局。在詩歌界廣泛傳播,卻為外界忽略。習慣于原有傳播方式的人們就覺得詩人好像不存在了。詩人成了游擊隊員,到青紗帳里去了。

  正因如此,在汶川地震后突然冒出那么多的詩人。而這些恰恰是生存在民間詩刊和網(wǎng)絡上的詩人,突然一下子亮相了。這也得益于上世紀90年代詩歌的準備和它的繼續(xù)發(fā)展,這個時代的詩歌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空間中發(fā)展的。

【詩人為何上不了排行榜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醫(yī)學碩士論文為何被打回10-08

文化的與詩學的的論文10-05

建筑文化論文10-08

語言文化論文10-01

文化有關的論文10-01

物理與文化論文10-01

貧困文化的論文10-07

茶文化論文11-04

汽車文化論文09-30

文化鏈與建筑文化鏈論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