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99久久|国产剧情网站91|天天色天天干超碰|婷婷五天月一av|亚州特黄一级片|亚欧超清无码在线|欧美乱码一区二区|男女拍拍免费视频|加勒比亚无码人妻|婷婷五月自拍偷拍

中醫(yī)學畢業(yè)論文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

時間:2022-10-08 22:33:01 中醫(yī)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學,下面帶來中醫(yī)學基礎教學相關論文范文,歡迎閱讀。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1】

  摘 要:中醫(yī)學領域的發(fā)展對中等衛(wèi)校的中醫(yī)學基礎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中醫(yī)學基礎教學中采用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待改進。

  本文介紹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對教學模式的探索及效果。

  關鍵詞:中醫(yī)學基礎 教學方法

  中醫(yī)學基礎課程闡述了中醫(yī)臟象、經絡所體現的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防治等基本理論。

  由于中醫(y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對于學生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要求較高,這讓基礎較差的中等衛(wèi)校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較大困難。

  如何改變中職衛(wèi)校學生的學習現狀,提升中醫(y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效果,是擺在中醫(yī)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下面筆者介紹自己在中醫(yī)學基礎教學中對教學方法進行的一些探索。

  一、了解學生特點和中醫(yī)學習現狀

  近幾年,中等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所招收的大多是初中分流的學生,其特點為:學習基礎差、學習態(tài)度不明確、對學習缺乏興趣。

  中醫(yī)學習要求學生有較強的語文基礎,而這正是這部分學生薄弱的環(huán)節(jié)。

  再加之筆者學校中醫(yī)學基礎教學安排在第一學年第一學期,學生沒有任何有關醫(yī)學的知識,這就使本來就晦澀難懂的中醫(yī)學基礎的學習更加困難。

  比如在講五臟的生理聯屬時,就要講到大量的臨床實例,學生聽起來就感覺非常吃力。

  二、明確中醫(yī)學基礎的教學特點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體會到中醫(yī)學基礎是非常難教、難學的課程之一,其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內容抽象、復雜,難以掌握。

  如對陰陽、五行、氣、精、經絡等這些看不見、摸不著的中醫(yī)基礎理論,學生難以理解,但這些理論卻貫穿于所有的中醫(yī)課程中。

  二是思維差異。

  中醫(yī)的思維方式與西醫(yī)截然不同,中西醫(yī)結合專業(yè)的學生要同時接受兩種醫(yī)學模式,這對于基礎較差的他們來說是難上加難;且學生從小接受的思維模式更傾向于西醫(yī),對中醫(yī)容易有排斥心理。

  三是內容容易混淆。

  中醫(yī)學習和西醫(yī)學習同時進行,學生很容易將兩者混淆。

  比如肝的生理功能為肝主疏泄和肝主藏血,這和西醫(yī)的解釋有很大差別,學生很容易用一種觀點來解釋另一種觀點。

  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明確要求學生用中醫(yī)的理論來解釋中醫(yī)的觀點。

  三、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內容形象生動

  1.提問式教學方法

  根據教學大綱和臨床需要,在課程結束前對下節(jié)課的內容提出一系列問題。

  如在學習“氣”時,筆者提出問題:“武打電影中常常出現元氣大傷的情景,那么,什么是氣?元氣又是什么?氣分為幾類?其各自的功能是什么?”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通過預習教材,對課程的重點和難點有了初步認識。

  在此基礎上,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每組提出問題,筆者對問題加以解釋,最后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找出理解錯誤的原因。

  這樣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程內容,而且能通過參與教學過程激發(fā)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臟腑學說與西醫(yī)參比教學法

  教師在中醫(yī)學基礎藏象教學中,講授生理功能時,與西醫(yī)的觀點對照講授。

  如心的生理功能為心主血脈和心藏神。

  在講述心主血脈時與解剖學聯系,可用血液循環(huán)途徑及心臟的腔室結構來理解心主血脈;講授心藏神時用日常與心相關的成語來理解,如用心想事成、三心二意等來說明心與神志有關。

  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3.觸類旁通法

  整體觀念是中醫(yī)學的特點之一,其中一個觀點是人與自然界是統(tǒng)一體。

  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健康密不可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從感知周圍環(huán)境入手,觸類旁通地理解深奧的中醫(yī)理論。

  比如六淫包括風、寒、暑、濕、燥、火,這些作為自然現象每個人都有感知,講解時教師就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體會區(qū)分自然現象與致病因素的不同,收到了很好的學習效果。

  4.多媒體教學法

  中醫(yī)知識抽象難懂,教師講授時可運用多媒體,給學生帶來多方面的感官刺激,使中醫(yī)學抽象、復雜的內容形象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

  如講望、聞、問、切時,多媒體所展現的大量圖片、聲音、查體手法,會使學習變得輕松、容易,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中醫(yī)學基礎教學的目的是為學生進一步學習中醫(yī)專業(yè)課打基礎,要求學生理解和掌握其基本觀點和特點。

  教師只有不斷在教學中進行探索、改革,才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中醫(yī)學與氣功【2】

  【摘 要】 中醫(yī)學的氣的概念和氣機的變化,對氣功的理論和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大力整理和應用中醫(yī)理論指導氣功和學術非常必要。

  中醫(yī)學對于氣功的指導地位的提升有助于規(guī)范中醫(yī)氣功學的術語和臨床技術規(guī)范。

  【關鍵詞】 氣功;中醫(yī)學;內養(yǎng)功

  中醫(yī)學中對氣的論述是權威的、實用的。

  千百年來在臨床運用中經過嚴格的實踐檢驗,對中醫(yī)的氣的理解有助于氣功練習和指導病人有效地習練功法健身祛病。

  歷來氣功的解釋多趨于使用佛家和道家術語,而使用中醫(yī)術語進行是對氣功詮釋有助于加深對氣功術語和氣功醫(yī)療操作的規(guī)范,而且易于接受。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談到了主觀精神因素的平靜恬淡,會使氣機暢達回歸到原來的自然狀態(tài),精神內守對于防病具有重要的作用。

  1 關于氣:何為氣?

  氣,是不斷運動著的具有很強活力的精微物質,具有物質、能量和信息的特性。

  氣的生成來自于:

  1.1 先天之精氣:即受之于父母的先天稟賦之氣。

  其生理功能的發(fā)揮有賴于腎藏之精氣的生理功能;

  1.2 水谷之精氣:即飲食水谷經脾胃運化后所得的營養(yǎng)物質;

  1.3 吸入之清氣:即由肺吸入的自然界的清氣。

  其中先天之精氣為基礎,奠定了總體的根基,后天之氣補充和滋養(yǎng)先天之氣使之源源不斷、生生不息、循環(huán)不止。

  水谷之精氣和肺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新之氣匯聚于胸中形成宗氣,走息道司呼吸、貫心脈輔心行血。

  呼吸和心血的運行直接影響氣血之運行,在氣功中呼吸調節(jié)能很好的調節(jié)氣血的運行可見一斑。

  2 氣的分布與分類

  根據所在的部位、功能及來源的不同,氣分可為以下三類。

  2.1 元氣:元氣又稱“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元氣主要由腎所藏的先天之精化生,并受后天水谷精氣的不斷補充和培養(yǎng)。

  元氣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而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無處不在。

  元氣的主要功能是推動和促進人體的生長發(fā)育,溫煦和激發(fā)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因此說元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物質。

  機體的元氣充沛,則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活力就旺盛;反之就會因元氣虛衰而產生種種病變。

  在氣功練習中,動功能使氣機調達,推動元氣敷布三焦。

  靜功意守丹田則有溫補元氣的功效,在練習中動靜結合達到完美的練功效果。

  2.2 宗氣:宗氣是積于胸中之氣,屬后天之氣的范疇。

  由肺吸入之清氣和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結合而生成。

  因此,肺的呼吸功能和脾胃之運化功能的強弱,直接與宗氣的盛衰密切相關。

  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

  宗氣的主要功能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上走息道以司呼吸。

  凡語言、聲音、呼吸的強弱,都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二是貫注心脈以行氣血。

  凡氣血的運行、肢體的溫度和活動能力、視聽的感覺能力、心搏的強弱及其節(jié)律等,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

  若宗氣不足,臨床可見語聲低微、呼吸微弱、脈軟無力等癥。

  呼吸的停閉調節(jié)有助于宗氣的生成和運行,改善氣血的運行,加強心肺的功能,心主神明、主血脈、為一身之大主,肺主氣,為臟腑之華蓋,為相輔之官,心肺功能的提高對于防病治病是非常重要的,習練氣功不能不行呼吸之功以改善一身之氣血狀態(tài),氣功一詞由茲而生不足為奇。

  2.3 營氣:營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yǎng)作用的氣,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所化生。

  因其富有營養(yǎng),于脈中營運不休,故稱之為營氣。

  營氣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血關系密切,可分不可離,故常常將“營血”并稱。

  營氣與衛(wèi)氣相對而言,屬于陰,故又稱“營陰”。

  營氣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營養(yǎng)和化生血液兩個方面,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是營氣的主要成分,是臟腑、經絡等生理功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同時又是血液的組成部分。

  2.4 衛(wèi)氣:衛(wèi)氣的功能主要表現在防御、溫煦和調節(jié)三個方面,包括護衛(wèi)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溫養(yǎng)臟腑、肌肉、皮毛;調節(jié)控制汗孔的開合和汗液的排泄,以維持體溫的恒定。

  調節(jié)脾胃功能的氣功練習方法內養(yǎng)功是首選,早期時候的科研和臨床都已證實。

  3 氣的功能

  作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氣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

  3.1 推動作用:氣的推動作用,是指氣具有激發(fā)和促進作用。

  氣是功能極強的精微物質,能激發(fā)和促進人體的生殖、生長與發(fā)育,以及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動經氣的運行、血液的循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輸布和排泄。

  3.2 溫煦作用:是指氣通過氣化產生熱量,使人體溫暖,驅除寒冷。

  氣維持并調節(jié)著人體的正常體溫,保證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及經絡的生理活動,并使血液和津液能夠始終正常運行而不致凝滯、停聚。

  3.3 防御作用:正如《素問·刺法論》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是指氣具有護衛(wèi)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

  一方面,氣可以護衛(wèi)肌表,防止外邪入侵;另一方面,“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說(《素問·評熱病論》),氣又可以與入侵的邪氣作斗爭,以驅邪外出。

  3.4 固攝作用:氣的固攝作用,主要是指氣可以保持胃、腎、子宮、大腸等臟腑器官位置的相對穩(wěn)定;統(tǒng)攝血液防止其溢于脈外;控制和調節(jié)汗液、尿液、唾液的分泌和排泄,防止體液流失;固藏精液以防遺精滑泄。

  3.5 氣化作用:氣化是指通過氣的運動而產生的各種生理功能效應,氣化過程就是物質轉化和能量轉化的過程。

  具體表現在精、氣、血、津液各自的新陳代謝及其相互轉化。

  如食物轉化成水谷精微,然后再化生為氣、血、津液等;津液經過代謝,轉化成汗液和尿液等。

  氣的各種功能相互配合,相互為用,共同維持著人體的正常生理活動。

  比如,氣的推動作用和氣的固攝作用相反相成,一方面,氣推動血液的運行和津液的輸布、排泄;另一方面,氣又控制和調節(jié)著血液和津液的分泌、運行和排泄。

  推動和固攝的相互協調,使正常的功能活動得以維持。

  4 氣機:氣的運動形式

  氣機,即是氣的運動。

  氣運動的基本形式包括升、降、出、入四個方面,并體現在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之中。

  人體之氣流行于全身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無處不在,推動和激發(fā)著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因而氣的功能是通過氣機來實現的。

  升與降,出與入,以及升降與出入,相互為用,相反相成,共同完成人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huán)境之間的氣化過程。

  升者升其陽,降者降其陰,出者吐其故,入者納其新。

  升降出入是機體生命活動的基本過程,存在于生命過程的始終,是生命規(guī)律的高度概括。

  五臟中,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腎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連上下,為升降出入的樞紐。

  如肺呼氣為出,吸氣為入,宣發(fā)為升,肅降為降。

  六腑則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以降為順。

  氣機的升降出入應當保持協調、平衡,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

  氣機失常又稱氣機失調,是氣的運動紊亂,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形成疾病。

  在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而引起人體內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的紊亂,導致體內出現氣滯、氣逆、氣陷、氣閉、氣脫的病理狀態(tài)。

  氣機失常是人體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出現紊亂的概括,也是疾病發(fā)生、發(fā)展、變化與轉歸的內在表現。

  4.1 氣滯

  “滯”是指阻塞,不暢之意。

  氣滯,是指氣機郁滯而阻塞不暢的病理狀態(tài)。

  氣滯的發(fā)生多與情志不暢、痰飲、水濕、食積、瘀血、結石等阻滯有關。

  由于上述因素,影響到局部或全身氣的運行,形成氣機郁滯不暢,可出現脹滿、疼痛。

  “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因此氣滯可導致血行滯澀,而形成瘀血。

  若氣滯導致水濕停滯,則可形成痰飲。

  氣滯還可以使某些臟腑功能失調而形成臟腑氣滯,常見的肺氣、肝氣和脾胃氣滯,可見脘腹脹痛,時作時止,得矢氣、噯氣則舒,以及完谷不化等癥。

  4.2 氣逆

  “逆”是違背,不順從之意。

  氣逆,是指體內氣機升降失常,當升者升之太過,或當降者不降而上逆的病理狀態(tài)。

  氣逆的發(fā)生,多由情志內傷、飲食寒溫不適、痰濁壅阻及外邪侵襲等所致,與肝、肺、胃等臟腑關系密切。

  因肝主疏泄,升泄太過,肝氣上逆,可見頭痛而脹、目赤面紅、煩躁易怒等癥狀,甚則導致血隨氣逆,出現咳血、吐血、中風、昏厥等癥。

  因肺主肅降,肺失肅降而致肺氣上逆,則見咳嗽、氣喘、痰鳴等癥。

  胃主降,胃失和降,則胃氣上逆,而見嘔吐、噯氣、呢逆、腹脹等癥狀。

  4.3 氣陷

  “陷”是升舉無力,不足之意。

  氣陷,是指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tài)。

  氣陷的發(fā)生常因素體虛弱,久病耗傷或思慮勞倦等所致。

  氣陷多發(fā)生于脾臟,故又稱“中氣下陷”。

  脾主升清,一方面上輸水谷精微于頭目清竅,另一方面托舉維系人體內臟器官位置的相對恒定。

  因此,在氣虛升舉無力的情況下,既可導致清氣不能上養(yǎng)頭目清竅,而見頭暈、眼花、耳鳴等癥;又可出現臟腑器官的維系乏力,而引起某些內臟的下垂,如胃下垂、子宮下垂、脫肛等;還可兼見脘腹或腰腹脹滿重墜、便意頻頻等癥。

  此外,因氣陷是因氣虛發(fā)展而來的,故臨床中常見疲乏無力、氣短聲低、少氣懶言、面色不華、脈弱無力等氣虛征象。

  4.4 氣閉

  “閉”為閉塞,不能外達之意。

  氣閉,是指氣之出入障礙,氣不能外達,閉郁結聚于內,而出現的突然閉厥的病理狀態(tài)。

  氣閉多于情志刺激而氣郁之極,或痰飲、外邪、穢濁之氣阻闊氣機所致。

  其發(fā)生,可因外感寒邪,束于肌表,陽郁而不達而無汗,感受穢濁之氣而致閉厥、外感熱病過程中的熱盛內厥、突然遭受巨大的精神刺激所致的氣厥等。

  臨床上,還可因氣機閉郁,壅于心胸,閉塞清竅,可見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陽氣內郁,不能外達,則見四肢逆冷,拘攣、兩拳握固、牙關緊閉;肺氣閉郁,氣道阻滯,則見呼吸困難、氣急鼻煽、面青唇紫;氣閉于腑,則見二便不通。

  4.5 氣脫

  “脫”即脫落、不內守之意。

  氣脫,是指氣不內守,大量向外逸脫,從而導致全身性嚴重氣虛不足,出現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tài)。

  氣脫多由正不敵邪、正氣驟傷,或正氣長期持續(xù)耗損而衰弱,以致氣不內守而外脫;或因大出血、大汗出、大吐瀉等,使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所致。

  臨床上,因氣大量外散脫失,臟腑功能突然衰竭,常出現面色蒼白、汗出不止、目閉口開、手撒肢冷、脈微欲絕等危象。

  5 病因中七情對于氣機的影響

  七情的致病特性 過度的情志活動可以直接干擾氣機運動,造成氣機的紊亂,如怒則氣上,驚則氣亂,恐則氣下,思則氣結等,氣功的練習可以干預氣機運動,氣機平和則機體有機會得到修復,阻斷了致病因素。

  內養(yǎng)功初級靜功中松靜筑基法,在自然呼吸同時配合松靜的練習,使大腦和身體同時放松和入靜,改善和提高機體的內環(huán)境,使身體處于較舒適的狀態(tài),而得到將息溫養(yǎng)。

  七情內傷直接影響其相應內臟,使其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導致疾病的發(fā)生。

  5.1 直接傷及內臟

  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相應的臟腑。

  因為人體是一個以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而心是五臟六腑的統(tǒng)帥,它主宰著人的心理、情志活動。

  為此,七情致病均可損及心,并影響到其他臟腑,在七情致病中心起主導作用。

  另外,心主血藏神,肝藏血主疏泄,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氣機升降的樞紐。

  故情志致病,以心肝脾三臟失調為多見。

  如過喜、驚嚇、思慮勞神均可傷心,致心神不寧,癥見心悸、失眠、健忘,甚則精神失常。

  郁怒傷肝,肝氣郁結,證見兩脅脹痛、善太息或咽中似有異物梗阻;婦女可見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

  肝氣上逆,出現嘔血、面紅耳赤、暈厥。

  思慮憂愁傷脾,脾失健運,見食欲不振、脘腹脹滿、大便溏泄等癥。

  若思慮勞神,不僅損傷心脾,而且可導致心脾兩虛,同時會出現上述心神不寧及脾失健運的兼癥。

  5.2 影響臟腑氣機

  七情對內臟的直接損傷主要為影響臟腑氣機,氣血運行紊亂。

  《素問·舉痛論》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怒則氣上,致肝氣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見頭脹痛、面紅目赤或嘔血,甚則昏厥卒倒。

  喜則氣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可緩和精神緊張,營衛(wèi)通利;二是暴喜過度,致心氣渙散,神不守舍,見精神不集中,甚則失神狂亂。

  悲則氣消,過度悲憂損傷肺氣,使肺氣抑郁,意志消沉,見氣短聲低、倦怠乏力、精神萎靡不振。

  恐則氣下,恐懼過度,使腎氣不固,氣泄于下,見溺頻、溲多或二便失禁,甚則面白、昏厥、遺精。

  驚則氣亂,突受驚嚇,損傷心氣,致心無所倚,神無所歸,見心悸、驚惶失措。

  思則氣結,思慮勞神過度,傷神損脾,致氣機郁結,脾運無力,見食欲減退、脘腹脹滿、便溏等。

  5.3 七情的變化可以直接影響病情的發(fā)展

  情緒波動可使病情加重或急劇惡化,如肝陽上亢證,情緒的波動可誘發(fā)中風偏癱,此時對于情緒的調攝,運用氣功調神之法使患者能處于安靜愉悅的狀態(tài),則可以避免和阻斷,能處于安靜愉悅。

  6 氣功對于氣機的干預

  氣功練習中,調神運用合理的良性意念替代和阻斷不良情緒的侵擾,達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動功的練習可以使身體的氣機得到調整,動功的練習在中醫(yī)里也與中醫(yī)肝藏血,主筋,主疏泄行氣。

  氣功通過三調的合理練習,對身心有序的調節(jié),可以安神定志、養(yǎng)氣、行氣活血、舒筋通絡,達到健身祛病的目的。

  動功如內養(yǎng)功動功、五禽戲、八段錦等。

  吐納如內養(yǎng)功的停閉呼吸法、六字訣等功法,辨證選功、辨證練功,符合中醫(yī)學理論的規(guī)律,合理的使用三調為宗技術,指導患者通過調神、調息、調身高效而安全的練功、養(yǎng)生祛病,練養(yǎng)結合來調達氣機。

  在氣功的練習中,隨著功夫的提高會逐漸形成自然的深長的腹式呼吸,提高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自然提高了水谷精氣的形成。

  使宗氣生成和氣血的生成有了生化之源。

  深長呼吸更能獲得充足的自然清新之氣,使宗氣更加充足,氣血的運行動力更強勁。

  在氣功練習中,由于是自我調控的功夫和技能,故在很多急重的情況下是很難完成這一技術操作的,所以在一定的程度上氣功的練習需要在緩則治本的階段來使用,對于氣功自我練習的適應癥上亦以慢性病或疾病的恢復期為主,總之,是以病人自身能夠完成操作為前提。

  總 結

  通過上述的這些內容從生理到病因病機,中醫(yī)學對于氣的論述和實踐運用都是完善而成熟的,用于臨床亦行之有效。

  氣功學,尤其是中醫(yī)氣功學或醫(yī)學氣功、醫(yī)療氣功如何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合理指導病患者辨證的習練氣功,是我們中醫(yī)氣功學研究的的主要目標和方向。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相關文章: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優(yōu)化10-08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方法09-30

中醫(yī)學基礎教學中愉快教學方式的探討10-07

《中醫(yī)學基礎》中職學校教法10-08

任務驅動法在中醫(yī)學基礎教學中的探究論文10-08

護理專業(yè)《中醫(yī)學基礎》教學方法論文10-09

討論教學法在中醫(yī)學基礎教學中的科學應用論文10-08

中醫(yī)學基礎實驗課程獨立設課教學模式探討論文10-08

“實驗中醫(yī)學基礎”課程建設回顧與展望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