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教案【錦集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要寫一份優(yōu)秀的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活動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活動教案 篇1
設計意圖:
氣球圓鼓鼓花花綠綠的的樣子、空氣無形、無色、無味,抓不見、摸不著,要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必須借助具體的物體,深受小班幼兒的喜愛。根據小班幼兒的認知特點,設計了本次科學活動《和氣球寶寶做游戲》,讓幼兒在自由自在的游戲中,探索感知空氣的存在,知道氣球被突然放飛到處亂竄的原因。體驗科學探索動手實踐的快樂。
活動目標:
1.知道氣球變鼓是充入了空氣。
2.通過氣流吹在臉上,感知空氣的存在。
3.感知空氣從氣球中沖出的有趣現象。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沒充氣的氣球若干,充足氣的氣球十只,打氣筒若干。
活動過程:
一、交流
1.出示未充氣的氣球和充氣的.氣球:這是什么?有什么不同?
2.欣賞故事“氣球吃什么”。
氣球喜歡吃餅干、饅頭、糖果嗎?氣球吃什么變胖的?
二、實驗,感知
1.出示充氣氣球:讓空氣親親你的笑臉。
教師操作,幼兒感知、交流空氣輕輕和快速吹在臉上的感覺。
2.教師突然放飛氣球:氣球怎么了?氣球為什么會到處亂竄?誰給了氣球力量?
3.模仿氣球亂竄的樣子。
三、游戲:流星球大戰(zhàn)
1.將所有氣球充氣。
2.聽口令,幼兒放飛氣球。
活動拓展:
在活動區(qū)中投放氣球供幼兒游戲。
附:故事《氣球吃什么》
氣球寶寶癟著肚子,歪著腦袋,無精打采地躺在桌子上。小動物們看見了問:“氣球寶寶,你怎么啦?”氣球寶寶輕輕地說:“我、我的肚子餓癟了。”小動物們說:“我們找些東西來給你吃,讓你的肚子趕快鼓起來吧!”
小兔找來了餅干,小豬找來了饅頭,小熊找來了一大把糖,小貓找來了一大杯水。他們把好吃的東西一樣一樣地送給氣球寶寶,可是氣球寶寶不愛吃這些東西。小動物們犯愁了,氣球寶寶喜歡吃什么呢?怎樣讓它圓鼓鼓地胖起來呢?
活動反思:
活動的重點是讓幼兒知道空氣能夠使氣球和充氣玩具變鼓。孩子們在玩氣球的情境中去探究、去發(fā)現,在活動中極積勇躍參與,活動效果顯著,充分體現了操作材料的實用性和價值性?梢姳敬位顒幽繕硕ㄎ皇潜容^準確的。體驗到了科學活動的樂趣。
科學活動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輪子是圓圓的,會滾動。
2、尋找生活中的輪子,發(fā)現輪子的作用。
3、激發(fā)思考與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汽車圖片或者實物,教學掛圖,積木
活動過程:
一、活動開始。
(老師出示汽車,引起幼兒興趣。)
老師:小朋友們,你們看,這是什么呀?
(幼兒回答)
引導幼兒發(fā)現汽車能跑起來的原因
老師:對啦,是小汽車,你們看,它能夠在地上跑,你們知道為什么汽車能在地上跑嗎?
(幼兒回答)
引導幼兒觀察出玩具車的輪子是圓形的,并說出玩具車是因為有圓形的輪子才能跑起來。
二、基本部分。
(感知輪子能跑起來的特點)
老師:如果把圓形的輪子換成其他形狀,想三角形,正方形的,這樣的小車能跑起來嗎?
(出示三角形,正方形的積木讓幼兒觀察、討論三角形,正方形能不能滾動起來。)
老師:好了,我們大家來看看三角形,正方形能不能滾動起來呢?小朋友們在桌子上試一試。
老師小結:對了,三角形,正方形不能滾動起來,因為圓形沒有角,所以就能滾動起來。
三、出示教學掛圖,感知輪子的`多樣性。
老師:這幅圖哪些地方有輪子呢?
(幼兒回答)
老師:這些輪子是什么樣子的?
(幼兒回答)
老師:輪子有大有小,有的是橡膠的,有的是木頭的,有的輪子中間是空空的。但是無論怎么樣的輪子它都是圓形的,因為這樣才能滾動。有了輪子,我們搬運東西的時候就更輕松了也更快了,小朋友們回家了也可以找一找家里有哪些地方有輪子,好嗎?
三、收拾教具,結束活動。
科學活動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觀察發(fā)現排列上的變化規(guī)律,并能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幫小動物裝飾窗簾。
2.能用比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3.在活動中體驗幫助小動物的快樂。
活動準備:
操作材料(幼兒人手一份)PPT
活動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fā)興趣
今天森林里的小動物可高興了。它們的新房子造好了,馬上就要搬新家了。讓我們跟小猴一起去參觀它們的新家吧!
二、參觀動物公寓,發(fā)現規(guī)律
(一)播放圖(一):觀察、了解樓房的層與間
提問:1.這幢樓房有幾層?每層有幾間?一共有幾間?(一起點數)
2.小猴來到了第幾層的第幾間?
3.小猴想去第三層的第三間,誰來幫它找找?
(二)播放圖(二):在幫忙選房的過程中,初步感知小動物選房的規(guī)律
提問:1.看,還有誰也來選房間了?
2.還有一個房間沒人選,你覺得誰來選?為什么?(每個小動物住三間房)
3.仔細看有沒有什么秘密?每一層住的動物不一樣,樓上樓下住的動物一樣嗎?
。ㄈ┎シ艌D(三):繼續(xù)幫助小動物選房間,進一步感知小動物選房的規(guī)律.
提問:1.看旁邊的樓房里住著誰?
2.你覺得這兩個房間誰來選?為什么?
小結:這些小動物可真有趣,它們選房間還有個規(guī)律呢,每一層上要不一樣,樓上樓下也要不一樣。
三、運用規(guī)律幫助小動物裝窗簾
(一)出示操作材料,交代操作要求
指導語:看,房子選好了,小動物為它們的房子裝上了什么呀?(窗簾)
今天小動物請小朋友來幫它們的新房子裝上窗簾,它們要求:每一層上的窗簾不一樣,樓上樓下的也不一樣。先裝第一幢,再裝第二幢。
4 幼兒操作,教師指導。
四、展示交流
。ㄒ唬┯變合嗷ソ涣。
。ǘ﹤別幼兒講述裝窗簾的方法。
。ㄈ┻x個別作品,共同糾正,進一步掌握規(guī)律。
五、活動延伸:給小動物裝地板。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是我翻版一次外出學習聽到的一節(jié)課,活動的選材源于大班建構式課程,主題:《動物我們的朋友》中的一次科學活動《送小動物回家》。經過執(zhí)教者大幅度的修改,目標重新定位,環(huán)節(jié)重新設計,變成了一節(jié)全新的趣味性和科學性兼具的活動。
教學具的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具學具都有很強的可操作性,采用了PPT動畫的形式能牢牢抓住幼兒的注意力,在幼兒回答之后能以動畫的形式給予驗證,另外,幼兒的操作材料也非常實用,幼兒第一次粘的不對,可以剝下來再次嘗試,循環(huán)使用。
目標的反思:
活動目標是一次活動的靈魂,活動目標制定是否恰當、合理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活動的成敗。本次活動的目標定位十分清楚,層次分明,三維目標體現很明顯,既有知識與技能(用發(fā)現的規(guī)律幫助小動物裝飾窗簾),過程與方法(觀察發(fā)現排列上的變化規(guī)律;用較清晰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情感態(tài)度方面的目標主要體現在第三條(在活動中體驗幫助小動物的快樂)。在這三條目標中“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比較突出,因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活動的環(huán)節(jié)也緊緊得圍繞目標展開,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都能為達到目標服務。
活動過程的反思
我在組織這次活動是感覺不太順利的地方是:引導幼兒初步發(fā)現動物選房的規(guī)律這一環(huán)節(jié),這也是本次活動的重點,也是難點。我在引導幼兒發(fā)現這個規(guī)律的時候我問:仔細看有沒有什么秘密?幼兒的回答沒有到我想要的點上(即每一層住的動物不一樣,樓上樓下住的動物也不一樣)。這時候我的引導語特別羅嗦,其實語言可以更簡潔,更具有啟發(fā)性一些?梢,我對幼兒的拋過來的.“球”不太能接得住,教學的機智還有所欠缺。教師不僅要對孩子可能出現的答案要有一定的預期,還要想好假如有孩子有這樣的回答,自己該如何接得住孩子拋過來的“球”,不是簡單重復孩子的話,而應給予孩子更多,有總結或經驗的提升。
幼兒在有了第一次選房經驗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幼兒第二次選房相對比較容易,所以重點是引導幼兒說出自己的思維過程,追問:為什么你認為第二層的第二間應該住小兔子?這個問題特別重要。
操作要求的反思:
在幼兒操作之前一定要交代清楚操作的要求,本次活動在交代裝飾要求的時候應根據操作材料的特點(第二間的難度比第一間要難)提出操作要求,請幼兒先裝第一間,再裝第二間,這樣符合幼兒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學習特點。
講評的反思:
這次活動的講評環(huán)節(jié)十分重要,老師要幫助幼兒理清思維的過程,用清晰的語言表達之。我在組織講評時,沒有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糾纏于糾正“錯誤”,幼兒講述的機會很少。講評的重點應定位在與幼兒一起糾正錯誤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與表達能力。
科學活動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對數字和顏色分類感興趣。
2. 能手口一致地點數5以內的物體,并說出總數,能按數取物。
3. 嘗試根據不同色塊中白色圓點的數量,放置相同數量和顏色的圓點。
活動準備:
1. 幼兒玩過顏色分類游戲。
2. 材料準備:《邊做邊學》操作材料,5個不同顏色的圈。
活動過程:
1. 手指游戲:《鱷魚來了》。
2. 創(chuàng)設意境,導入活動。
師:今天是森林國王的生日,它準備了好多好玩的游戲和玩具,也邀請了好多小動物去參加它的生日會…
3. 依次出示小動物圖片(小老虎,小白兔,大象…)。
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動物呢?它有幾只呢?我們來幫幫它們分好禮物送給國王吧!
4.游戲互動,看誰反應快。
師:森林國王還給我們準備了更加好玩的.,漂亮的游戲場地(5種不同顏色的圈圈)。
a. 教師分組請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的圈圈并站在圈內。
b. 請幼兒數出自己所站的圈以及圈內的人數。
5.動手操作,填充色塊。
師:還有一個小動物它也想參加國王的生日會,可是它的身體上有一些小秘密…(出示操作圖片)。
a.提問:你看到的小蝸牛它怎么了?它身上的顏色完整嗎?應該怎么幫幫它呢?
b.引導幼兒嘗試填充顏色及點數。
c.請幼兒自己動手操作,填充色塊。
6.點評。
a.出示幼兒操作好的圖片,請幼兒自由點評。
b. 師:小蝸牛非常感謝小朋友幫助它解決了問題,它想跟著我們一起去參加森林國王的生日會,請小朋友們有秩序的排好隊形,準備出發(fā)吧。ㄓ變和藞觯
科學活動教案 篇5
【設計意圖】
本設計試圖借助蛋殼這樣一個孩子們熟悉的物品作為媒介,在一系列相互關聯的操作活動中,讓孩子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并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對于孩子來說,活動結果的獲得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在探索過程中,學習探索的方法,并享受探索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對力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出現的不同現象產生探索的欲望和興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較大力的現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運用。
3、簡單表述自己的操作過程和結果。
【活動準備】
1、幼兒操作材料(人手一套),蛋殼(分成兩半)、鉛筆、水、吸管、透明膠帶紙、紙條(三條,長短相同)、河流模型(可固定紙條)、小積木若干。
2、教師操作材料:桌面教具一套、記錄表、投影儀,有關橋梁、隧道、圓屋頂等的圖片。
【活動過程】
1、激發(fā)興趣,引導幼兒操作感知。
(1)故事《小雞出殼》引出問題:小雞是怎么啄破蛋殼的?
(2)啟發(fā)幼兒用鉛筆尖代替小雞的尖嘴巴,來模擬小雞用尖嘴啄蛋殼的過程;發(fā)現力作用于蛋殼的凹面時,蛋殼很容易被啄破的現象。
(3)師:試試用筆尖啄蛋殼的另外一面,看看會怎么樣?引導幼兒通過操作,驗證相同力分別作用于蛋殼凹面、凸面所產生的不同現象。
2、實驗: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1)將水分別滴落在蛋殼的凹面和凸面,引導幼兒觀察兩種不同的現象,初步感知力的分散現象。
(2)幼兒操作:將水滴落在蛋殼的凸面,再次感受力的分散現象。
。3)教師出示圖l,作簡單小結:我們作用于蛋殼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樣,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凝聚在一起,作用力大;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樣流到四周,被分散,作用力就變小。
3、知識遷移,了解薄殼結構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1)師:你在生活中見到過哪些像“︿”的物體?
。2)運用實物投影儀,向幼兒介紹有關拱橋、圓屋頂、隧道等的圖片,了解薄殼結構原理在生活中的運用。
4、幼兒繼續(xù)探索,并學習用簡單統(tǒng)計魄方法記錄探索的結果。
(1)給幼兒一個河流模型和三張紙條,啟發(fā)幼兒嘗試建造不同弧度的拱橋,用小積木代替拱橋所受的力來進行測量,并記錄觀察的結果。(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法來記錄。)例:(圖表)
。2)幫助幼兒比較分析幾種橋的受力程度,讓幼兒學習用較連貫的語言介紹自己的觀察結果。
(3)師:你覺得什么樣的拱橋才是又好看又好用的呢?幫助幼兒分析實際應用中的利弊,發(fā)現新的問題。
5、延伸擴展:激發(fā)幼兒不斷探索的欲望。
(1)啟發(fā)提問:古人利用蛋殼的這種原理建造了許多的拱橋,有的到今天還在使用,都好幾百年了。你能用蛋殼的這種原理來建造什么樣的建筑呢?
(2)請幼兒用筆畫出自己設計的作品,并相互交流。(此部分可在區(qū)域活動中進行。)
【活動延伸】
在區(qū)域活動中,引導幼兒找找現代生活中各種各樣的橋,看看他們是用什么方法建造的,如斜拉索大橋、高架橋、立交橋、鐵路公路兩用橋等,引導幼兒進一步探索。
科學活動教案 篇6
活動內容
科學活動:圖形寶寶排排隊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游戲等活動,初步感知一一交替排序規(guī)律。
2.嘗試按一一交替規(guī)律給圖形寶寶排排隊,并能簡單講述。
3.樂意參加排序活動,體驗操作與游戲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知道自己是男孩、女孩,認識幾種常見的圖形。
2.物質準備:大圖形寶寶一組,小圖形三角形寶寶、圓形寶寶人手各一份,數量相等帶兩種顏色小花的椅子。
活動過程:
一、入場,觀察椅子,激發(fā)興趣。
師:今天,我們的小椅子帶上了漂亮的頭花,看看有什么顏色的.?我們一起來說一說。
二、圖形寶寶排排隊。
1.觀察圓形和三角形是怎么排隊的,接著往后排。
師一一交替出示圓形和三角形,幼兒說說誰來了,誰的后面跟著誰。
師:還有幾個調皮的寶寶一起跑出來了,誰能幫助它們接著往后排?
集體講述圓形和三角形是怎么排排隊的。
2.游戲:捉迷藏,加深對一一交替規(guī)律的認識。
分兩遍由師、幼分別藏起一個圖形,幼兒說說哪個圖形藏起來了,一起講述,驗證。
3.交換順序重新排,幼兒練習操作。
師:誰排在最前面呀?三角形寶寶也想排在最前面,愿意幫助它們重新排一排嗎?
4.介紹操作材料和操作要求。
(1)師巡回指導,請先排好的幼兒說說是怎么排的,然后請他來排一排。
(2)集體看大圖形寶寶是怎么排的,并一起講述。
(3)請幼兒檢查自己的小圖形寶寶排隊的情況并講述。
三、游戲:男孩、女孩排排隊
1.師:寶貝們想不想一個跟著一個交替排排隊?我們這里有男孩,還有女孩,男孩、女孩可以怎么排排隊呢?
2.師幼按一一交替規(guī)律練習排隊,集體檢查驗證。
四、開火車離開。
師:我們身邊還有哪些東西也是一個跟著一個交替排排隊的,我們開著小火車去找一找吧。
五、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到周圍環(huán)境中找一找一一交替排序規(guī)律的物品,進行交流和分享。
科學活動教案 篇7
教學活動目標:
1、探索5的分合,記錄它的分法。
2、樂意用語言、符號表達自己的探索結果。
3、培養(yǎng)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幼兒每人5個籌碼(瓶蓋制作:紅面和白面);一個空八寶粥;各種特征的五只小貓圖片;記錄卡;筆;音樂《找朋友》;掛卡。
活動重難點:
發(fā)現數量5有4種不同分發(fā),并用數字符號進行記錄。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復習5以內量的點數。
1、游戲“吹泡泡”。老師念兒謠,小朋友聽老師的口令變出相應人數的泡泡來。師: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吹成4個人的`大泡泡。小朋友就4個人手拉手圍成圈變成4個人的大泡泡。(游戲重復進行,也可是5個人的大泡泡)。
2、教師關注在游戲中每組幼兒的人數是否與指令要求一致。
二、出示小貓的圖片,觀察小貓的特征,初步感知5的分合式的意義。
三、學習5的分解組成
1、教師搖籌碼,讓幼兒感知。了解分合式的意義。
。1)出示籌碼,引導幼兒區(qū)分籌碼的紅面和白面。
。2)教師讓幼兒區(qū)分籌碼的總數(5個)。
。3)教師示范“搖籌碼”,判斷籌碼紅面和白面的數量各是多少,并用分合號和數字記錄籌碼。
。4)幼兒用語言表述分合算式中數字和符號代表的意義。
2、幼兒操作,記錄5的分解組成。
。1)幼兒人手一份操作材料(5個籌碼,一個空八寶粥罐)進行操作并記錄操作結果。要求幼兒多次操作,記錄多次操作的結果。
(2)師生相互交流記錄結果,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
(3)教師展示5的4種分合式。
四、游戲“找朋友”,鞏固練習5的分解組成。
玩法:幼兒每人掛起卡片,音樂響起,就去找自己的朋友,音樂停,手拉手站好,并且兩位朋友的數字合起來是5。如:1和4合成5。(游戲自然結束)。
科學活動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的方式,知道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2.能和小組內的同伴協作分類。
活動準備:
1.操作卡片,各種長刺的、長有羽毛的、長鉤的、長翅膀的、色彩鮮艷的種子植物圖片若干。
2.DVD:種子的傳播。
活動過程:
1. 引發(fā)幼兒對種子外部形態(tài)的觀察興趣。 觀察種子的圖片,聽故事,提問這些種子是什么樣子的呢?
提問:你看到的種子是什么樣子的?(有長刺的、長有羽毛的、長鉤的、長翅膀的、色彩鮮艷的種子……)
設置懸念,引發(fā)幼兒聽故事的興趣。小蒼耳也迫不及待地騎上了“白馬”,這是怎么回事呢?
欣賞故事《騎“白馬”的蒼耳》。
2. 了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
提問:為什么這些種子要長有羽毛、倒鉤呢?(幼兒自由講述已有經驗,了解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是與它的傳播、繁殖密切相關的。)
那種子是怎樣傳播的呢?(自由講述)
觀看DVD,了解幾種常見的種子傳播方式:風傳播、動物和人傳播、水傳播、糞便傳播、彈射傳播。
3. 能根據種子的外形特征進行傳播方式的分類。
這些圖片上的植物是以什么方式進行傳播的呢?請你和同組的'小朋友將它們分類。
以小組為單位給圖片分類,進一步感知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與傳播方式之間的關系。
集體交流分類過程。
建議:
1.在散步及戶外活動時,可尋找種子,根據它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觀察討論、探索其傳播方式。
2.在區(qū)域中及時更新圖片,引起幼兒更大的興趣,日;顒又锌尚蕾p散文《頂棉筐的小姑娘》。
評價:
能根據種子的外部形態(tài)判斷其傳播方式。
活動結束
附故事:騎“白馬”的蒼耳
刺猬先生像一位管理戶籍的警察。 他每天夾著個小本,調查著這塊草地上小花小草的來歷。 他知道,蒲公英的種子,是撐著小傘,由風婆婆送來的; 他知道,鳳仙花的媽媽了不起,結的果實像個小炸*,太陽一曬,果皮爆裂了,會把種子像子彈一樣射出去,射得老遠老遠的。 至于那棵小櫻桃樹,就更有趣了。那是一只貪嘴的小鳥,吞下了櫻桃,然后把櫻桃核和鳥糞一起拉了出來,掉在草地上,櫻桃樹苗就這樣長出來了。 近來,他發(fā)現,草地上悄沒聲兒地長出了兩棵蒼耳,在蒼耳的綠枝上,還結出了好多帶刺刺的小蒼耳子。小刺猬感到很奇怪: “小蒼耳,你們的模樣挺像我呢!你們是怎么到這兒來的?” 小蒼耳們看看刺猬也都樂了,他們是挺像的。 正巧這時一只小白兔跑過,他向小刺猬問好,并請他有空來做客。 當小白兔離開時,小刺猬發(fā)現,有三個小蒼耳子,已經把自己的小刺鉤在小白兔的毛上了,并快樂地唱起了歌: “小蒼耳,騎‘白馬’, 沒腿也能跑天下, 告別媽媽和故鄉(xiāng),快到遠處去安家……” 小刺猬樂了,他終于懂得了——蒼耳是怎么到這兒來的。 大班科學活動設計——騎“白馬”的蒼耳
科學活動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對制作泡泡水的興趣,從中體驗探索游戲的快樂。
2、培養(yǎng)幼兒的感知能力、觀察比較力、及初步的動手操作能力。
3、引導幼兒認識制作泡泡水的材料,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并從中了解泡泡的特征。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fā)幼兒樂于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糖、鹽、洗衣粉、洗餐凈、水、盆、吹泡泡工具(每人兩種)、
瓶子(每人一個)、記錄表(每組一張)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
教師:剛才洗手時小朋友看到了什么?發(fā)現了什么?
二、展開
1.出示泡泡水杯和吸管。
教師:小朋友吹過泡泡嗎?誰愿意給大家表演一下。
2.觀察了解泡泡的大小、特征。
教師與幼兒一起吹泡泡,請幼兒說出泡泡有大小和各種形狀。
3.操作體驗,發(fā)現問題。全體幼兒人手一份,觀察大小、形狀和顏色。
4.選擇有陽關的地方吹泡泡,看泡泡顏色。
討論:為什么泡泡會有顏色?
三、結束
教師與幼兒一起朗誦兒歌《吹泡泡》
活動反思:
在進行幼兒的盥洗活動時,肥皂泡泡滿手飛的現象,曾經引起了孩子們極大的興趣。孩子們非常喜歡看泡泡飛,也非常喜歡捏破一個個的小泡泡。就在這五彩的泡泡世界里蘊藏著很多的科學道理,何不讓孩子們通過實驗“自制泡泡水”來打開探索泡泡世界的大門呢?在這個活動中,重點是幼兒探索制作泡泡水的'方法。活動以幼兒探索、教師發(fā)現為主。引導幼兒在嘗試多種材料制作的過程中感知材料遇水后的不同現象,由此觀察比較出像洗衣粉、餐洗凈這樣的洗滌用品可以制成泡泡水。通過感知操作法和觀察比較法進行突破。難點是幼兒能夠投放適量的材料,吹出泡泡。在幼兒的操作過程中,運用嘗試法一次一次進行試驗,直到能達到幼兒滿意的效果為止。圓形吹泡泡工具會吹出圓形的泡泡,那不同形狀的泡泡工具會吹出什么形狀的泡泡呢?在延伸活動中,幼兒將繼續(xù)探索。
【科學活動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的活動教案11-25
科學活動教案11-04
科學類活動教案04-04
科學活動教案模板05-05
【通用】科學活動教案07-22
(熱門)科學活動教案07-22
[精華]科學活動教案07-27
(推薦)科學活動教案07-27
【優(yōu)】科學活動教案07-21
科學活動教案(集合)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