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地名的語言文化涵義論文
一、“某場”類地名的語言文化意蘊
這或即《說文》所言:“場,一曰治谷田也。”當(dāng)用來收獲或儲藏時,需將“場”碾壓成平整的地塊!稘h書·郊祀志》:“能知四時犧牲,壇場上下,氏姓所出者以為宗!鳖亷煿抛:“積土為壇,平地為場!辈贿^,早期“場”中所種植的并非一般的菜蔬或谷物,而是珍異之物,并由專人管理,且為此設(shè)立了官職,稱作“場人”!吨芏Y·地官·場人》:“場人掌國之場圃,而樹之果蓏珍異之物,以時斂而藏之!庇帧缎蚬佟贰皥鋈恕睂O詒讓正義:“場人者,掌園地之官也。”《國語·周語上》:“工協(xié)革,場協(xié)入,廩協(xié)出!表f昭注:“場人掌場圃,委積珍物,斂而藏之也!丙}城東臺地名中所含的“場”指的或即這樣一種機(jī)構(gòu)。早在漢代,官府就在盛產(chǎn)海鹽的地區(qū)設(shè)立了這一管理機(jī)構(gòu),其中東臺歷史文化的發(fā)祥地西溪即于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設(shè)立鹽場,稱“西溪鹽亭”。但與一般意義上的“場”不同,該機(jī)構(gòu)所司并非菜蔬、莊稼或蓏果等物,而是關(guān)乎人類生命的鹽。掌管場圃的稱“場人”,掌管鹽業(yè)的則被稱作“鹽人”,此稱《周禮》亦見,為《天官·鹽人》:“鹽人掌鹽之政令,以共百事之鹽。”之所以會有眾多含“場”的地名出現(xiàn)于東臺,這與東臺的海鹽文化歷史密切相關(guān)。東臺東瀕黃海,自然地理條件于產(chǎn)鹽而言可謂得天獨厚,自古即以盛產(chǎn)海鹽著稱。據(jù)載,“(東臺)因位于西溪之東,且燒鹽亭場林立,故又名東亭!庇纱思纯梢姈|臺當(dāng)時海鹽生產(chǎn)的繁榮程度。
二、“某總”類地名的語言文化意蘊
鹽城還有不少成序列的以“總”入名之地,如二總、三總、五總。欲探求以“總”入名的理據(jù),首先應(yīng)清楚“總”的語義。《說文·糸部》:“總,聚束也!倍斡癫米:“謂聚而縛之也。悤有散意,系以束之。”《釋名·釋首飾》:“總,束發(fā)也,總而束之也!薄痘茨献印ぴ烙(xùn)》:“萬物之總,皆閱一孔!备哒T注:“總,眾聚也!保9]可見,“總”的本義為動詞“聚攏成束”。《詩·齊風(fēng)·甫田》:“婉兮孌兮,總角丱兮!编嵭{:“總角,聚兩髦也!笨追f達(dá)疏:“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保2]353由動詞“聚攏成束”引申為名詞“束狀物”。如《書·禹貢》:“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笨讉:“禾稿曰總!彼^“禾稿”,就是有莖有穗的谷類收獲物。《周禮·春官·巾車》“錫面朱總”賈公彥疏:“凡言總者,謂以總為車馬之飾,若歸人之總,亦既系其本,又垂為飾,故皆謂之總也。”此處“總”是一種用于古代車馬的裝飾品,指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絲線等制成的穗狀飾物!豆茏印さ茏勇殹:“錯總之法,橫于坐所!惫舻燃R躞拊:“燭、總、蒸者,一物也。以其既然而取明言之,謂之燭;以其成束而未然言之,謂之總!痹摗翱偂敝傅氖怯寐闂U等扎成的火把。此三例中“總”的語義均重在其形———條狀。厘清了“總”的相關(guān)語義,就不難獲知以“總”入名的理據(jù)。為了便于管理并最大限度榨取灶民的勞動所得,各鹽場將沿海的草蕩劃為若干長條狀地塊,租給灶民用于煎鹽,這種長條狀地塊就稱作“總”。鹽城作為海鹽的重要產(chǎn)區(qū),“總”的數(shù)量自然相對較多。那些在不同“總”內(nèi)的灶民們長期共同生活勞作,聚居成落,于是便以“總”為名。
三、“某蕩”類地名的語言文化意蘊
鹽城尚有較多含“蕩”的地名,該類地名覆蓋面相對較廣,結(jié)構(gòu)上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姓氏+蕩”,如薛蕩、韓蕩、孔蕩;另一類是“蕩+方位”,如蕩東、蕩西、蕩中!笆帯本唧w指什么?為何鹽城地名中有如此多的“蕩”?關(guān)于上述地名中“蕩”的語義,《蕪湖縣志》進(jìn)行過辯證,即《地里志·方言》之“濱江地謂之邵家蕩”條:“案,史傳多載水名為蕩,如菱蕩、草蕩,皆指水言也。其陸地寬廣平易處亦曰蕩,《詩》‘魯?shù)烙惺帯且。蕪地有梅家蕩、魯家蕩,地皆空闊坦易,以名此,宜。亦若邵家蕩系水旁沙灘,偏頗不平!稜栄拧吩:‘潬(音但),沙出!:‘河中呼水中沙堆為潬!栋卓琢份d唐明皇詔:‘張說制河橋,贊樹于中潬之上。’昌黎《此日足可惜》詩:‘中流上灘潬’,皆本《爾雅》‘沙出’之義。今不曰潬而曰蕩,誤!贝藯l語料指出“陸地寬廣平易處亦曰蕩”,確。但又認(rèn)為“蕩”本當(dāng)為“潬”,義亦當(dāng)為“沙出”,似可商!笆帯庇小捌教埂绷x。《詩·齊風(fēng)·南山》:“魯?shù)烙惺,齊子由歸!泵珎:“蕩,平易也!狈e水長草的淺水湖或沼澤地亦稱“蕩”。如《宋史》卷一百七十三:“乾道二年四月,詔漕臣王炎開浙西勢家新圍田,草蕩、荷蕩、菱蕩及陂湖溪港岸際旋筑塍畦、圍裹耕種者,所至守令同共措置!薄队⒘覀鳌返谒氖呋:“常遇春等無計可施,遙看三面俱是蘆蕩,約有二十余里!保12]《水滸傳》第十九回:“再到廳上稟復(fù)府尹道:‘原來這石碣村湖泊,正傍著梁山水泊,周回盡是深港水汊,蘆葦草蕩。’”這里之所以強(qiáng)調(diào)“積水長草”,是因為至今鹽城仍有一種說法,即:“蕩為草源,草為鹽母!币馑际钦f,“蕩”是生長葦草的地方,而葦草又是煎煮海鹽最重要的原料。官府為了控制鹽業(yè)生產(chǎn),將生長煮鹽原料葦草的“蕩”以及煮鹽的重要器具“灶”等均劃歸官屬,再按煮鹽灶戶的人丁多寡進(jìn)行分配,并以此作為征收鹽稅的依據(jù)。上文所說的“總”,就是由“蕩”劃分而來的。
【地名的語言文化涵義論文】相關(guān)文章:
英語語言與文化傳播路徑論文10-09
翻譯研究與中西語言文化思維論文10-12
漢語言文學(xué)與傳統(tǒng)茶文化的融合論文10-09
茶文化論文11-04
淺析對比語言學(xué)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應(yīng)用論文10-09
基于認(rèn)知語言學(xué)的茶文化英譯策略分析論文10-12
地名謎語08-16
制度文化校園文化論文10-10
文化廣場設(shè)計論文10-12
簡論文化結(jié)構(gòu)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