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英美文學作品主題的影響論文
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英美文學作品主題的影響論文【1】
摘 要:一直以來,文學都是英語研究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文學作品又可分為各種不同類型,如浪漫主義作品,現(xiàn)實主義作品,荒誕派作品等。
如此種類繁多的文學類型的產生原因究竟在于哪里?文學家在進行文字創(chuàng)作時,又經歷了什么樣的思想變化?一部作品的形成究竟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本文將以海明威為例,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英美文學主題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世界大戰(zhàn);英美文學;主題
文學在語言學習領域占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在學習和研究文學作品時,我們總是帶著欣賞的眼光,但同時我們也不應忽視作品形成時的背景,但對于背景,我們不應僅僅停留于“了解”這一表面,而更應該深入審視其與作者當時的思想變化、作品字里行間所滲透出的含義之間的深層關聯(lián)。
一、影響文學作品主題的因素
一部作品要形成,首先要有主題,而后是細節(jié)。
那么,影響文學作品主題的因素有哪些呢?誠然,我們首先要考慮的是作者本身的背景情況,如教育背景、語言背景、種族背景等,但任何個體都無法脫離社會而存在。
當我們縱觀古今中外各色文學作品的情況后,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流傳于世的往往是與政治、歷史緊密相關的作品。
因此,在欣賞和研究文學作品時,我們需要將作者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政治狀況與其自身背景相結合。
二、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相關的英美文學作品
戰(zhàn)爭的影響之大不言而喻,與戰(zhàn)爭相關的文學作品在所有作品中占有著較大的比例。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不僅在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也對文學作品產生了顛覆性的影響,時至今日,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相關的文學作品依然有著深遠的影響。
表面看似與戰(zhàn)爭無關的兒童奇幻文學《納尼亞傳奇》實則反映了作者對戰(zhàn)爭的痛恨和對和平的向往,而其作者C・S・劉易斯一戰(zhàn)時期被征召入伍,親自參與了戰(zhàn)爭,并在戰(zhàn)爭中負傷。
象征主義文學代表作品《荒原》則是直接表達了作者對一戰(zhàn)過后西方世界的黑暗陰郁的不滿,反映出當時西方人對一戰(zhàn)后的社會的失望和厭惡。
世界大戰(zhàn)的影響不僅在于單個作品方面,更在于對文學流派和文學作品類型興衰等方面,例如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興起的諷刺文學。
雖然諷刺文學并非在此時產生,但由于世界大戰(zhàn)而產生的社會動蕩和傳統(tǒng)觀念的動搖使諷刺文學在數(shù)量上和質量上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各種懷舊思潮和失望情緒蔓延于文字之中,其影響不可謂不大。
另外一項重大影響在于現(xiàn)實主義文學方面。
三、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文學巨擘海明威
在研究海明威的生平時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海明威人生大部分時光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息息相關,他的作品也同樣秉承了這一主題。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海明威不顧家人的反對辭掉記者的工作,親自參與到了戰(zhàn)爭之中,深入危險地帶,親眼目睹了戰(zhàn)爭的殘酷。
這一切對他的作品產生了本質的影響,基本決定了他作品主題的走向。
(一)《永別了,武器》。
提到戰(zhàn)爭與文學的關系,不得不說的一部作品就是《永別了,武器》。
作品以一戰(zhàn)時期的意大利戰(zhàn)場為主要背景,描寫了主人公亨利與護士凱瑟琳的愛情悲劇。
該作深刻揭露了戰(zhàn)爭的本質,即對生命和人性的摧殘。
整部作品在虛無和幻滅的氣氛中結束,深刻反映了作者“戰(zhàn)爭等于死亡”的思想。
反觀作品的主題,結合作者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文學創(chuàng)作與作者親身經歷的相關性,例如主人公的工作與海明威的工作相同,護士凱瑟琳難產而死正是海明威第二任妻子的真實寫照,亨利常常失眠與海明威受傷失眠一致等等。
這些發(fā)現(xiàn)對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該作品,無疑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也幫助我們了解了最初這部作品的主題源自何處。
(二)《太陽照常升起》。
如果說《永別了,武器》直接描寫了戰(zhàn)爭的殘酷,那么《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對戰(zhàn)后社會青年的真實寫照,也是作者自身生活狀態(tài)的反映。
作者當時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和生活環(huán)境使他產生了深深的不滿,這種情緒逐漸凝結成了一個具體的主題,最終形成了這部作品。
該作描述了一群在一戰(zhàn)后流落法國的美國青年,他們曾經以為戰(zhàn)爭是民主社會的前奏,他們帶著遠大的理想和滿腔熱情投入了戰(zhàn)爭,但面對現(xiàn)實,他們感到了深深的失落與空虛,逐漸對傳統(tǒng)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只能在酗酒、打架中沉淪。
四、如何欣賞并研究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有所關聯(lián)的文學作品
如何賞析海明威等文學家的作品呢?我們需要時刻提醒自己的一點是:絕對不能將文學作品欣賞停留在單純欣賞文字之美這一表層水平上。
一部傳世之作的誕生需要一個深刻的主題作為背后的支持,或反映歷史,或昭示人性,而與兩次世界大戰(zhàn)相關的作品做到了兩者兼顧。
在欣賞時,只有做到結合歷史情況、作者背景、作者思想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思考,方能領悟作品的真諦。
五、總結
從最初對海明威文學大家身份的推崇,到后來對其人性一面的探討,再到客觀地看待海明威本人及其筆下人物的優(yōu)缺點,學者們在這條研究道路上不斷地開拓、深入。
本文對兩次世界大戰(zhàn)與文學作品主題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夠幫助語言學習者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作品主題背后的深刻底蘊。
參考文獻:
[1] 李公昭. 20世紀美國文學導論[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
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評論的影響【2】
摘要 論文首先介紹了東西文化差異背景下的東西方世界對于英美文學鑒賞理念的異同,集中探討了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西文化差異在具體英美文學評論中的體現(xiàn)以及這種差異對東西方世界各自英美文學評論視角的影響;其次講述了英美地區(qū)內部的文化差異及其對兩者文學評論的導向作用,重點介紹了英國文學、美國文學以及英美文學評論的核心特征,并以此為討論基礎,就英美兩國內部文化發(fā)展走向及最終差異對兩地區(qū)的文學及文學作品評論觀的影響展開研究。
關鍵詞:文學差異 英美文學 文學評論
一 引言
長期以來,文學作品與文學評論相輔相生,同步發(fā)展,共同被視作文學世界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數(shù)量上來說,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可能引發(fā)長期、廣泛的關注與議論,故而文學越發(fā)展,好的文學作品越多,相應文學品評作品的數(shù)量也越可觀。
從影響力上來說,文學作品往往依靠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和思想特質吸引讀者,而文學評論作品則憑借其獨特的文學觀察視角以及參考、交流價值廣受追捧,二者旗鼓相當,難分伯仲。
由此我們不難體會到文學評論在文學發(fā)展中的關鍵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文學評論其本身也受不同的時代背景與社會形態(tài)的影響并隨之發(fā)生變化。
在眾多影響文學評論走向的因素中,地域性因素是較顯著的一類,也正是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東西文化以及英美兩國文化的不同,著重探討了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作品評論的深刻影響。
二 東西文化差異與東西方世界的英美文學鑒賞視角
1 東西文化差異的核心體現(xiàn)
從本質上來說,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最顯著的不同在于,這兩者文化精神的核心各異。
具體來說,前者的文化核心是人文理念,而后者的文化核心則是科學精神。
對人文理念的追求使得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注重的是對人這種獨特生物的行為與心態(tài)的反思,而對科學精神的執(zhí)著則造就了西方文化客觀、求實的特質。
文化精神核心的不同直接導致了東西文化在內容與結構上的差異,也使得兩者在看待問題時的切入點各異。
東西文化的差異作用于東西世界社會生活及文化的方方面面,故而同樣也能體現(xiàn)在它們對各自文學及文學評論的影響上。
其次,語言也是研究東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工具與評判指標,因為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語言的使用特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語言使用者的思維特點。
以漢語為例,中國人在包括語言藝術在內的主要文化藝術系統(tǒng)里,最講求的是“意境”二字。
故而漢語的精妙之處就在于它擅長于制造空間,營造意境。
但是,也因為同樣的原因,越精妙的漢語也越有一絲飄忽不定之意味,這既是它值得玩味之處,但也是它相對于以英語典型代表的西方語言來說略顯得欠缺嚴謹性的地方。
對比英語與漢語不難發(fā)現(xiàn),語言對于其所處文化的文化精神內核的表現(xiàn)力是強大的。
東方人講求意境,西方人追求理性與科學的不同文化姿態(tài)一覽無余。
最后,具體到中西藝術差異來說,我國的藝術文化中主張“寫意”,而西方國家的藝術作品則將“寫實”之精神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前者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講求的是一種心境,而后者發(fā)展藝術的默認前提則是一種視聽上的求實理念;前者講求的是與自己內心的溝通,而后者則關注自身對外部世界的觀察與刻畫能力,一個內斂,一個外向。
再具體到文學藝術,不難發(fā)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中,抒情內容筆墨濃重,像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唐詩,對于事件的敘述其篇幅往往非常少,而西方文學中,哪怕是最古老的詩歌,也有著豐富的敘事內容,像最著名的《荷馬史詩》、《伊利亞特》等,均屬此列。
2 東西文學評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
不同的東西文化特質使得兩種文化在看待相同的作家或者文學作品時,其觀察的立足點也不盡相同。
我們以卡夫卡的名作《城堡》為例。
縱觀西方文學評論界,歷來對于《城堡》的評價,牽涉其主題內涵的評論占主要篇幅,并且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類:一,《城堡》旨在于表現(xiàn)猶太人渴望在長期的漂泊中找到精神寄托;二,《城堡》旨在于表現(xiàn)人類對于上帝的追尋;三,《城堡》旨在于表現(xiàn)人類對真理及生命意義的追問。
而在中國的文學評論界,人們對于《城堡》的評價情況卻大為不同,不但對《城堡》的主題的探討涉及得很少,大多數(shù)評論內容所關注的都是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藝術形式、藝術特點以及表達手法。
可見,西方文化習慣于拋開藝術本身而去關注文學作品的內容以及內容中所牽涉的諸如社會、宗教、心理等科學討論,以務實的精神去研究這種東西的客觀規(guī)律;而東方文化則習慣于重點去研究某一具體文學作品的個體情況和它們的藝術性,故而兩者所形成的評論作品不論是立足點、表達方式還是細節(jié)上的措辭都各不相同,有著鮮明的對比性。
再以海明威的《老人與!窞槔。
在美國本土的文學評論界,關于《老人與海》中主人公所體現(xiàn)出的“硬漢精神”,很多聲音認為,它是一種象征性隱喻。
通過這種隱喻,作者得以宣泄對資本主義商業(yè)社會的不滿,而在這種宣泄里《老人與!分猩L醽喐绫憩F(xiàn)出的硬漢品質實際上只是作者個人意愿的戲劇化與擴大化。
從這樣的評價里不難發(fā)現(xiàn),西方文學評論界對于文學的評論是求實而謹慎的、不輕易升華的,文學作品由哪個單獨的個人而來,便常常首先圍繞著這一個人進行分析。
再同時對比中國文學評論家們對《老人與海》的看法,他們當中的很多都曾經提及,小說主人公所表現(xiàn)出的剛強、勇敢的品質和敢于抗爭、敢于面對失敗的精神映射出的是當時美國社會和廣大民眾對于強悍人性的渴望與追求,故而它是民族性的。
東西文學評論視角下的英美文學又再一次地印證與體現(xiàn)了各自的文化精神內核。
3 東西文化差異對各自文學評價理念的導向作用
在文學評論上,東西文化在對各自文學評論的引導上,其最大的差異影響在于二者對于評論體系的態(tài)度。
縱觀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學評論,絕大多數(shù)都只注重單個作品本身的研究,除了注重對作品的藝術欣賞與和思想探討,還習慣于以小見大,從文學中捕捉人的態(tài)度和人與社會的聯(lián)系,將其中的精神文化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來進行評價,并且這一點同樣受用于形容中國文學評論界對于英美文學作品的評論態(tài)度。
而反觀西方文學鑒賞與評論,西方人理性、務實的精神使得他們得以以一種更加客觀與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去看待與比較不同文化作品文之間的異同并針對這一點展開分析與分類,并最終形成自已獨有的文學評論體系。
這也是西方文學作品流派眾多并且各流派都得到了良好的發(fā)展并形成了各自有代表性的理論。
同時,不得不承認的是,與東方相較,西方社會經過長時間的發(fā)展,已經產生了一個分析手法多樣、分類細致而思辨性較強的文學評論體系。
這既是西方社會對于世界文明作出的一大貢獻,但同時也意味著東方文學評論體系建立的急迫性與必要性。
【兩次世界大戰(zhàn)對英美文學作品主題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英美文學作品的語義論文10-13
英美文學作品視域下的隱喻論文10-09
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論文10-09
英美文學評論文化差異的影響論文10-08
淺議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論文10-12
對英美文學作品翻譯中的不對等性研究論文10-13
英美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與閱讀審美10-08
文化差異對英美文學評論影響論文10-09
英美文學作品鑒賞教學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