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教案設計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中的外貌和語言描寫,感受貝多芬的形象和性格;初步學會抓住人物外貌特征進行描寫。
2、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注重質疑問難與相互切磋;
3、學習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yǎng)學生堅強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二、教法和學法分析
就如同特立獨行的貝多芬那樣,這篇文章的寫作手法也是那樣地與眾不同。
首先作為樂圣,天才的音樂家貝多芬絕對不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然而作者能避開他的音樂成就,關注他的生活狀況和內心世界,給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們看到了貝多芬的另一面──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人?墒怯捎谧髡咧乇憩F(xiàn)他內心的痛苦和對不幸命運的頑強抗爭,于平凡之中又凸現(xiàn)了他的偉大,可謂匠心獨具。
其次,作者不斷變化描述的角度也使文章曲折有致。按照訪問的順序,一開始從女傭的角度來見證貝多芬日常生活,交代了貝多芬的基本生活狀況和目前的精神狀態(tài)。接著,以一個初次拜訪貝多芬的陌生人的眼光,再現(xiàn)了貝多芬的形象。最后,作者讓主人公自己開口,坦露他的內心世界。以貝多芬對厄運的態(tài)度為中心,從外表逐步深入到貝多芬的內心世界,成功地表現(xiàn)出了貝多芬的獨特氣質和堅強個性。
再者,作者運用的高超的肖像描寫技巧也十分值得學習。不但從遠到近、由上至下進行描寫,秩序井然,而且以形傳神,從對貝多芬的肖像描寫中,表現(xiàn)出了他的生活遭際、個性氣質和特有的精神世界。有別于學生習作中經常出現(xiàn)的純粹的肖像描寫,可以指導學生從中加以借鑒。
這篇文章理解的難度并不太大,但要真正讀懂貝多芬的內心世界卻也不大簡單。教學時切忌喋喋不休的分析講解,取而代之的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閱讀情境和學生主動的閱讀體驗,因為貝多芬的才華和遭遇已經足夠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梢杂纱巳胧,讓學生依托文本去質疑解惑,層層深入。這樣既能提高閱讀能力,又可深切體會人物的光輝品格。
三、教學過程設計
課前準備:
1、查閱貝多芬的資料。
2、收集貝多芬的故事。
3、傾聽貝多芬的音樂。
第一樂章 天才的貝多芬
1、音樂欣賞:
根據(jù)課前準備情況,播放教師或學生提供的貝多芬的樂曲片段,如學生熟悉的《月光曲》或《命運交響曲》等,讓學生暢談聽后感。
提示:營造欣賞的氛圍,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貝多芬杰出的音樂天賦,增強學生了解貝多芬的心理期待。如果是學生提供的作品,還可以讓他闡述對音樂的理解,給學生一個展示多元智能的平臺。
2、故事講述
、 講述偉人逸事。鼓勵學生把自己課外收集的小故事講給大家聽,借以形成對貝多芬大致完整的印象。
⑵ 渲染挫折經歷。突出介紹貝多芬耳聾的情況,為閱讀文本作鋪墊。貝多芬的耳疾起于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二十余年時光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然而大部分的作品卻在這時期產生。站在演奏臺上聽不見聽眾掌聲的時候,他仍然繼續(xù)作曲,終于寫出了最偉大的《第九交響曲》才擱筆。所以,貝多芬的偉大,決不只在于他是一個音樂家,他勇于直面人生的極度苦悶并將他的音樂融入與命運的不屈抗爭之中,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樂就是這英雄心的表現(xiàn)。
3、感知課文
自讀課文,著重解決下列問題:
⑴ 本文記敘的線索是什么?
提示:本文的記敘線索是客人拜訪貝多芬的經過。
、 客人是怎樣訪問貝多芬的,其間寫了哪幾件事?
提示:記敘的主要事件有客人參觀貝多芬工作室;客人和貝多芬會面、交談;貝多芬回憶自已最后一次指揮音樂會的情景。
第二樂章 丑陋的貝多芬
1、讀一讀:
⑴ 跳讀全文,勾畫關于貝多芬的描寫的句子,并說說貝多芬是一個怎樣的人?
提示:描寫貝多芬外貌的部分主要集中在6、7、8、9段,閱讀時,可以指導學生先篩選,后批注。兩肩極寬──能挑起整個生命的重荷及命運的擔子。衣服陳舊不整潔,衣服后面脫著失效的助聽器──浪漫不拘小節(jié),典型的藝術家性格。有力的大手──彈奏出世界最美妙、最動聽的音樂不朽之作。
⑵ 作者主要是通過哪個方面來刻畫貝多芬的形象的?
提示:通過對人物的神情、臉、頭發(fā)、鼻子、嘴等部位的描述,表現(xiàn)人物剛毅、頑強、善良、執(zhí)著的性格和透出堅韌無比的生的意志。
、 濃縮精華,理解神形兼?zhèn)涞母呙钍址ā?/p>
提示:描寫人物外貌的要旨──抓住最能反映人物個性的外貌特征重筆刻畫,要做到以形傳神,忌面面俱到,忌臉譜化。
2、寫一寫
提示:好的技巧需要及時的借鑒。在這里可以讓學生進行人物速寫,有兩條比較合適的訓練途徑。其一:描寫本班同學的形象,不說出姓名。然后,全班交流,評判討論寫作得失。其二:多媒體演示人物肖像(多為學生熟悉的名人、偉人等。如周恩來、鄧小平、雷鋒等。)要求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努力抓住人物最具個性特征的部位加以表現(xiàn)。
第三樂章 真實的貝多芬
1、探尋貝多芬的心靈
提示:要從多個角度去探尋貝多芬真實的心靈世界。例如通過他的肖像神情可以感受到他那顆桀驁不馴的心,通過他的言語可以感受到他那顆孤獨苦悶的心,通過他的舉動可以感受到他那顆追求不息的心等。
2、感悟貝多芬的語言
提示:文中貝多芬的許多話語深刻而凝練,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可以讓學生開展合作,討論解決。例如:
、 一個人到田野去,有時候我想,一株樹也比一個人好 這是貝多芬耳聾后的心理寫照:被人誤解而苦悶和絕望。一方面,耳聾給貝多芬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常常被人誤解,他的社會交往受到了極大的約束,耳聾的他比不上一棵樹,因為一棵樹尚且可以諦聽大自然的聲音;另一方面,耳聾后的貝多芬遠離人世的喧囂和紛爭,獲得了心靈的純凈和安寧,就心靈的純凈而言,社會中的人不如樹好。
、 你可能想到我──一座已倒落了的火山,頭顱在熔巖內燃燒,拼命巴望掙扎出來 貝多芬把耳聾的自己比做是倒落的火山,熔巖指他的創(chuàng)作激情。他的意思是說,正當他對音樂的理解更進一步,創(chuàng)作欲望旺盛之時,卻遭到耳聾的打擊,但是他不甘心就此放棄他的音樂事業(yè),拼命與巴望則表現(xiàn)出他與不幸命運做斗爭的決心。
、 聽我心里的音樂!你不知道我心里的感覺!一個樂隊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鐘里希望寫出的音樂! 指的是貝多芬用心和生命寫的音樂,傳達出貝多芬對人生和生命的理解。
、 他誠然孤獨,可是有永恒為伴。永恒指的是音樂,貝多芬已經超越了自己,領悟到音樂的真諦。
第四樂章 我眼中的貝多芬
1、欣賞名人的評價
提示:歷史上許多人曾評說過貝多芬。了解他人的看法,是對課文內容很好的補充和參照。例如: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chuàng)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羅曼羅蘭)
貝多芬是偉大的,不僅是因為他是一位杰出的音樂家,也因為他是一位能勇敢與命運作斗爭的人。(羅曼·羅蘭)
貝多芬對于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切。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豐子愷)
這人不象歐洲第一大音樂家,倒頗象漂流在荒島上的魯濱遜。(車爾尼)
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文明社會里來的人。
2、撰寫自我的感悟:
以下兩種方式供參考:
① 模仿名人,為大師寫評語
用一句凝練的話語表達對貝多芬的理解,或者是學習本課的感受。
② 再聽音樂,試寫心靈隨筆
提示:再次傾聽貝多芬的音樂,結合他的人生際遇,聯(lián)系自我的生活經歷,展開想象,寫下心靈隨筆。與開始時的音樂欣賞形成呼應,成為一個完整的過程,并且深化了情感體驗。
四、教學活動片段(略)
五、教學設計反思(略)
初次接觸這篇課文,是帶著一種懷疑的眼光看完的。作者的生活和作品主人的生活隔著一個遙遠的時空,怎么會有如此細膩的描述呢?設想一下文章的寫作過程:作者何為通過閱讀大量的關于貝多芬傳略的文字,把握住他的生平經歷和精神實質后,展開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作了本文。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非常類似于資料寫作。而此時,探討文本的真實性并無多大意義,重要的應該是思考作者是借助怎樣的方法來重塑貝多芬的形象,展現(xiàn)他崇高而又平凡的心靈的。因此設計的重點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文本的語言運用上。由此可見教師對待文本的價值取向是教學設計成敗的關鍵因素。就像這篇課文,觀照文本的生成過程,借鑒作者的表達技巧,可以為教學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音樂巨人貝多芬的教案設計】相關文章:
《音樂巨人貝多芬》讀后感03-10
音樂活動教案設計(通用22篇)04-23
小班音樂教案設計《種瓜》(通用11篇)10-20
關于貝多芬的作文12-13
與貝多芬對話作文12-12
巨人的花園教案11-10
巨人的花園作文04-25
巨人國作文05-12
有關貝多芬經典語錄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