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實現(xiàn)論文
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實現(xiàn)論文【1】
【摘 要】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是指在英語教學過程中通過教學內容生成、教學方式運用及教學評價引導對學生人文精神所產生的熏陶與感染。
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在目標維度上指向學生人格的完善;內容維度上指向所有英語活動;方法維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實踐。
教學中人文性的實現(xiàn),可從教材與方法的結合,形成平等、對話、合作的師生關系,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形成積極的教學評價等方面展開。
【關鍵詞】英語教學 人文性 工具性
一 問題的提出:英語教學中人文性的缺失
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存在著過分關注語言形式的學習和語言技能的掌握的現(xiàn)象,而教學中的人文關懷卻嚴重缺失。
這種工具性的傾向在教育教學實踐上集中表現(xiàn)在:無視地區(qū)差距和院校類型,推行統(tǒng)一的大綱(課程標準)、統(tǒng)一的教材、統(tǒng)一的考試,過分看重統(tǒng)一考試的規(guī)格等。
英語教學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體現(xiàn)語言的工具性效用;同時,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外語學習的興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不斷增強學好外語的信心,凸顯語言學科的人文關懷的功能。
在新課改中,英語課程標準在理念上兼顧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重視共同基礎,同時提供多種選擇以適應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需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fā)展的需要和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
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傳承人文精神、增加人文關懷,是其重要的學科責任。
在英語教學中重視人文內涵的挖掘、品味,讓學生的精神在課堂中得到充盈、提高、發(fā)展,彰顯人文關懷,方能摒棄純技術理性帶來的弊端,引導學生追求精神的家園,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這樣的教學起到的就是以文化的作用,讓學生的心靈、精神在教學中得到豐盈,人文化的過程是用人類文化精髓塑造學生靈魂的過程,是為學生的人格注入人文氣韻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進行精神鋪墊的過程。
學生通過人文課程的學習,不應只是形成一些技能、技巧,不應只是掌握一種實用的工具,人文課程還應讓學生獲得一種精神啟示,一種生活習慣,一種內在稟賦。
如果教師只把人文課程的教學停留在概念、詞句、語法、技能、技巧上,那么很可能丟掉了更可貴的東西――學生人格與精神的形成。
二 英語教學人文性的基本指向
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指向三個維度:在目標維度上指向學生人格的完善;在內容維度上指向所有英語教學活動;在方法維度上指向自我反思實踐。
1.在目標維度上指向學生人格的完善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活動,旨在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學會認知,即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產生影響;學會共同生活,以便與他人一道參與人的所有活動并在這些活動中進行合作;學會生存,是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而個體人格的完善是其認知、做事、生存的必備條件,也是現(xiàn)代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標。
在分科教學背景下,各門學科都承擔著根據(jù)自身特點促進學生人格完善的任務。
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即是在英語教學育人有所指向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人格完善理念的指引下,將其所承載的真、善、美轉化為學生的信念,充實為安身立命的家園,為學生人格完善打下堅實基礎。
2.在內容維度上指向所有英語教學活動
英語課程的綜合性特點,立足于日常生活的經驗,是對日常生活經驗的整合、提煉和加工,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需要。
英語教學以課堂為中心在時間上前后延伸和空間上內外拓展,其人文性在內容方面表現(xiàn)為與所有英語教學活動相聯(lián)系。
無論是作為理解的閱讀和聽話,還是作為表達的寫作與說話,都是蘊含著思想情感的語言交流活動。
不同學段、不同學生的認識與判斷能力存在差異,因此英語教學中思想情感熏陶內容的深度要考慮學生的經驗水平和個體差異,對范圍與廣度的選擇服從于個體發(fā)展的需要,不應做漫無目的的拔高,也不應在低層次水平上徘徊,更不要用機械的教學程序鉗制學生體驗與思考的自由。
而應當密切結合教學活動的展開實際,將人文性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讓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3.在方法維度上指向于自我反思實踐
“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生效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對有用性世俗的追求。”這種教育上的“自我強迫”就是一種反思實踐,在反思中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塑造自我、完善自我,進而成為自我。
在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養(yǎng)成高尚的品質、品味偉大的精神等指令性的話語并不少見。
這種單一的說教是否能真正深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是否能對學生精神的充盈提供有益的養(yǎng)料?是否能為學生提供真正有益的人文關懷?在老師的一次次說教下,學生學會了用套話與空話來應對教師提問和考試的技巧。
因此,只有通過自我反思實踐活動,將“我”投身到英語教學內容中去體驗、去感悟,并與教師和同伴之間共同探討,才能有效建構起教學內容的個人意義。
三 英語教學人文性的實現(xiàn)途徑
語言學習作為一門人文課程,充滿著人文氣息和人文關懷,教師可根據(jù)這一特點,立足于課程,結合適當?shù)姆椒,在師生平等、合作的對話中,?chuàng)設情境,積極鼓勵開展評價,讓學生去感受、體驗和領悟,從而喚醒學生的人文意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1.教材與方法的密切結合
英語教學中所選用的內容均按照一定的方式進行分類排列,包含著特定的價值取向,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教科書的閱讀單元,以兼顧文體和人文內涵為依據(jù),有通過語言和意象來陶冶性情的詩歌小說,有借助描寫和敘事來領悟時代精神和人生意義的描寫敘事單元,也有介紹異域風情,自然之美的游記單元等。
這種分類意在為學生人文內涵的形成提供載體,為實現(xiàn)英語教學人文性的實現(xiàn)提供依據(jù)與指引。
如何選擇方法呢?正如杜威曾指出:“方法就是安排教材,使教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方法從來不是教材以外的東西。”因此,只有以文本為依據(jù),方法與教材相結合,深入挖掘文章人文內涵,同時,結合學生經驗確定英語教學的人文性目標,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體驗和理解內化、生成教學內容,使個人的情感、態(tài)度與民族的、人類的情感和態(tài)度在對話中走向和諧,才是實現(xiàn)英語教學人文性的正確路徑與方向。
當前英語教學中,仍存在側重記憶,如過分關注語法結構,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翻譯,“滿堂灌”等問題,而不能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層次內涵,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勢必流于形式。
2.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是作為完整的個體,相互影響,共享著知識和經驗,共同體驗著人際關系。
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把思考活動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并能不斷收獲成功喜悅的知識構建,通過學習,讓學生的學習能力有所提高,學習興趣得到激發(fā),知識面得以拓展,逐步形成新舊知識整合的能力,養(yǎng)成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
同時,在師生交往的過程中,教師自身也體驗到了生命的活力與價值,工作的愉悅,豐富了個體的實踐性知識,為教學工作的展開獲得更多的動力和能量。
在英語實踐教學中,針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口語能力低下,自我效能感不強等弊病,教師多為學生創(chuàng)作條件,讓學生自由表達,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3.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
杜威曾指出:“教師在教育事業(yè)中的任務在于提供刺激學生的反應和指導學生學習工程的環(huán)境。
”關注教學中的人文性不只是提供現(xiàn)成結論,讓學生認真聽講、快速記住已有的標準答案,而是為學生提供民主、和諧、理解、尊重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自己去大膽質疑、主動選擇、獨立判斷、去經歷嘗試,經歷學習過程中情感的變化,從而產生的獨特感受和發(fā)自內心深處的真切體驗,獲得生命品質的彰顯和升華。
結合教材,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情況,構建真實的教學情境意在“喚醒”,喚醒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的智慧,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和生命活力,使教學不只停留在認知層面,而是深達人的存在的本性和無意識的深處。
這種喚醒是知、情、意的整體喚醒,處于喚醒狀態(tài)的學生,其智慧和心靈都閃爍著不同尋常的光亮。
如在學習“地震”一單元時,可以結合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資料,讓學生感受地震的無情和可怕;同時結合汶川地震中,發(fā)生的感人故事,引導學生學會珍惜,學會善待生命,地震無情,而人間有愛,只要我們眾志成城,一定可以戰(zhàn)勝災難,構建更加美好的家園。
在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合適的情境,不僅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而且有助于學生的情感教育。
4.積極的教學評價激勵學生發(fā)展
評價是教學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運用積極的評價,從關注個體的生命發(fā)展的角度來激勵學生充滿生機地、持續(xù)不斷地生長。
杜威曾指出:“教育即生長”,“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不斷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
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準,就看它創(chuàng)作繼續(xù)生長的愿望到什么程度,看它為實現(xiàn)這種愿望提供方法到什么程度”。
評價的方面不僅限于知識的能力,還應關注學生態(tài)度的生發(fā)、情感的滋養(yǎng)、信念的形成、人格的完整,關注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不僅評價最后的學習結果,而且看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種種努力以及處在生成、變化中的生命的點滴進步。
同時,教學的評價要尊重和體現(xiàn)個體生命的差異,不是用一個標準、一把尺子去剪裁原本就不一樣的生命,而是促進每個獨特的生命最大的可能實現(xiàn)其價值。
在英語教學中,因為學生個體的學習經歷、方法、態(tài)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鼓勵每個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大程度的進步,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均有所進步。
四 結束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傳播使者。
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在關注英語的工具性效用的同時,深入挖掘語言的人文內涵,促進英語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交融,實現(xiàn)兩者的有機結合,使英語教學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tǒng)一,是以人為本的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
參考文獻
[1]〔美〕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辛繼湘.教學價值的生命視界[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向晶.人文精神在英語教學中的展現(xiàn)[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2(10)
[4]李學.也論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xiàn)[J].中國教育學刊,2012(12)
[5]楊忠.培養(yǎng)技能發(fā)展智能――外語教育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J].外語學刊,2007(6)
[6]〔德〕卡爾・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鄒進譯)[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
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研究【2】
摘 要:近年來,在功利主義對教育的沖擊下,大學英語教師應警惕教學中重技能、輕人文的傾向。
在教授語言技能的同時,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豐富的人文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思辨能力,拓寬學生的思維廣度和視野。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育,人文性
1.引言
語言不僅是人類進行交際,表達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主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
然而,在如今的大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四、六級考試給師生帶來的應試壓力,教育的功利化色彩日趨濃厚,語言的人文性被大大忽視。
在這樣一個重“制器”、輕“育人”,的形勢下,教師應該認識到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性教育重要性,并積極展開探索。
何謂“人文”?“人文”在英語中為humanity, 指人身心的全面訓練,特別是理想人性的培育和優(yōu)雅藝術的教育,即博雅教育。
英語,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和其他人文學科一樣則是“研究價值判斷和精神追求,其目的在于探求的價值,尋找人生的意義,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使社會、人生更趨完美與和諧”(余黨緒,2003: 17)。
對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性探索,則是指對文章內容做出理性的思考和辨證的分析,從而深刻理解那些反映人性光輝和人生價值的思想底蘊,最終尋找到真、善、美。
2.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性
2.1發(fā)現(xiàn)語言之美, 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機
好的語言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我們如果讓學生體會到了美所帶來的精神愉悅,他們就會主動地、積極地,持久地去探尋這種語言之美。
《大學英語》中的文章均用語生動,準確,傳神。
但現(xiàn)實中,我們?yōu)榱藨,不惜將這些文章中的佳句美詞在 “詞匯堆”和“語言點”的分析中瓦解得支離破碎,剖析得冗長乏味。
其實,適當?shù)瘜W習的功利性,語言的美隨處可見。
如學習My First Job (Book 2)一文時,教師應提醒學生留意作者對外貌特征的精確描寫---- “short and fat, sandy-colored moustache, a wrinkled forehead, hardly any hair ”。
在領略到這種語言的精細,傳神之美時,學生便會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和快樂。
另外,教師還可通過自己的動作,表情,語調賦予文章語言鮮活的生命。
比如在讀到剛剛那篇文章中“then fixing me suddenly with his bloodshot eyes”這句話時,教師若是用眼神一定,再加上稍重的語氣,表現(xiàn)出“fix”一詞,文章立即就生動起來了。
教師這樣的講解將帶領學生進入藝術美的世界,讓他們享受到語言美所帶來的愉悅,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修養(yǎng)。
2.2挖掘文章的人文精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
大學英語教材內容廣泛,包括了政治、歷史、地理、自然、社會、人物、精神等。
這些文章除了講述科學方面的知識外,大多蘊含著值得學習與探究的人文思想。
有的文章能幫助我們重新去看待人世間樸素、珍貴的情感,比如Present(Book 1)一文。
教師通過分析老太太在生日這天從欣喜盼望女兒歸來,到最后撕掉支票時的心碎---這一步步情感的變化,將幫助體會到父母渴望關愛的心情。
而有的文章只需稍作調整,便能引發(fā)我們對現(xiàn)世問題的思考,如 Turning off TV: A Quiet Hour 一文.教師只要將 “TV”改為“computer”或“cell phone”,將會喚起學生對文章的興趣,并引導他們去思考這些電子產品對我們生活的“入侵”。
除此之外,在大學英語人文精神的教育中,提高學生的倫理道德判斷與行為價值判斷的能力也是教師的重要職責。
在教授文章Honesty: Is It Going out of Style(Book 2)時,教師除了和學生討論作弊這一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外,更要進一步挖掘不誠實行為帶來的其他社會道德問題,如公平,誠信等。
通過對這些基本品質的深入探討,提高學生的品格修養(yǎng),思辨能力。
2.3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開闊視野
大學英語的學習不僅能讓我們聽到不同文化在人生,情感,道德等方面所產生的共鳴,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們看到文化間的碰撞,認識到世界的廣大與豐富。
大學英語聽說課的第一單元Meeting People ,從打招呼---這一簡單的日常行為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兩個文化的不同。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習慣說“你吃飯了嗎?” (Have you had the meal?),“上哪兒去?”(Where are you going?)等,對中國人來講,這些問候語以示關心對方。
但在西方人眼里,卻被視為打探個人隱私。
他們習慣的問候語是: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嗎?)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 這些不摻入具體信息,只重表達禮貌之意的用語。
由此衍生,教師還應提醒學生在與英美國家的人交流時,應盡量回避婚戀、年齡、宗教信仰、經濟狀況等隱私方面的話題。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去關注異族的社會、生活、文化現(xiàn)象等,能幫助他們突破狹隘的民族主義,有利于建立其多元思維的模式。
3.小結
綜上所述,大學英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成功的大學英語授課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知識,還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啟迪學生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拓展學生的視野。
大學英語教師需認識到人文性教化對學生一生所產生的重大影響,從而對人文教育進行有意識地呵護與強化,不至于讓其淹沒在功利主義的洪流之中。
參考文獻:
1、楊自伍. 教育:讓人成為人[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2、余黨緒.人文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3、張中載.外語教育中的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 [J] 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 (10).
【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與實現(xiàn)論文】相關文章:
英語教學的人文性及其實現(xiàn)論文10-08
新課程背景英語教學的人文性論文10-08
初中英語教學人文性的滲透論文10-09
新課程背景英語教學的人文性10-05
學前教育督導人文性的探討論文10-08
初中英語教學人文性的滲透10-05
人文類論文10-01